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技術世界中的民間文化
定價:55.00元
作者:赫爾曼·鮑辛格,戶曉輝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495529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技術世界中的民間文化》中湧現的見解,幾十年後的今天仍然有新鮮感。其中三個突齣的觀念是:民俗的非民族化、擴展化和商品化。他的大部分例證取自德國,但其描述和理論框架是普適於各地的。他的理論適用於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
內容提要
本書是鮑辛格的教授資格論文,初版於1961年,再版於1986年和2005年。它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民間文化與技術發展之間的辯證關係和根本規律。因此,采取的是係統的和結構的(共時性)方法,而不是局部的、曆史的(曆時性)研究。作者從現象學角度考察民眾主體的視域融閤,分彆從空間、時間和社會的層麵具體分析瞭民間文化與技術世界相互製約和彼此影響的本質聯係,在大的概念框架下組織並容納瞭各種看似具體的經驗材料,為我們展示瞭一幅復雜多變的現實圖景。它不僅是對日常生活的發現和啓濛,更是對普通民眾主體性和創造性的凸顯和解放,也促成瞭民俗學從古代文化的理論研究轉變為當代日常生活的實踐研究。
目錄
作者介紹
赫爾曼·鮑辛格(Hermann Bausinger,1926— ),德國的民俗學傢和日耳曼語言文學研究傢,1960—1992年任圖賓根大學經驗文化學研究所所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民俗學從古文化研究轉嚮當代日常生活研究的首倡者和重要推動者。著有《技術世界中的民間文化》、《“民間詩歌”的形式》、《民俗學:從古代研究到文化分析》等書。其中*開創性的學術著作《技術世界中的民間文化》在國際學術界産生瞭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已被譯成英語、法語、意大利語、日語和韓語等多種文字。鮑辛格對民俗學的傳統領域即民間敘事和方言也有深入的研究,曾擔任《童話全書》的主編。1993年獲得馬堡大學的“格林兄弟奬”,2009年被授予“巴登-符騰堡州傑齣貢獻勛章”。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對社會變遷有著敏銳洞察力的研究者,我一直關注著文化與科技的互動。當我在書店看到《技術世界中的民間文化》這本書時,立刻被其主題所吸引。我一直認為,民間文化並非是靜態的曆史遺跡,而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適應性的活態文化。它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會以不同的形式呈現,並與主流文化、甚至新興技術産生深刻的聯係。我尤其好奇,在當前這個高度互聯互通的時代,傳統的手工藝、口頭文學、民間信仰等,是如何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數字檔案等技術手段,獲得新的傳播渠道和錶現形式的。這本書是否能夠深入剖析這種“技術賦能”的過程,揭示技術如何改變瞭民間文化的生産、傳播、消費和接受方式?我關注的是,技術是否帶來瞭民間文化的同質化,還是催生瞭更多元的錶達?書中能否提供一些具體的研究方法,來衡量技術對民間文化價值的影響?我期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當下社會中民間文化的復雜生態,以及它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評分閱讀《技術世界中的民間文化》這個書名,讓我想起我小時候跟著爺爺奶奶過年的場景。那時候,年夜飯桌上的故事、窗戶上的剪紙、廟會上的社火,都是我心中最深刻的民間文化印記。而如今,這些場景似乎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手機屏幕上的各種資訊和娛樂。這本書的名字,讓我有一種想要找迴那種失落的溫暖和集體記憶的衝動。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民間文化”的?它僅僅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載體,還是包含著更深層次的情感、價值觀和社群聯係?在“技術世界”這個更加扁平化、去中心化的傳播環境中,這些情感和聯係是否還能維係?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一些感人的故事,關於那些在技術浪潮中堅守傳統的人們,他們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讓民間文化在新的時代裏繼續流淌。這本書能否為我提供一些答案,關於如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重新連接那些傳統的情感和文化根脈,並且用現代的方式去傳承它們?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一個關於古老傳說改編的短視頻係列,裏麵的畫麵和音樂都充滿瞭濃鬱的傳統韻味,但講述方式卻非常現代,配以精良的特效,吸引瞭大量年輕觀眾。這讓我不禁思考,傳統的東西在新的技術包裝下,究竟是獲得瞭新生,還是被過度消費、失去瞭原有的純粹?《技術世界中的民間文化》這個書名,恰恰觸及瞭我心中的這個疑問。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技術世界”和“民間文化”的?在這本書中,作者是如何界定技術對民間文化的影響,是積極的融閤,還是消極的取代?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瀕臨失傳的民間技藝,是如何藉助新的技術平颱得以復興;或者某個傳統的節日習俗,是如何在虛擬現實中被重新演繹,並且引發瞭新的社會反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啓發,讓我理解如何在擁抱技術進步的同時,也能守護好那些寶貴的文化遺産,找到一種平衡的發展模式。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深沉而內斂的感覺,書名“技術世界中的民間文化”更是激發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對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狀態很感興趣,尤其是當它與飛速發展的科技碰撞時,會激蕩齣怎樣的火花。我曾經在一次旅行中,偶然看到一些老藝人在城市角落裏,用最傳統的技藝製作著古老的物件,周圍是閃爍著霓虹燈的摩天大樓,那種強烈的視覺對比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這本書似乎就能解答我心中的疑惑:在信息爆炸、虛擬世界無處不在的今天,那些代代相傳的民間技藝、口頭傳說、習俗節慶,它們是否還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它們又是如何在這種新環境中被 reinterpret、被傳承,甚至是煥發新生?我期待作者能夠帶領我深入探尋那些隱藏在冰冷數據和代碼背後的溫情與智慧,去發現那些古老符號在數字時代的意義嬗變,去理解技術如何成為民間文化的“放大器”或是“顛覆者”。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能包含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案例,讓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民間文化的生命力,以及它與技術之間復雜而有趣的關係。
評分作為一名對社會學領域充滿熱情的學生,我對任何能夠揭示社會結構和文化變遷的書籍都非常感興趣。《技術世界中的民間文化》這個書名,點燃瞭我對當代社會發展趨勢的深度思考。我一直認為,社會文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技術、經濟、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不斷演化。民間文化作為社會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技術時代的生存狀態,無疑是理解當下社會變遷的一個關鍵視角。我非常期待本書能夠從更宏觀的層麵,分析技術發展對民間文化産生的係統性影響。例如,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是否加劇瞭不同地域、不同社群之間民間文化的交流與融閤,又或者是否帶來瞭新的文化鴻溝?書中能否探討一些理論框架,來解釋技術與民間文化之間復雜的互動機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嚴謹的學術視角,去分析和理解當今社會中民間文化的復雜性,以及它在技術驅動下的未來走嚮,幫助我構建更全麵的社會文化認知體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