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中的日本宗教
定价:15.00元
作者:(日)梅原猛 ,卞立强,李力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220071966
字数:142000
页码:2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日本的宗教,世界中的日本宗教和日本人的灵魂。既有理论研究,又有通俗解说,是我们理解日本文化的必要读本。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入地探讨了日本的原始信仰和世界观对以后日本的文化、思想、宗教以及习俗的影响。通过本书可以了解“梅原日本学”、“梅原古代学”精髓的一斑,对我们了解日本的文化、思想、宗教等也有很大的启发。
目录
部分 日本的宗教——为了理解日本的文化
一、日本的信仰
作为习俗的日本的宗教
明治以来的日本的神道
律令时代的国家神道——禊与祓
众多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推论
日本列岛——从旧石器到绳文
绳文文化——成熟的狩猎采集文化
两种类型的日本人
日本人心灵深处的森林信仰
“送熊”反映的阿伊努人的世界观
“尼拉依卡奈伊’信仰中反映的冲绳人的世界观
死者的再生
“依查伊禾”的神女们
真胁的遗迹——柱子和轮回信仰的原点
两个思想——平等与再生
二、日本的佛教
圣德太子创始的日本的佛教
澄与空海的佛教
明显变为日本式的镰仓佛教
释迦的教义与大乘佛教的理念
中国佛教的主流与佛教传来日本
圣德太子的一乘思想——统一与平等
烦恼的世界所导致的如来藏思想
继承太子佛教传统的澄
澄的“悉有佛性”的思想
澄的戒律内在化
澄与空海
法然的“专修念佛”
吃肉娶妻与“愚秃亲鸾”
法然的极乐净土和亲鸾的“还相回向”
道元的禅与日莲的法华信仰
日本的佛教——祖先崇拜与死者供养
日本人的信仰——生命的永远循环
第二部分 世界中的日本宗教——日本人的“彼世”观
日本的宗教及其仪式
日本人的原“彼世”观——阿伊努和冲绳
弥生时代以后的“彼世”观
佛教和神道的发展阶段
日本佛教的核心
法然与亲鸾的净土论
死的仪式与再生的仪式的结构
“彼世”观的比较研究
“彼世”观的现代意义
第三部分 日本人的灵魂
现代人放弃了对死和彼世的思考
主张死的自觉的帕斯卡尔与兼好
对科学主义的疑问
佛教传人以前日本人的宗教是什么
从绳文时代延续下来的彼世观是什么
死是灵魂离开肉体
彼世既无极乐也无
彼世与现世是颠倒的
先祖在彼世等待着
灵魂怎样去彼世
灵魂呈鸟形
白色的候鸟是神的使者
火神把死者带往彼世
有灵能的人说服难以去彼世的人
能是安慰怨灵的戏剧
柱子是彼世与现世的通道
迎接先祖的灵魂
祭典是对亡灵的安慰
先祖的灵魂保佑子孙
善人早回现世
环状列石意味着交合
古代日本人循环的世界观
埋葬儿童灵魂的仪式
埋葬胎儿的心愿
土偶是对孕妇和胎儿的安魂
日本人为什么有神道和佛教的双重信仰
日本人的彼世观选择了净土教
亲鸾把土著宗教和净土教结合起来
日本人的彼世观的现代意义
一切生命都是再生
译者附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学术著作往往是令人生畏的堡垒,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模型,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逻辑推演,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平衡感。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学术的深度,却也没有因过度钻研而陷入故纸堆中的泥淖。在处理那些极其精微的概念时,译者和作者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使得复杂的哲学思辨能够以一种清晰、有层次感的方式被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那种“将宏大概念落到具体场景”的处理手法,仿佛作者随时都会从理论的高空俯冲下来,用一个具体的历史典故或生活片段来佐证他的观点。这种流畅性使得阅读体验保持着一种持续的张力,你既能感受到思想的深度,又不至于在半途迷失方向,确实是高水平的学术普及与专业研究的完美结合。
评分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曾对日本文化中“宗教”这一主题抱持着一种非常碎片化和表象化的理解,多半停留在对神道教神社和佛教寺庙的旅游印象上。然而,当真正开始沉浸于作者构建的思想框架时,我才意识到,以往的认知多么的浅薄和局限。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把钥匙,它没有停留在对不同教派教义的简单罗列或历史事件的编年史描述,而是试图深入到日本民族精神的肌理之中,去探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深刻影响着日本人行为模式和审美取向的底层逻辑。我能感觉到作者在试图解构一个看似熟悉却又无比陌生的文化系统,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文化”与“信仰”之间相互渗透关系的理解边界。它不是在贩卖异域风情,而是在邀请读者进行一场严肃的哲学漫步,去思考一种文明如何在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下,锻造出其独有的精神内核。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世界中的日本宗教》(日)梅原猛,卞立强,李力,四川人民出版社)已经提供,我将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根据这个信息,写出五段风格各异、内容不直接涉及该书具体内容的图书评价,每段约300字。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出版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沉稳的靛蓝色调,配合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翻就卷边的轻薄纸,而是带有微微的纹理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到物有所值。印刷字迹清晰锐利,墨色饱满,即便是长篇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排版布局上,页边距的处理恰到好处,留白得当,使得内容区域既不显得拥挤,又充分利用了版面空间。通常这类引进的学术著作,在翻译和校对环节很容易出现疏漏,但这本书的整体制作水准,从封面到内页的每一个细节,都显示出出版社对这项严肃课题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态度。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执着,本身就在无声地传达着内容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让我对即将翻开的文字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载体,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慰藉。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仅仅在于它解答了哪些关于日本宗教的问题,更在于它提出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关于“我们自己”的问题。当我们站在一个外部观察者的视角,审视另一种文明在信仰体系构建上的独特路径时,对比之下,我们自己文化中那些长期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部分,反而开始变得陌生和值得推敲。我发现自己经常读完一段文字后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我们文化中的世俗性是如何与我们的精神追求共存的?那种内在的张力与平衡点又在哪里?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视角,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反身性”——即通过观察“他者”来重新认识“自我”。这本书成功地激活了读者内在的批判性思维,它不是在灌输结论,而是在搭建一个思想的竞技场,鼓励我们带着新的参照系,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土地和我们自身的信仰基石。
评分我必须承认,阅读过程中偶尔会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但这种挑战感却是令人愉悦的,因为它意味着我正在接触真正有分量的思想。有些章节对于日本历史背景的知识要求较高,初次接触者可能需要借助一些辅助的年表或背景资料。然而,正是这种需要读者付出努力去跟进的特质,使得最终的理解和收获显得更为宝贵和扎实。它不是那种可以边喝咖啡边轻松翻阅的读物,它要求你集中精神,带着敬意去对待作者对跨越千年历史的严肃梳理。每一次翻过一个难点,理解一个复杂的术语,都像是在精神上完成了一次攀登,随之而来的是开阔的视野和对人类文明多样性更深层次的敬畏。对于真正热爱深度探索和渴望知识积累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值得投入时间的精妙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