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大词典(全二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 阮智富 郭忠新

现代汉语大词典(全二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 阮智富 郭忠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阮智富 郭忠新 著
图书标签:
  • 词典
  • 汉语
  • 现代汉语
  • 语言学
  • 工具书
  • 参考书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阮智富
  • 郭忠新
  • 综合词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图文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29732
商品编码:2811255713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0-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汉语大词典(全二册)

定价:298.00元

作者:阮智富 郭忠新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32629732

字数:7092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九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单字15000余个,复词100000余条,同类词典中规模**、收条*多、信息量*丰富,20世纪以来白话文语汇、口语词汇、活着的文言词、流传较广的方言词,新兴的外来词囊括无遗,改革开放后的新词语、新义项、有丰富转义的熟语兼收并包,日常生活中流行的专科词语精挑细选,14个附录,知识容量大。

内容提要


《现代汉语大词典(套装上下册)》所收现代汉语词汇,包括20世纪以来白话文著作中的语汇和活的口语,其中以普通话词汇为主,也酌量包容了至今还在使用的文言词、流传较广的方言词以及外来词。鉴于当代语言的飞速发展,本词典还注意广泛地采收新词语、新义项以及有丰富转义的熟语。另外,考虑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成日常生活领域的语汇和专科领域的用语频繁接近与交融,形成了语文词典收词范围的日益扩大,本词典特别注意选收了日常生活中流行的专科词语,使词典的涵盖范围力求广泛。本词典共收单字条目(含繁异体字)15000余条,多字条目10万余条,凡850万字,可以说是目前现有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规模*、收条多、信息量丰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目录


部首总表(封2)
出版说明
前言
凡例
单字笔画索引
正文
上册部至部
下册部至龠部(附外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附录
夏商周三代纪年表
历代帝王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对照表(秦一清)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十六国政权简表
五代时期的十国政权简表
汉语拼音方案
汉字偏旁名称表
新旧字形对照举例
关于修订发布《标点符号用法》的联合通知
汉字的结构类型和笔顺规则
常用计量单位表
汉族亲族关系表
中外重要节日表
二十四节气对照表
中国少数民族简表
单字汉语拼音索引

作者介绍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中华古籍通鉴:先秦至清代文献精要》 卷帙浩繁,文明之脉络;精选辑录,古籍之精华。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文献汇编,而是历经数载,由国内多位资深古籍整理专家和历史文献学家,共同倾力打造的一部宏大而精密的中华文明脉络梳理之作。其宗旨在于,为当代学者、研究人员乃至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权威、易于检索的古代典籍导览平台,精准把握中国古代思想、制度、科技、艺术等领域的核心发展轨迹。 全书共分六卷,严格按照历史发展顺序,上起先秦诸子百家之源头,下迄清末民初之转折,涵盖了对中华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数千部核心典籍的精华内容、版本源流、思想核心及学术争议焦点。 --- 第一卷:诸子肇源与秦汉气象(先秦至东汉) 本卷聚焦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重点收录并精析了《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荀子》等先秦诸子的核心篇章。对于《春秋》《左传》等史学巨著,我们着重梳理了其叙事结构与历史观的演变。 特色解析: 百家争鸣精萃对读: 不仅罗列了各家学说,更采用了“对读”的方式,将儒、道、墨、法等学派在同一主题(如“德治”“人性”“治国”)上的观点进行并列分析,展现思想交锋的锐利。 竹帛秦简文献考辨: 引入了近年来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等重要考古发现,对比研究其对传世文献的补充与修正,特别是在秦代律法和行政制度方面的实证分析。 汉代经学范式确立: 详细梳理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学术脉络,重点介绍了《说文解字》在汉代文字学上的里程碑意义,并附录了早期谶纬文献的流变简表。 --- 第二卷:魏晋风骨与隋唐气韵(三国两晋至唐代) 此卷探讨了社会动荡中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在统一王朝下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 文献精选: 魏晋玄学透视: 深度解读了王弼、何晏对《老子》《易经》的注疏,分析了“竹林七贤”在文学与政治上的张力。 佛教中国化进程: 选取了早期译经代表作(如鸠摩罗什的译本片段)与本土化高僧(如慧远、玄奘、智顗)的关键论述,展示佛教如何融入中国文化。 唐代律令与科举文献: 首次将《永徽律疏》的简化版本与唐代科举考试的范文进行对照分析,直观展示了唐代法律执行与人才选拔的实际操作细节。 诗歌鼎盛与史学转型: 汇编了“初唐四杰”至“晚唐”的代表性诗作,并特别关注了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的经典结合模式。 --- 第三卷:宋代理学与科创之光(五代至宋元)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研究和科技发展达到新高峰的时期。本卷集中展示了理学的构建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以及宋代在商业、印刷术方面的革命性突破。 核心内容: 理学源流: 详细梳理了周敦颐、程颢、程颐的早期思想基础,集中阐释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理论框架,以及陆九渊“心学”的萌芽。 宋代科学技术文献精粹: 选取了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天文、地质、数学、物理的独特观察记录,并对比了农书(如《齐民要术》的宋代增补部分)的实践价值。 元代戏曲与多元文化: 包含了元曲的经典套数解析,并探讨了郭守敬的历法成就,展示了游牧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科学和艺术上的融合。 --- 第四卷:明代集权与人文反思(明代前期至中期) 明代在政治体制、思想控制和文学创作上均呈现出鲜明的特征。本卷力求还原一个复杂的明代社会图景。 专题研究: 心学的高峰与流变: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论述被置于中心位置,并辅以其后学(如王畿、泰州学派)在实践上的不同解读。 小说与市民文化: 节选并注释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早期白话章回小说的重要叙事段落,分析其语言的成熟度及其对民间价值观的影响。 疆域治理与海防文献: 引入了部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官方记录残篇(与民间记载对比),以及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军事思想提炼。 --- 第五卷:晚明思潮与清初转型(明末至清初) 这一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和内部矛盾的激化,传统思想遭受巨大冲击,社会结构开始剧烈转型。 文献焦点: 西学东渐的初次碰撞: 详细收录了利玛窦、汤若望等人的部分科学论述片段,以及中国士人对几何学、天文学的初步反应记录。 清初学术的“返古”倾向: 对比了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实学”主张,着重分析了他们对明代空疏学风的批判,以及对“经世致用”的重新定义。 清代法律与制度的完备化: 简要呈现了《大清会典》的部分结构框架,以理解高度集权的清代官僚体系的运作逻辑。 --- 第六卷:乾嘉考据与晚清变革(清代中期至末期) 本卷关注清代学术的“返璞归真”倾向,以及在内忧外患中传统典籍所面临的挑战。 收录要点: 朴学之兴: 重点展示了戴震、段玉裁在文字、训诂学上的系统性成果,分析其对“义理”的回归式探求。 经学新解与史学革新: 收入了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关于史学体例的革新论述,以及一些重要的藩属国史料片段。 晚清思变与译介: 选取了早期介绍西方政治学说、自然科学知识的译作序言或目录,如魏源、林则徐相关文献中关于“师夷长技”的思想萌芽,为理解近代中国的变革奠定文献基础。 --- 装帧与版本: 全书采用函套精装,印刷采用进口高克重纯纸,字体经过专业古籍校对团队反复校勘,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古籍神貌。每篇选文均附有详尽的“版本源流说明”、“核心思想提炼”及“当代学术引用索引”,确保使用者能够迅速掌握文献的学术价值与背景信息。此书是所有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思想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那种仿佛吸纳了无数智慧的质感,让人肃然起敬。我是在研究古代文献时,偶然间需要查阅一些早期白话词汇的精确用法,才辗转找到了它。初翻阅时,我被它严谨的释义和详尽的例证所折服。不同于一些只注重现代口语的词典,它似乎保留了对汉语演变脉络的一种敬畏。比如,当我想探究某个古老意象在现代语境中的流变时,这本书提供的语境分析往往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坐标系,让我避免望文生义的陷阱。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带有浓厚历史色彩的成语或固定搭配时,那种追本溯源的考据精神,简直是学术研究的定海神针。当然,作为工具书,它无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学术的冷峻感,偶尔翻到一些极少使用的生僻词时,会让人感觉像是在考古现场,需要极大的耐心去解码。但正是这份不妥协的详尽,让它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言世界中,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其实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尤其是那些需要精确拿捏语气的场合,比如撰写正式报告或者文学评论。电子词典的“推荐”功能往往会给我一些过于通俗或者略显陈旧的词汇,而我追求的是一种既准确又不失雅致的表达。这套工具书在收录词目时,似乎更偏向于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具有稳定语用价值的词汇。我注意到,它在区分近义词的细微差别时,提供的语境往往非常精妙,比如“坚决”和“坚毅”在语势上的微妙区别,通过不同的例句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在写作中,一个词用错位置,整个段落的气氛都会跑偏。虽然查阅实体书不如搜索快捷,但那种翻找、比对、最终找到“啊,就是这个词!”的满足感,是任何屏幕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来说,词典不仅仅是工具,更像是一种精神家园。我之所以选择这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背后专家团队的学术背景和长期的积累。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它在处理一些跨学科词汇,比如社会学或者哲学概念的汉语化表达时,有着非常细致和谨慎的处理。它不会急于下结论,而是会展示出不同时代或不同学派对同一个词汇的不同理解侧重。这种开放而又审慎的态度,让我对语言本身的多维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是“人们是如何理解和使用这个词的”。每当我感到自己的表达变得僵化或者缺乏深度时,我都会重新翻开它,让那些经过严格锤炼的词语和例句,重新激活我的语言感知力。

评分

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大”这个字的迷恋,以及对上海辞书出版社一贯高水准的信任。作为一名中文系学生,我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在用各种线上工具,但电子词典的弊端显而易见:它们太“轻”了,缺乏那种经过时间沉淀和专家集体智慧打磨出来的厚度和权威感。这套书,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种学习的仪式感。比如,我有时会随机抽取一个章节开始阅读,不是为了查某个特定的词,而是想感受一下编纂者是如何架构整个语言体系的。那种按部就班、逻辑严密的编排方式,比碎片化的网络搜索更能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多义词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梳理,将核心意义、引申意义、并列意义区分得井井有条,很少有含糊不清的地方。它就像一个沉默的老师,用最精确的词语,在你犯错的时候,不动声色地把你拉回正轨。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的读者,对我来说,工具书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这套书的开本适中,排版疏朗有致,字体选择清晰大气,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没有采用那种浮夸的色彩或设计元素,而是用一种沉稳、内敛的风格,体现了内容的严肃性。我常常在泡咖啡的午后,将其中一册摊开在书桌上,随便翻到一页,就像在欣赏一幅精致的地图,标示着汉语世界的疆域。它的纸张质量也很好,油墨附着力强,翻页时有一种厚实的摩擦感,让人倍感踏实。这种对实体媒介的尊重,使得它在使用过程中,很少有“易耗品”的感觉,反而更像是一件可以传承下去的珍贵藏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