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吴清源擂争十番棋之镰仓争霸
定价:25.00
作 者:邵源,冯德光,江铸久 著
出版时间:2010-9
ISBN:9787805508436
页 数:145
开 本:16开
装 帧:平装
出 版 社:山西人民出版社·书海出版社
吴清源是世界围棋史上划时代的大棋士。
吴清源191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1928年赴日本留学,由日本棋院授予三段。1933年吴清源与好友木谷实共创“围棋新布局法”,开创了现代围棋的新篇章。
1939年,吴清源开始参加被喻为“悬崖上的白刃格斗”的“擂争十番棋”,在长达17年的十次“擂争十番棋”决斗中,将七位的日本棋士全部击败降级,以举世的棋艺独霸日本棋坛。
《镰仓十番棋》讲述的是吴清源25岁时次站在“擂争十番棋”的擂台上与木谷实争夺棋界人的故事,这次“擂争十番棋”因对局地点在日本镰仓寺院而闻名棋史。
坦白讲,我对这种“系列性”的棋谱整理通常抱持着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多后续作品往往有凑数之嫌,内容深度远不如开山之作。然而,这本关于“镰仓争霸”的选材和编排,却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完整性和叙事张力。它不仅仅记录了胜负,更着重于展现双方在特定主题下的互相试探与反制。每一章的过渡都设计得十分巧妙,仿佛是舞台剧的幕间休息,在回顾了上一轮的得失后,立刻将读者的注意力拉回到下一场对决的悬念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主题对局”的划分,这种结构化的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分散的战局串联成了一个有逻辑的整体。例如,关于如何处理“大模样”的攻防策略,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对比早期和后期的处理方式,这种对比不是生硬的并列,而是展现了一种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对于热衷于研究“围棋流派演变”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其价值远超棋盘本身。
评分这本棋谱集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深邃的靛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吴清源”三字,瞬间就将人带入到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厚实而光滑,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棋谱,更像是请了一位老前辈在身旁缓缓道来。对于每一局对弈,作者都不厌其烦地配上了详尽的背景介绍,从对局双方当时的心理状态,到环境的细微变化,都描摹得入木三分。比如,在介绍某一盘至关重要的官子阶段时,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棋盘上那股无声的较量。对于那些非专业棋手来说,这些背景故事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原本枯燥的黑白世界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两位棋手棋风演变的对比分析,那种细腻的笔触,让读者在欣赏精彩对局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两位巨匠是如何在不断的交锋中相互砥砺、共同成长的。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梳理,使得这本书远超一般的棋艺教学材料,更像是一部关于围棋精神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说实话,一开始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它似乎刻意避开了那种标准化的、对称的棋谱展示方式。有些棋谱图占据了整整两页,留白极多,图注字体小得像蚂蚁,但正是在这种看似“反主流”的编排中,我发现了其设计的精妙之处。那些大篇幅的留白,实则是在引导读者的视觉焦点,迫使你慢下来,去品味那几个关键的变化点,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过眼烟云”。它要求读者进入一种更沉静的阅读状态。而且,作者在某些局面的复盘时,采用了非常口语化的点评方式,仿佛是朋友间的切磋,而非权威的裁决。这种亲切感打破了历史记载的距离感,使得那些遥远的对局仿佛就在昨天发生。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专门去研究了其中一个关于“借用”手筋的段落,作者的解释角度非常新颖,完全跳脱了我过去接触到的所有定式书的思路。它教你如何“感受”棋局,而不是仅仅“计算”棋局,这种哲学层面的提升,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我作为一个自诩有些年头的棋迷,翻阅过不少关于中日围棋历史的书籍,但很少有作品能像这本书一样,将“对局”与“时代精神”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是以一种近乎文学叙事的方式,将那些历史性的瞬间还原在我们眼前。作者对于特定历史时期(比如战后初期的紧张氛围)的把握极为精准,你能在那些棋局的布局和中盘变化中,清晰地捕捉到时代思潮的影子。比如,某几局中突然出现的“大胆弃子”,绝非单纯的计算失误,而是蕴含着对当时保守棋风的一种无声挑战。阅读体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研究棋谱,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图注虽然没有采用现在流行的AI分析模式,但其手写体的注释和旁白,却透露出一种人与人之间传承的温度。这种“非量化”的解读方式,反而更贴近围棋艺术的本质——它关乎直觉、关乎人性、关乎对美的追求。读完后,你会觉得自己的棋艺或许没有突飞猛进,但对围棋这件事的理解和敬畏之心,却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整体感受,那我会选择“沉浸”。它不是那种可以在通勤路上随手翻阅的轻松读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你沏上一壶茶,在安静的午后才能真正领会其韵味的鸿篇巨制。书中的一些旁注,提到了一些当时棋界鲜为人知的轶事,比如某位棋手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的发挥失常,或者某次对局前夜的幕后协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非但没有削弱棋局的严肃性,反而增添了一种历史的真实感和人性的复杂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几局“天元开局”的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类为“不成熟的表现”,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这种看似极端的开局背后所蕴含的对既有秩序的挑战意图。这种深挖背后的“意图”而非停留在表面的“招法”,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这本书,无疑是送给所有真正热爱围棋历史和文化的人的一份厚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