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第3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湖北新华书店

刑法总论(第3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山口厚 著
图书标签:
  • 刑法
  • 刑法总论
  • 法律
  • 法学
  • 教材
  • 学术著作
  •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湖北新华书店
  • 第3版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53756
商品编码:2797810563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刑法总论(第3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作者 【日】山口厚
定价 99.00元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0253756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413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东京大学教授山口厚先生于2016年出版的《刑法总论》(第3版)教科书的中译本。本书不仅介绍了日本的判例以及学说,还就此展开了详细研讨,并阐明了作者对日本刑法之解释的基本立场:在将自由主义原则置为基础的同时将法益保护作为刑法的任务,即所谓的结果无价值论。从这样的立场出发,作者对于错综复杂的犯罪论体系予以合理的重新构成,并且,提出了若干新的解释论上的建议。

   作者简介
山口厚(Atsushi Yamaguchi),1953年出生,197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同年留校任助手。1979年担任东京大学法学部副教授,于1982年以客座研究员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考察,1991年担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副教授,1992年起担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教授。2002年起担任日本司法考试委员,从2009年到2015年担任日本刑法学会理事长,2012年起担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长、法学部长、司法考试委员会委员长。2014年从东京大学退职后被评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并同年于早稻田大学法务研究科任教。自2017年2月起担任日本高裁判所大法官(判事)。
译者简介
付立庆,1976年生于河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青年学者(A岗)。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犯罪学学会理事,《法学家》责任编辑,曾任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挂职)。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核心期刊上单独数十篇,曾获第二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以及钱端升法学成果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等荣誉、奖励。独著有《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法治的脸谱》等。
2004年10月-2006年9月在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从事访问研究,师从山口厚教授,并有译著《刑法总论》(山口厚著,第2版)、《从新判例看刑法》(山口厚著,与刘隽合译)问世。

   目录

目 录

章 序论
第二章 罪刑法定主义
第三章 犯罪论的体系
第四章  构成要件该当性
第五章 违法性
第六章 责任
第七章 未遂犯
第八章 共犯
第九章 罪数
第十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
第十一章 刑罚论
第2版 译者后记
第3版 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宪法学原理与前沿探索 本书聚焦于当代宪法学理论的最新发展与实践前沿,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富于批判精神的宪法学知识体系。 本书并非对既有法律条文的简单罗列与解读,而是深入剖析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所蕴含的深层哲学基础、历史演变逻辑及其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功能。我们力求超越传统教材的窠臼,以更具思辨性的视角审视宪法在应对全球化、技术革命和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等挑战时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第一部分:宪法的理论基石与历史脉络 本部分致力于夯实读者对宪法学基础概念的理解,并追溯现代宪政理念的形成与演变。 一、 宪法的概念重构与范畴界定 宪法不再被视为孤立的成文文本,而是权力配置、价值导向和社会契约的复杂体现。我们将探讨“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的实践差异,并引入“活的宪法”(Living Constitution)理论,分析其在司法解释中对社会现实的能动反应。重点讨论宪法规范的位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以及宪法文本在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多重解释空间。 二、 权力起源与合法性基础的现代论证 本书对国家权力来源进行了跨学科的考察。从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到韦伯对“合法统治”的分类,再到当代公共选择理论对权力运行的理性分析,我们试图揭示现代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并非仅来源于传统或法理,更来源于持续的公民授权与有效的制度制约。特别分析了“制衡原则”(Checks and Balances)在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具体实现形态及其效率损耗。 三、 宪政的演进:从古典自由主义到社会民主的张力 本章梳理了以《权利法案》为代表的古典宪政主义,强调对政府权力的消极限制,聚焦于人身自由与财产权的绝对保障。随后,转向二十世纪以来兴起的社会宪政主义思潮,探讨福利权、平等权等积极权利如何被纳入宪法框架,以及这种转变对国家职能、资源分配和个人自由边界带来的深刻冲击。我们将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在保障“生存权”与“自由权”之间的平衡艺术。 第二部分:核心制度的当代挑战与重构 本部分深入剖析现代宪法框架下的核心制度,关注其在当代复杂治理环境下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四、 民主理论的当代转型与选举制度的困境 本书超越了多数决原则的基本阐述,聚焦于后现代社会中民主的危机。我们探讨了代议制民主在信息碎片化、民粹主义兴起背景下的效力问题,并引入了参与式民主、协商式民主等替代性或补充性理论。对选举制度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技术性分析,包括比例代表制、混合制与多数制对政治极化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优化政治责任的承担。 五、 基本权利的界限划定与冲突解决机制 基本权利的保障是宪法的核心任务,但权利的边界和相互冲突是永恒的难题。本书详细分析了“比例原则”(Proportionality Test)在当代人权司法中的核心地位,并探讨了在言论自由、隐私权与公共安全、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的具体适用逻辑。引入了对“负面权利”与“正面权利”在司法实践中紧张关系的细致分析,特别是数字时代个人数据权利的宪法化进程。 六、 联邦制与地方自治的张力:跨域治理的宪法视角 在全球化和超国家组织(如欧盟)兴起的背景下,传统的主权概念受到挑战。本部分研究了不同类型的联邦制(如美国、德国、印度)的结构性差异,以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动态平衡。重点分析了在环境治理、跨区域经济监管等议题上,如何通过宪法授权和协调机制实现有效的跨域治理,同时防止中央权力的过度膨胀或地方权力的碎片化。 第三部分:宪法解释与司法能动性 本部分是本书的理论高地,探讨了宪法解释的哲学基础、方法论以及司法机构在国家结构中的独特地位。 七、 宪法解释方法的演变与本体论争辩 本书详细考察了宪法解释的流派,从早期的文本主义(Originalism)与意图主义(Intentionalism),到强调适应性与社会效应的实用主义(Pragmatism)和目的论解释(Teleological Interpretation)。我们深入辩论了宪法解释的“客观性”与“能动性”之间的界限,尤其关注在价值冲突中,法官是否仅仅是“嘴巴”,还是积极的“政策制定者”。 八、 宪法法院的定位、功能与政治化风险 宪法法院(或最高法院的宪法职能)是现代宪政的守门人。本章分析了不同国家宪法法院的设置模式(如集中的奥地利模式与分散的美国模式),及其在维护宪法至上性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本书不回避对宪法法院“司法能动主义”的批判性审视,探讨了其在处理重大政治争议时,如何平衡司法克制(Judicial Restraint)与维护基本权利的宪法义务。 九、 宪法危机与宪法改革的理论预设 当既有宪法框架无法有效应对突发性危机(如战争、经济崩溃或技术颠覆)时,宪法秩序将面临考验。本部分探讨了“紧急状态权力”的宪法边界,以及临时性权力扩张的回归机制。最后,本书以宪法改革(修宪)为题,分析了修宪的程序正义要求,并从宪法理论层面探讨了何种程度的、基于何种价值的结构性变革才符合宪政的长远利益,避免将修宪沦为简单的权力更迭工具。 --- 本书面向法律专业人士、政治学研究者、公共管理精英以及所有关注国家制度与公民权利的深度读者。它提供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审视权力与自由的严谨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必须单独提出来夸赞一番。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很多学术著作,为了追求精确性,往往会将句子写得晦涩难懂,读者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意。然而,这位作者的文字却异常流畅和精炼,如同数学公式般简洁,却又蕴含着文学般的美感。即便是面对极其复杂的概念嵌套和理论交织,作者也能用清晰的主谓宾结构和精准的术语选择,将复杂的逻辑线条梳理得井井有条。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法律研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智力上的享受,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同时也保障了其作为经典应有的学术深度,让初学者不会望而却步,让资深研究者也能从中获得阅读的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不失现代感的风格,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厚重学术气息。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眼睛干涩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排版布局极为精妙,无论是字体大小、行间距的设置,还是章节标题的区分,都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在当今很多学术著作中已经不多见了,足见其出版团队的专业与用心。翻阅过程中,偶尔会注意到一些细微的装帧工艺,比如封面烫金的质感,侧边切口的平整度,都透露出一种对“精品”的坚持,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从外到内的精致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和研究的愉悦度,使得每一次接触都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简单的任务。

评分

作为一本被冠以“当代世界学术名著”之称的作品,其国际视野的构建是全书的一大亮点。它巧妙地将本土的法治实践与国际刑法学界的前沿思潮进行了深度对话。书中引用的案例和学说,明显带有跨国比较研究的痕迹,这对于我们身处全球化背景下理解本土法律体系的优势与局限性至关重要。这种比较的维度,让原本可能显得封闭和教条的国内法理论,一下子变得开放和富有活力。阅读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构建本土理论体系时,是如何吸收、批判并最终内化了来自不同法系的精髓。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引介”西方法学,而是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了一种有针对性的“融汇创新”,对于提升我国刑法学的国际话语权,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评分

初读此书的感受,是一种知识结构被系统性重塑的震撼。作者的逻辑推演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他并没有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罗列和复述,而是以一种极具穿透力的视角,将复杂的刑法概念层层剥开,直达其内在的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对于那些常被混淆的核心概念,作者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用极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进行阐释,让人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书中对历史沿革的梳理也做得非常扎实,但绝非堆砌史料,而是将历史发展脉络视为理解当代理论的钥匙,这种动态的、演进式的论证方法,使得抽象的法律条文充满了生命力和现实关怀。每一次深入阅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理解,这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以往接触的任何同类著作。

评分

这本书对于实务工作者来说,简直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我个人在处理一些疑难案件时,往往会被繁杂的司法解释和僵硬的条文所困扰,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上层视角”。作者在分析具体罪名或制度时,总是能够迅速跳脱出具体的案情,回溯到刑法分则背后的公法精神和法益保护的根本目的。这种宏观的视野,帮助我快速定位了问题的核心矛盾所在,并能更有效地组织辩护思路或审查意见。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判”或“怎么辩”,而是“为什么是这样判”和“为什么要这样辩”。书中对一些前沿的、学界争议较大的理论热点讨论,观点鲜明且论证严密,为我们在面对新兴犯罪形态和复杂社会现象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武器和批判性思维的工具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