基本信息
书名: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46.00元
作者:斯密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1
ISBN:9787562221197
字数:625000
页码:71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
内容提要
《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史中转折点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在百年之后的今日加以注释,还是不能希望它可以极臻完备、无以复加的。时至今日,有些东西我们是比康德同时代的人清楚多了,可是在另一些主要方面,我们的观点又比康德反而后退了,而决定我们的见解的历史记载还远远不够完备。然而此外还有性质上更为严重的一种困难。《纯粹理性批判》所处理的问题在今日依然是聚讼纷纭的,而这些问题的解释又只能从一定的立场上来作出。这一定的立场和形成这立场的哲学环境都有其局限性,而难免影响对文的体会,使之受到歪曲或者使其意义模糊。因此,在这解义中,我尽力避免我个人的武断的或者限于个人的见解。我的目的乃是尽其所能地达到对康德这部伟大著作的一种毫无偏见的理解。"
目录
序
导言
甲 关于正文的问题——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方法
乙 关于历史背景的问题——康德和休谟与莱布尼茨的关系
丙 一般性的问题
一、先验的性质
二、康德对于逻辑科学的贡献
三、意识的性质
四、现象论即康德的主观论的代替物
五、人类理智和动物理智的区别
六、自我意识的性质与其条件
七、康德关于感性、悟性与理性的三重区别
八、《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解义
标题:纯粹理性批判
题词
给与男爵瑞特立芝的呈献词
第一版序文
第二版序文
导言
关于康德导言中论证的评语
综合先验判断如何是有其可能的
先验理论
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
第一节 空间
第二节 时间
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导言
第一编 先验分析论
第一卷 概念的分析论
第一章 发现悟性的一切纯粹概念之线索
康德的形而上学上演绎之发展阶段
第二章 悟性的纯粹概念之演绎
壹、四个阶段的列举
贰、四个阶段的详细分析
叁、《反思录》和《活叶集》所提供支持上述分析的证据
……
第二编 先验辩证论
注释
译后记
说明"
作者介绍
"
文摘
暂无
媒体推荐
当我开始阅读其中的某些章节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惊人的清晰度和逻辑的严密性。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维轨迹时,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常人难以企及的形而上学难题时,作者总能找到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将原本抽象晦涩的洞见,转化为可以被理性把握的清晰图景。这种写作风格,摒弃了故作高深的晦涩辞藻,转而追求逻辑的纯粹美感,使得即便是哲学初学者,也能在严肃的讨论中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这种文本的内聚力,让人不禁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键性的定义和推导,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丝智慧的火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沉稳中透着智慧的光泽,让人一上手就感觉抓住了某种深邃的思想火花。装帧的质感也相当考究,边角处理得细致入微,那种翻阅时的沙沙声,仿佛就是知识本身在与你低语。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这样宏大的哲学思辨,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文献的敬畏之心。初次翻开,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所感染,它让我明白,阅读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从仪式感上就已经开始了与作者进行严肃对话的准备。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是判断一本好书的标准之一,它让学习的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任务。
评分这本书的译文质量,在我看来,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可以说是“信、达、雅”的完美结合。它绝非那种生硬的、逐字对应的翻译腔,而是真正领悟了原文的思想精髓,并用极其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方式呈现出来。很多原本在原文中需要绕好几大圈才能理解的哲学术语,经过译者的妙笔点化后,立刻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在某些关键的哲学命题上,译者还附带了细微的注释,这些注释既没有打断主要的阅读脉络,却又恰到好处地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或对特定术语的背景说明,这种体贴入微的处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读者能够更自信地深入探索原著的深层意涵。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可携带性”和“实用性”被考虑得非常周全。虽然内容厚重,但它的开本和整体重量控制得非常理想,无论是放在背包里通勤阅读,还是在深夜的台灯下仔细研读,都非常顺手。更让我欣赏的是,它似乎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读者与文本互动的需求。书页的纸张厚度适中,完全不用担心钢笔或中性笔在书写笔记时会洇墨,这对于热衷于在书本上留下思考痕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它鼓励你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你的每一次批注和折角,都成为了你与这位伟大思想家思想交锋的物证。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出版物带给我的震撼,不仅来自其承载的思想的深度,更来源于它作为一件文化载体的完整性和专业性。它成功地在“学术严肃性”与“可读性”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面子书”,而是会伴随你经历多次思想探索、不断提供新洞见的“工具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长,而对书中某些段落产生全新的、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持续的价值输出能力,才是衡量一部伟大著作的最佳标尺,而这本精良的出版物,无疑是通往那座思想宝库的绝佳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