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名称: | 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
| 作者: | [美]罗伯特·J.巴罗 |
| 定价: | 55.00 |
| ISBN: | 9787543215139 |
| 出版社: | 格致 |
| 开本: | 32开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3-8-1 |
| 印刷日期: | 2013-8-1 |
|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两大支柱。在学习和教授过程中,由于有比较严密的数学推理和基本模型,微观经济学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般的教授风格和逻辑体系。但是,什么是宏观经济学?是报纸杂志上报道的一系列数据,还是学术报告中鲜活的案例?如何教授宏观经济学?我们需要牺牲真正的经济学内容而一味换取和追求轻松的表达方式吗?是否会在过分紧密联系流行话题的同时忽略了学术上令人深思的挑战? 罗伯特·J.巴罗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正确阐述经济思想和经济现状的基础上,还提供给读者大多数宏观经济学教材所缺的一种统一的方法一一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作者用较为简单的数学推导,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常见模型,并在每章结尾处配备问题与练习、术语解释等辅助内容。以方便学生使用。 |
| 罗伯特·J.巴罗,哈佛大学瓦格纳经济学讲座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由于在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货币理论与政策等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罗伯特·J.巴罗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理论和经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深 |
| ; |
| 出版前言 序言 作者自述 第一部分 导论 1 思考宏观经济学 1.1 美国历史上的产出、失业和价格 1.2 经济模型 重要术语和概念 2 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 2.1 名义GDP和实际GDP 2.2 用不同观点看待GDP_支出、收入和生产 2.3 价格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第二部分 经济增长 3 经济增长导论 3.1 有关经济增长的事实 3.2 经济增长理论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附录 4 运用索洛增长模型 4.1 储蓄率的变化 4.2 技术水平的变化 4.3 劳动投入和人口增长率的变化 4.4 趋同 4.5 简评索洛模型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附录 5 有条件趋同和长期经济增长 5.1 实践中的有条件趋同 5.2 长期经济增长 5.3 关于经济增长我们知道些什么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附录 第三部分 经济波动 6 市场\价格\供给和需求 6.1 宏观经济中的市场 6.2 作为交换中介的货币 6.3 市场与价格 6.4 编制预算约束 6.5 劳动市场和资本服务市场的出清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附录 7 消费\储蓄和投资 7.1 消费和储蓄 7.2 均衡的消费、储蓄和投资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附录 8 均衡经济周期模型 8.1 实际GDP的周期性变化——衰退和景气 8.2 一个均衡的经济周期模型 8.3 理论与事实的匹配 8.4 技术水平的暂时性变化 8.5 劳动投入的变化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9 资本的利用和失业 9.1 资本投入 9.2 劳动力、就业和失业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第四部分 货币和价格 10 货币需求和物价水平 10.1 货币的概念 10.2 货币的需求 10.3 物价水平的决定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11 通货膨胀\货币增长和利率 11.1 各国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的数据 11.2 通货膨胀与利率 11.3 均衡经济周期模型中的通货膨胀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第五部分 政府部门 12 政府支出 12.1 政府支出的数据 12.2 政府的预算约束 12.3 公共生产 12.4 公共服务 12.5 家庭预算约束 12.6 政府采购的持久性变化 12.7 政府采购的暂时性变化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13 税收 13.1 美国的税收 13.2 税收的类型 13.3 模型中的税收 13.4 增加以劳动所得税融资的政府采购 13.5 转移支付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14 公共债务 14.1 美国和英国的公债史 14.2 政府债券的特点 14.3 预算约束与预算赤字 14.4 公债与家庭的预算约束 14.5 预算赤字的经济效应 14.6 社会保险 14.7 公开市场业务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第六部分 货币与经济周期 15 货币与经济周期工:价格错觉模型 15.1 均衡经济周期模型中的货币效应 15.2 价格错觉模型 15.3 按规则行事与相机抉择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16 货币与经济周期Ⅱ:粘性价格与名义工资率 16.1 新凯恩斯模型 16.2 货币与名义利率 16.3 凯恩斯模型——粘性名义工资率 16.4 长期合同与粘性名义工资率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第七部分 国际宏观经济学 17 商品和信贷的世界市场 17.1 国际收支的平衡 17.2 美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历史 17.3 经常项目差额的决定因素 17.4 贸易条件 17.5 国际贸易量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18 汇率 18.1 不同的货币和汇率 18.2 购买力平价 18.3 利率平价 18.4 固定汇率 18.5 浮动汇率 18.6 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比较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参考文献 术语表 译后记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厚重而又现代的感觉,封面上“宏观经济学”几个字醒目有力,旁边的“现代观点”和“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书系”则暗示了其内容的深度和学术性。尤其是“未来的诺贝尔奖”这个宣传语,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一些深刻的经济洞察。我特别喜欢这种“考研用书/高校教材”的定位,意味着它不仅有理论深度,更侧重于应试和实际应用,对于我这种希望系统学习并能融会贯通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吸引力。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建立坚实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书籍,能够理解当前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并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从封面和一些零散的介绍来看,这本书似乎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一本,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谨、专业,并且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经济学视角。我期待它能够给我带来一场知识的盛宴,让我对经济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希望它能够帮助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游刃有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大方,封面的配色也十分沉静,营造出一种专注思考的氛围。我尤其对“现代观点”和“当代经济学”这些字眼非常感兴趣,这预示着书中囊括了近几十年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新进展和新理论,而不是简单重复陈旧的知识。我一直认为,学习经济学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理解当下的经济挑战和机遇。作为一本“高校教材”,它的内容必然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适合系统学习。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当前热点经济问题的深刻解读,比如通货膨胀、全球化、技术变革对经济的影响等等。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经济模型和理论娓娓道来,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这本书的“未来的诺贝尔奖”这一宣传语,无疑为它增添了一层神秘而又充满吸引力的光环,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到一些能够启发我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灵感。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厚实的篇幅和严谨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封面上“宏观经济学”几个大字,以及“现代观点”、“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书系”的副标题,都表明了这是一本内容翔实、体系完整的学术著作。我尤其欣赏“上海财大考研用书”这一标签,这说明本书的编写在教学和应试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准,对于我这样希望系统学习并应对考试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例如国民收入核算、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并能够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我希望通过阅读此书,能够建立起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认识,并能理解当前经济形势背后的深层原因。此外,“未来的诺贝尔奖”这个宣传语,虽然带有一定的市场营销色彩,但它也暗示了这本书可能包含了一些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观点,能够激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甚至在经济学领域有所建树。
评分我一直对经济学充满热情,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因为它能够解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那些看似混乱却又暗藏规律的现象。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经济学殿堂的大门。“[美]巴罗”这个作者署名,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术高度,让人不禁联想到他可能带来的前沿思想和独到见解。我对于“上海财大考研用书”的标签尤其看重,这意味着这本书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考研的要求,其理论体系必然是完整且扎实的。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和详实的论证,让我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理解,更能体会到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宏观经济学思维框架,能够理解不同经济政策之间的联动关系,并能够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个指引方向的灯塔,照亮我通往经济学深度探索的道路。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瞬间,我就被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所打动。这绝非一本普通的快餐式读物,而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我翻阅目录,发现其章节设置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模型和理论。我尤为关注其中关于“现代观点”的章节,这表明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经典的宏观经济学框架,而是会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发展。对于“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书系”的定位,我深信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和教学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晦涩难懂的宏观经济学著作,常常因为概念不清、逻辑跳跃而感到沮丧。但这本书从开篇就展现出一种清晰的脉络和循序渐进的引导,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不仅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知识,更能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分析和判断复杂的经济问题,而这正是“未来的诺贝尔奖”所暗示的,一种超越课本的深刻洞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