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吳清源擂爭十番棋之鐮倉爭霸
定價:25.00
作 者:邵源,馮德光,江鑄久 著
齣版時間:2010-9
ISBN:9787805508436
頁 數:145
開 本:16開
裝 幀:平裝
齣 版 社:山西人民齣版社·書海齣版社
吳清源是世界圍棋史上劃時代的大棋士。
吳清源1914年齣生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1928年赴日本留學,由日本棋院授予三段。1933年吳清源與好友木榖實共創“圍棋新布局法”,開創瞭現代圍棋的新篇章。
1939年,吳清源開始參加被喻為“懸崖上的白刃格鬥”的“擂爭十番棋”,在長達17年的十次“擂爭十番棋”決鬥中,將七位的日本棋士全部擊敗降級,以舉世的棋藝獨霸日本棋壇。
《鐮倉十番棋》講述的是吳清源25歲時次站在“擂爭十番棋”的擂颱上與木榖實爭奪棋界人的故事,這次“擂爭十番棋”因對局地點在日本鐮倉寺院而聞名棋史。
這本書的排版布局,說實話,一開始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它似乎刻意避開瞭那種標準化的、對稱的棋譜展示方式。有些棋譜圖占據瞭整整兩頁,留白極多,圖注字體小得像螞蟻,但正是在這種看似“反主流”的編排中,我發現瞭其設計的精妙之處。那些大篇幅的留白,實則是在引導讀者的視覺焦點,迫使你慢下來,去品味那幾個關鍵的變化點,而不是囫圇吞棗地“過眼煙雲”。它要求讀者進入一種更沉靜的閱讀狀態。而且,作者在某些局麵的復盤時,采用瞭非常口語化的點評方式,仿佛是朋友間的切磋,而非權威的裁決。這種親切感打破瞭曆史記載的距離感,使得那些遙遠的對局仿佛就在昨天發生。我花瞭一個下午的時間,專門去研究瞭其中一個關於“藉用”手筋的段落,作者的解釋角度非常新穎,完全跳脫瞭我過去接觸到的所有定式書的思路。它教你如何“感受”棋局,而不是僅僅“計算”棋局,這種哲學層麵的提升,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
評分這本棋譜集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那深邃的靛藍色調,配上燙金的“吳清源”三字,瞬間就將人帶入到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內頁紙張的質感也十分考究,厚實而光滑,即便是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疲勞。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棋譜,更像是請瞭一位老前輩在身旁緩緩道來。對於每一局對弈,作者都不厭其煩地配上瞭詳盡的背景介紹,從對局雙方當時的心理狀態,到環境的細微變化,都描摹得入木三分。比如,在介紹某一盤至關重要的官子階段時,文字中透露齣一種山雨欲來的緊張感,仿佛能透過文字感受到棋盤上那股無聲的較量。對於那些非專業棋手來說,這些背景故事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使得原本枯燥的黑白世界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欣賞其中對兩位棋手棋風演變的對比分析,那種細膩的筆觸,讓讀者在欣賞精彩對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兩位巨匠是如何在不斷的交鋒中相互砥礪、共同成長的。這種深入骨髓的文化梳理,使得這本書遠超一般的棋藝教學材料,更像是一部關於圍棋精神的史詩。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這本書的整體感受,那我會選擇“沉浸”。它不是那種可以在通勤路上隨手翻閱的輕鬆讀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你沏上一壺茶,在安靜的午後纔能真正領會其韻味的鴻篇巨製。書中的一些旁注,提到瞭一些當時棋界鮮為人知的軼事,比如某位棋手因為天氣原因導緻的發揮失常,或者某次對局前夜的幕後協商,這些碎片化的信息非但沒有削弱棋局的嚴肅性,反而增添瞭一種曆史的真實感和人性的復雜性。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幾局“天元開局”的分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類為“不成熟的錶現”,而是深入探討瞭在特定曆史時期,這種看似極端的開局背後所蘊含的對既有秩序的挑戰意圖。這種深挖背後的“意圖”而非停留在錶麵的“招法”,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專業素養和人文關懷。這本書,無疑是送給所有真正熱愛圍棋曆史和文化的人的一份厚禮。
評分我作為一個自詡有些年頭的棋迷,翻閱過不少關於中日圍棋曆史的書籍,但很少有作品能像這本書一樣,將“對局”與“時代精神”結閤得如此天衣無縫。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反而是以一種近乎文學敘事的方式,將那些曆史性的瞬間還原在我們眼前。作者對於特定曆史時期(比如戰後初期的緊張氛圍)的把握極為精準,你能在那些棋局的布局和中盤變化中,清晰地捕捉到時代思潮的影子。比如,某幾局中突然齣現的“大膽棄子”,絕非單純的計算失誤,而是蘊含著對當時保守棋風的一種無聲挑戰。閱讀體驗的過程,與其說是在研究棋譜,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書中的圖注雖然沒有采用現在流行的AI分析模式,但其手寫體的注釋和旁白,卻透露齣一種人與人之間傳承的溫度。這種“非量化”的解讀方式,反而更貼近圍棋藝術的本質——它關乎直覺、關乎人性、關乎對美的追求。讀完後,你會覺得自己的棋藝或許沒有突飛猛進,但對圍棋這件事的理解和敬畏之心,卻被提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
評分坦白講,我對這種“係列性”的棋譜整理通常抱持著謹慎的態度,因為很多後續作品往往有湊數之嫌,內容深度遠不如開山之作。然而,這本關於“鐮倉爭霸”的選材和編排,卻展現齣一種令人信服的完整性和敘事張力。它不僅僅記錄瞭勝負,更著重於展現雙方在特定主題下的互相試探與反製。每一章的過渡都設計得十分巧妙,仿佛是舞颱劇的幕間休息,在迴顧瞭上一輪的得失後,立刻將讀者的注意力拉迴到下一場對決的懸念之中。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主題對局”的劃分,這種結構化的處理方式,讓原本可能分散的戰局串聯成瞭一個有邏輯的整體。例如,關於如何處理“大模樣”的攻防策略,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對比早期和後期的處理方式,這種對比不是生硬的並列,而是展現瞭一種螺鏇上升的認識過程。對於熱衷於研究“圍棋流派演變”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其價值遠超棋盤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