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对于活得很痛苦的人来说,阿德勒的话语代表希望。 因为阿德勒不要你追溯过去寻找原因,而是告诉你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引起广泛共鸣的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精髓, 透过岸见一郎清晰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的调和,交织他自身的人生体验与哲学, 因此成为岸见一郎至今写得好的一本书。
人类,是只能被创伤玩弄的脆弱存在吗?
编辑推荐
即使过去无法改变,“现在”以及“未来”也可以改变。 挣脱心理创伤,带着强烈的意志、勇气与希望, 坚强努力,好好过完自己的人生吧。 也许你因为挫折与不被爱, 将自己的人生停滞在看不到希望与幸福的牢笼里。 你沮丧、夜不成眠,甚至必须求助药物或医师的协助。 你渴望抓住一根浮木,带给你勇气,去面对人生中各种困难的课题。 岸见一郎说: 人生很苦,特别是对那些很认真活着的人来说更是苦。 但人生对每个人一视同仁,不会仅仅只有苦。
阿德勒说: 其实我们是在这个地球上放松休息。 活着很辛苦没错,但我们其实可以不用过得那么严肃, 并感受活着的喜悦。 敢与人生的课题一决胜负的人,内心反而不会感到焦躁。 而不管现实状况如何,只要面向未来,同时活在此时此刻, 就越来越没有必要担心未来的事。 树木不会移动,若隔壁的大树挡到它, 它便难以获得足够的日照,无法长得高大。 但人可以移动,只要我们愿意, 我们可以离开阴影,移动到有日照的场所。
|
| ||||
|
|
| ||||
|
| ||||
|
暂无
|
| ||||
|
序 章 何谓阿德勒心理学——常识的反命题 怀疑常识并非所有的人都一样原因论的问题一切取决于自己
第一章 与弗洛伊德的相遇与诀别——探索欲望的根源 自卑感与弗洛伊德的相遇器官缺陷攻击冲动 情感欲望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个体心理学的诞生
第二章 从“从哪里来”变成“往何处去”——原因论与目的论 不是每个人都活在同一个世界拯救自由意志善的选择 内心没有挣扎作为真正原因的目的因果关系的假象 找出合乎目的的解释善的层次改变现在的状态 连过去也跟着改变从器官缺陷到自卑感
第三章 生活形态——对自己与世界所赋予的意义 何谓生活形态对自己与世界所赋予的意义预测未来 生活形态就是一种认知偏见自己选择的生活形态 影响生活形态的决定因素遗传的影响环境的影响 手足顺位吸引父母关注亲子关系阿德勒的幼年时期 阿德勒的亲子关系文化的影响改变生活形态 即使如此,生活形态还是可以改变相对主义 提示一个选择的方向面对人生的问题
第四章 共同体感觉——对自己的执着 人无法独自活下去共同体感觉战争精神官能症对他人的关心 对自己的执着现实的理想主义邻人之爱与共同体感觉 关于价值柏拉图的目的论共同体感觉的验证
第五章 优越性的追求——“善”的实现 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才的事迹为了改变世界 “善”的目标正确的优越性追求以及错误的优越性追求 优越性追求与共同体感觉
第六章 脱离精神官能症性质的生活形态——活在简单的世界中 改善生活形态的必要被溺爱的小孩对自立的抗拒 即使长大之后精神官能症的逻辑关于震惊 比精神官能症的痛苦还痛苦的事光有良善的意图还不够 世界观与自我中心性面向未来的原因论 作为再教育的心理咨询摆脱精神官能症
第七章 阿德勒的教育论——人生的问题以及赋予勇气 维也纳的教育改革前往美国阿德勒所受的教育 是谁的问题不处理问题的决心帮助小孩找到自己的价值 关于责骂称赞的问题赋予勇气与自己的价值 不被他人的评价左右把短处看成长处 自己的价值可以通过贡献感获得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 遇到对峙的状况,仍把对方当同伴贡献感的重要性 不害怕失败对等这件事赋予勇气的问题
第八章 与他人的关系——个体的独立性与他人的共生 通过他人,活出自己给予和接受 赋予属性以及从中获得解脱不需要他人的认同 摆脱竞争从以力服人到对话
第九章 怎么好好地过完这一生——看清现实与理想 人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有意义现实 合乎现实地活下去乐观主义、乐天主义、悲观主义 运动与活动关于死亡克服死亡的恐惧 好好地活着活着的喜悦随时做好准备双重性 改善这个世界跨越的勇气游戏人生阿德勒的遗产
|
| ||||
|
怀疑常识
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维也纳,未来将大大改变心理学历史的大师们如繁星般一位接着一位出现。但是,在欧美早已和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阿德勒的名字,在日本却鲜为人知。 阿德勒并非盲从既有的价值观,而是从彻底怀疑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展开他的论点。这不代表他认为既有的价值观是错误的,而是因为在社会或文化中,被视为有价值的事物,绝非一开始就显而易见。即使是显而易见,也好要回归白纸一张,重新思考。
并非所有的人都一样
心理创伤(Psychological Trauma)、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这些名词,是从一九九五年的阪神大地震之后,才开始在日本被广泛使用。即使对心理学没有研究的人,现在大概也都认识这些名词。人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事故、事件时,内心会受到伤害。而这些遭受心理创伤的人,会产生强烈的抑郁、不安、失眠、噩梦、恐惧、无力感、颤栗等症状。 这些症状一定会对当事人的心理造成强烈的打击,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有些人在往后人生的各个阶段遭遇不顺时,都把原因归咎是心理创伤造成的,这样的想法真的没有问题吗? 大阪池田的儿童杀伤事件发生之后,某位精神科医师接受电视台访问时,他是这么回答的:与这次事件有关联的小朋友,即使现在看起来若无其事,等他活到人生的某个阶段,“一定”会发生问题。 我们想想,这些小朋友以后会慢慢长大成人、结婚对吧?他们的婚姻生活中难免会有不顺遂的时候,但他幼年曾经身处事件发生现场的经历,就一定是夫妻相处不和谐的原因吗?婚姻生活不顺利,问题应该是出在两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才对,怎么会跟发生在遥远的过去的某个事件有关。就像有人会把自己的犯罪归咎于贫穷,但是另一个认识他的人知道这件事后却说:“大家都一样穷啊。” 总的来说,人并非经历同样的事情,就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地震造成的伤害非常巨大,确实需要很长一段复原的时间。但没有人可以否定这个事实——那就是大多数的人都重新站了起来,回到学校、职场上生活,就像地震发生之前一样。
原因论的问题
即使把现在问题发生的原因,归咎于过去发生的事情,也无法解决眼前的问题。想要处理“问题”,的办法就是思考我接下来该怎么做。若朝向过去寻求目前问题发生的原因,会让人回想起一些过去从未注意到的事件。有些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咨询师会帮助患者做这样的回想,并对他说:“这不是你的错。错不在你。” 确实,患者被这么安慰,心情会轻松许多。“把过错怪罪在别人身上就好了,都是因为别人的错,所以自己才会这么痛苦”,我曾在某位心理咨询师的书中看到这段话。 仅仅只是把过去的陈年往事一件一件翻出来,根本没有解决任何事情。这就像病人在医院被医师诊断得了感冒,但医师却没有做任何治疗或开药一样。即使医师对引起感冒的原因做了多么详细的说明,病人的感冒症状并不会因为他的说明而有丝毫的改善。 如果能够查明原因,并借由改变原因来改善症状,这样的想法是可行的。但问题是,假设过去的事件真的是目前的问题发生的原因,那么想要改变这个原因,只有搭时光机回到过去才有办法。这也表示,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但是,有些人很希望自己的过去就是问题的原因。被安慰说“不是你的错”的人,很容易把至今活得很痛苦的原因归咎于父母,认为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然后责怪父母。因为他希望错的不是自己。但就算他持有这样的想法,接下来还是得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有办法脱离目前的状态。思考接下来要怎么做时,眼光是看向未来而不是过去。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详细介绍的,阿德勒的想法。
一切取决于自己
阿德勒并非主张过去的事件、父母的教育方式、环境等等完全不会对人造成影响,而是认为人不会完全受制于外界的刺激与摆弄。他认为人不应该会被不安、愤怒等感情,或者被其他拥有强制力的事物,强迫自己选择一个与意志相反的事物。 但是,对于做什么事对自己有益,或是做什么事能让自己得到幸福这件事,人确实有可能误判。阿德勒心理学的特征就在于:它明明白白地教大家如何活得幸福,如何坚强地活下去。 阿德勒说的话有时听起来很严苛,但对于那些活得很痛苦的人来说,这些话其实是代表希望的话语,因为阿德勒不要你从过去的事件中寻找原因,而是告诉你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阿德勒说过:“想要理解一个人并不容易。个体心理学很可能是所有心理学当中难学习,也是难实践的一种。”(阿德勒,《自卑与》①)虽然阿德勒对于自己创立的心理学理论个体心理学下了这样的注解,但这个理论并不难理解。只是,或许会有人对阿德勒的想法产生抗拒,拒绝接受这样的理论。 过去,阿德勒的思想曾被誉为领先时代一个世纪的思想,如今已经获得证明。阿德勒死后将近一个世纪的现在,我们发现,时代仍没有追上阿德勒。人类直到目前,仍不肯用现实的态度,面对阿德勒构想的世界。 那么,学习时代先驱者阿德勒的思想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关于这点,我相信大家只要继续往下读,就可以逐渐明了。
|
...............
...............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immediately就被吸引了。“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这不仅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承诺,更是一种对内在力量的召唤。我一直认为,人生中的很多痛苦和挣扎,都源于我们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方式。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恰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它鼓励我们承担起自己人生的责任,并积极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本书的副标题“用心理学解决人生必须面对的难”和“用心理学来解决无法逃避的人生难题”,更是让我看到了它强大的实用价值。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能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性的练习,让我能够一步步地学会如何摆脱“自卑感”的束缚,如何建立健康的“共同体感觉”,以及如何以一种更加积极和有意义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能够改变我思维模式、提升我生活品质的智慧,让我能够以一种更从容、更自信的态度去拥抱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并最终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幸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它直接点出了核心——“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这本身就充满了智慧和行动的号召力。我一直对心理学,特别是积极心理学很感兴趣,而阿德勒的思想,我早有耳闻,但总觉得有点难以触及,或者说,我不知道如何将其真正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这本书的副标题“用心理学解决人生必须面对的难”以及“用心理学来解决无法逃避的人生难题”,更是让我看到了它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我迫切地想知道,它将如何把我从那些似乎永无止境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让我能够真正拥有阿德勒式的勇气和智慧,去面对那些生活中最棘手、最令人沮丧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更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工具,让我能够一步步地调整我的思维模式,改变我的行为方式,从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加游刃有余,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意义。它承诺用心理学来解决“必须面对”和“无法逃避”的难题,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我一直寻觅的答案和方向,让我能够以更积极、更强大的姿态去拥抱生活。
评分我个人对心理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它能够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时,更是让我觉得它充满了价值。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以及“用心理学解决人生必须面对的难”,立即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的困境并非源于外部环境,而是我们内在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偏差。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以其强调个人责任、目标导向和积极的未来观而闻名,这些都与我所寻求的生活哲学不谋而合。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阿德勒的核心理念,比如“目的论”如何帮助我们摆脱过去,以及“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能够将这些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那些棘手的人生难题,比如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如何克服拖延,如何面对不确定性等等。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的心理“教练”,帮助我成长为一个更有勇气、更有智慧、更能掌控自己人生的人。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的书籍,而这本书的名字——《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用心理学解决人生必须面对的难,个体心理学,用心理学来解决无法逃避的人生难题》,则精确地击中了我的需求点。它不仅引入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理论落脚到“解决人生难题”上。我深知,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有些是我们可以选择回避的,但更多的,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去克服的。这本书的承诺,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不仅仅是提供一种理论框架,更是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解决方案。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阐述“课题分离”的原则,以及如何运用“共同体感觉”来改善人际关系,还有如何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从而应对挫折和压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将阿德勒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些无法回避的人生难题,最终实现真正的个人成长和内心平静。
评分拿到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故弄玄虚,直击要害——“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并非是事情本身有多么糟糕,而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出了偏差。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恰恰强调了这一点。这本书似乎在承诺,它能为我提供一把钥匙,让我能够解锁自己内在的力量,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令我头疼的人生难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一些常见的心理误区,并且提供具体的练习方法,帮助我一步步地打破那些限制性的信念,学会如何不再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也不再过度担忧未来的不确定性。毕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能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调整技巧,那么面对那些“必须面对”和“无法逃避”的挑战时,我们就能少几分焦虑,多几分从容。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自我探索和成长的宝贵旅程,它将带领我走向一个更成熟、更具韧性的自己,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更坚定地向前行进,不被困难所压倒,反而能从中汲取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