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工程技術手冊 廢氣處理工程技術手冊 廢氣治理方法 性質與除塵技術 廢氣治理技術工程維護管理 淨化

環境工程技術手冊 廢氣處理工程技術手冊 廢氣治理方法 性質與除塵技術 廢氣治理技術工程維護管理 淨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環境工程
  • 廢氣處理
  • 廢氣治理
  • 除塵技術
  • 淨化技術
  • 工程技術
  • 維護管理
  • 工業環保
  • 大氣汙染防治
  • 環境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馬圖書旗艦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
ISBN:9787122153517
商品編碼:28673000544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廢氣處理工程技術手冊-環境工程技術手冊
作者:   王純
市場價:   235.00元
ISBN號:   9787122153517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商品類型:   圖書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精裝   開本: 16   語種:中文
  印刷時間:2013-01-01   版次:1   頁數:

  編輯推薦
這本書的特點是:(1)內容全麵,對廢氣的來源、汙染、危害、治理技術、設備和係統設計等內容均有較全麵闡述;(2)聯係實際,書中內容都從實際需要和適用技術齣發進行介紹,有些列舉瞭工程實例;(3)技術新穎,如垃圾焚燒煙氣淨化,電袋復閤除塵技術,二英治理方法,新型過濾材料等;(4)突齣重點,突齣各行業的廢氣治理技術和設備環節,便於實際運用。編寫力求特點突齣、層次分明、深入淺齣、內容翔實,並充分注意手冊的完整性和係統性。為瞭直觀、清晰、查找方便、加深理解,書中適當增加瞭插圖和錶格。讀者通過本書可以對廢氣治理技術有全麵的瞭解和掌握。對廢氣治理工程技術的開發、設計、管理均有切實的裨益和幫助。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技術工具書。本書共分四篇二十章,*篇汙染源篇,介紹廢氣的分類、來源、危害以及各行業廢氣的産生量和排放量。第二篇廢氣治理篇,介紹廢氣治理的對象、方法,顆粒汙染物的分類、性質與除塵技術,氣態汙染物的性質與控製技術以及主要行業廢氣治理技術。第三篇設備設計篇,介紹除塵設備設計,吸收、吸附、換熱裝置設計及除塵和淨化係統設計。第四篇大氣汙染綜閤防治篇,介紹大氣汙染綜閤治理的原則與方法、清潔生産和循環經濟。
本書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利用本書可進行廢氣處理的技術開發、工程設計、設備選型、設備設計、維護管理,並能利用本書判斷、解決工程和生産中遇到的各種技術與設備問題。
本書可供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科研人員、設計人員、管理人員閱讀使用,也可供高等學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目錄

第一篇 汙染源篇

第一章汙染源概述2

第一節大氣和大氣汙染2

一、純淨的大氣2

二、大氣汙染3

三、大氣汙染的影響3

四、大氣汙染管理6

第二節汙染源的分類及調查評價10

一、汙染源的分類10

二、汙染源調查11

三、汙染源評價13

第三節廢氣的分類13

一、廢氣的分類方法13

二、含顆粒汙染物廢氣14

三、含氣態汙染物廢氣15

第四節廢氣及所含汙染物的來源18

一、燃料燃燒廢氣19

二、工業生産廢氣23

三、機動車尾氣40

四、垃圾焚燒廢氣41

第五節廢氣中汙染物特徵及危害42

一、主要汙染物的特性43

二、主要汙染物對人體的危害50

三、對生物、水、土資源及器物的影響54

四、PM2?5的來源和危害57

參考文獻59

第二章廢氣汙染物産生量和排放量60

第一節估算的一般方法60

一、有組織排放的估算方法60

二、無組織排放的估算方法61

第二節燃煤汙染物産生量和排放量63

一、工藝描述63

二、産汙量和排汙量的估算方法64

三、燃煤工業鍋爐汙染物的産汙和排汙係數65

四、茶爐、大竈汙染物的産汙和排汙係數68

第三節工業汙染物産生量和排放量68

一、産汙量和排汙量的估算方法68

二、主要工業部門産汙和排汙係數69

參考文獻82

第二篇 廢氣治理篇

第三章廢氣治理概述84

第一節廢氣治理的對象與要求84

一、廢氣治理對象84

二、廢氣治理的要求84

第二節廢氣治理方法85

一、顆粒物分離機理和方法85

二、氣態汙染物治理方法91

參考文獻100

第四章顆粒汙染物的分類及性質101

第一節顆粒汙染物的分類101

一、根據顆粒汙染物來源分類101

二、根據氣溶膠的概念分類101

第二節顆粒汙染物的性質106

一、粉塵密度106

二、粉塵粒徑和粒徑分布106

三、粉塵的物理性質112

四、粉塵的化學性質118

第三節含塵氣體的性質120

一、氣體狀態和換算120

二、氣體的主要參數和換算122

參考文獻127

第五章顆粒汙染物的控製技術與裝置128

第六章氣態汙染物控製方法280

第七章二氧化硫廢氣治理291

第八章氮氧化物廢氣淨化346

第九章機動車排氣淨化387

第十章其他氣態汙染物的控製409

第十一章主要汙染行業廢氣的治理504

第三篇 設備設計篇

第十二章設備設計概述686

第十三章除塵裝置設計693

第十四章吸收裝置的設計830

第十五章吸附裝置的設計878

第十六章換熱裝置的設計904

第十七章淨化係統的設計958

第四篇 大氣汙染綜閤防治篇

第十八章大氣汙染綜閤防治的原則與方法1150

第十九章大氣汙染物理與大氣汙染化學1175

第二十章清潔生産和循環經濟1215

參考文獻1236

附錄1237

附錄1氣體常數1237

附錄2工業氣體特性1238

附錄3一些氣體水溶液的亨利係數1243

索引1245


  作者簡介

 


現代水處理工程技術與實踐指南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水處理領域的核心技術、工程應用、運行管理及未來發展趨勢。全書圍繞水汙染控製這一主題,係統闡述瞭從水源水質特性分析到各類水處理工藝的原理、設計計算、設備選型、施工安裝、調試運行以及後期維護管理的全流程技術細節。重點涵蓋瞭飲用水淨化、工業廢水深度處理、市政汙水資源化利用以及非常規水源(如海水、苦鹹水)的利用技術。 第一篇:水環境基礎與水質分析 本篇為理解後續水處理技術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首先,詳細介紹瞭水圈的物質循環、水體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影響水質的主要汙染物——包括有機物(BOD、COD、TOC)、氮磷營養鹽、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和新興汙染物(如微塑料、藥物殘留)。 在水質分析部分,全麵梳理瞭水質檢測的采樣規範、實驗室標準操作程序(SOP),並重點介紹瞭各類在綫監測技術,如多參數水質儀、生化需氧量快速測定儀等。同時,結閤最新的環境標準(如國標、地標及國際標準),指導讀者如何進行水質數據的解讀和汙染負荷的評估。特彆強調瞭麵對復雜水體時,如何選擇閤適的分析方法以準確反映水體健康狀況。 第二篇:飲用水淨化工藝與深度處理技術 本篇聚焦於保障人類飲用水安全的工程技術。從原水選擇、預處理(如預沉澱、混凝反應動力學)開始,詳細解析瞭氣浮技術(如溶氣氣浮DAF、電解氣浮)在去除懸浮物和藻類中的應用機理與工程放大效應。 在傳統快濾和慢濾的基礎上,本書深入探討瞭接觸氧化-過濾、深層過濾等高效過濾技術。針對微汙染水源水質的特點,本書專門開闢章節講解瞭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GAC/PAC)、膜分離技術在飲用水深度處理中的應用。對超濾(UF)、納濾(NF)和反滲透(RO)係統的膜汙染控製策略、清洗維護規程進行瞭詳盡論述,確保齣水水質穩定達到或優於國傢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第三篇:市政汙水生物處理與深度脫氮除磷 本篇係統闡述瞭城市汙水處理廠的設計、運行與提標改造技術。詳細介紹瞭活性汙泥法(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CAS)的工藝控製參數(如汙泥齡SRT、泥齡齡MLSS/MLVSS、F/M比),並著重分析瞭SBR(序批式反應器)、MBR(膜生物反應器)和MBBR(多營養生物膜反應器)等主流改進工藝的動力學模型和工程實例。 脫氮除磷是市政汙水處理的難點。本書提供瞭A²/O、BAF(生物濾池)、內循環反硝化等多種高效脫氮除磷技術的理論模型、工藝流程優化及運行調試指南。針對提高齣水TN/TP指標的要求,特彆引入瞭新型厭氧/好氧(Anammox)技術和基於化學沉澱的除磷技術在工程中的應用案例。 第四篇:工業廢水治理的專業化工程 工業廢水因其成分復雜、毒性高、水量變化大,需要高度專業化的處理方案。本篇根據行業特性分類論述瞭主流工業廢水的處理技術: 1. 高濃度有機廢水(如食品、製藥): 詳述瞭厭氧反應器(UASB、IC反應器)的優化設計、産氣利用,以及後續好氧處理的負荷分配策略。 2. 難降解和有毒廢水(如化工、印染): 重點講解瞭高級氧化技術(AOPs),包括芬頓氧化、臭氧催化氧化、電化學氧化等,分析瞭其對特定汙染物(如酚類、染料分子)的去除效率及其反應機理。 3. 重金屬廢水處理: 涵蓋瞭傳統的化學沉澱法、離子交換法、膜分離法,以及新型的電化學沉積技術,並強調瞭汙泥減量化和資源化迴收的工程措施。 第五篇:汙泥處理與水資源化利用 汙水處理過程中産生的汙泥是環境工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篇提供瞭汙泥穩定化、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全套技術方案。內容包括:汙泥消化(好氧/厭氧)、脫水工藝的選擇與優化(闆框壓濾機、離心機、汙泥乾化技術)、衛生化處理(如巴氏消毒法、高溫好氧法)。 此外,本書對水資源循環利用給予瞭高度關注,詳細介紹瞭中水迴用的技術標準、消毒工藝(如氯化、紫外綫消毒),以及迴用於景觀用水、工業冷卻水和農業灌溉的風險控製與水質保障措施。 第六篇:水處理工程的自動化與運維管理 本篇著眼於現代水處理廠的智能化運營。詳細介紹瞭SCADA係統的架構設計、傳感器選型與維護、過程控製算法(如DO、ORP、pH的PID控製)。在運維管理方麵,本書提供瞭設備可靠性管理(RCM)、能耗優化策略、安全生産規範(如防中毒、防爆措施)和水廠的經濟性評價方法。通過多個實際工程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水處理設施的低成本、高效率穩定運行。 適用對象: 本書適閤環境工程、市政工程、化學工程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從事水處理廠設計、施工、運營和管理的工程師、技術人員。它不僅是理論學習的參考書,更是工程實踐中的一本實用工具手冊。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內容很實在,尤其對我們搞現場操作的人來說,名字裏的“手冊”二字就讓人眼前一亮。我最希望看到的,是那種能直接上手解決問題的實用信息,而不是太多晦澀的理論。比如,針對不同類型的廢氣,它有沒有提供具體的工藝流程圖,以及關鍵參數的推薦範圍?我特彆關注“廢氣治理技術工程維護管理”這塊,因為很多時候,設備裝好瞭,後期的日常維護和故障排查纔是最頭疼的。如果書中能詳細列舉一些常見故障的代碼和快速診斷步驟,那就太棒瞭。想象一下,半夜設備突然報警,手頭有一本能快速定位問題的“救命稻草”,那感覺比什麼都強。另外,對於環保指標的最新標準解讀,如果能結閤實際案例說明如何通過技術手段達到閤規,那就更具價值瞭。我更傾嚮於那種工具書式的評價,它應該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放在手邊,隨時可以翻閱,而不是那種需要從頭讀到尾的教材。希望它能真正做到“手冊”的定位,短小精悍,直擊痛點。

評分

我對“廢氣治理技術工程維護管理”這部分內容抱有極高的興趣,這部分往往是理論與實踐脫節最嚴重的地方。很多技術手冊隻談設計,不談“活”的運行。我想知道,在實際的工業環境中,比如化工、冶金等高負荷行業,設備的腐蝕、堵塞、催化劑中毒等實際問題,書裏是否有提供具體的預防措施和修復方案?比如,對於催化氧化裝置,如何通過優化預處理或定期再生程序來延長催化劑的使用壽命?此外,關於“淨化”這個詞,我希望能看到更量化的指標和監測方法。不僅僅是告訴你汙染物被移除瞭,而是如何通過在綫監測係統(CEMS)的數據來評估治理效果的實時性和穩定性,以及如何根據監測數據動態調整操作參數。這本書若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設備健康管理(PHM)思路,指導我們如何從被動的“壞瞭修”轉變為主動的“預測性維護”,那它對於降低企業非計劃停機時間和運行成本將是無價的。

評分

這本書的命名跨度很大,從基礎的“環境工程技術”到具體的“廢氣處理工程”和“除塵技術”,這讓我對它的係統性抱有一絲期待,同時也略感擔憂。我希望它能建立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而不是簡單地將幾本不同主題的小冊子拼湊在一起。比如,在介紹“廢氣治理方法”時,它是否能清晰地梳理齣從吸附、吸收、催化氧化到RTO/RCO等主流技術的適用條件、優缺點對比,並輔以簡潔的能耗分析?如果能深入到“性質與除塵技術”這一部分,我期待看到針對顆粒物,特彆是亞微米級顆粒物的捕集效率的優化策略,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布袋除塵器和電除塵器的基本原理介紹上。對於一個工程技術人員來說,最重要的是知道在特定汙染物濃度和風量下,哪種技術組閤是最經濟、最可靠的“黃金搭配”。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決策樹或選型指南,那就真的能稱得上是一本實用的工程聖經瞭。它應該超越教科書的深度,直達設計院和項目經理的實戰需求。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中包含瞭“環境工程技術”這個宏觀概念,這讓我期待它能在宏觀的視角下,探討廢氣治理工程在整個環保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希望看到一些關於項目實施管理層麵的洞察,比如,如何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如何進行成本效益分析(CBA),以及在招投標過程中如何科學地評估不同承包商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優劣。尤其是“工程維護管理”這塊,它是否涵蓋瞭安全生産規範、應急預案的製定,以及如何建立一套符閤ISO體係要求的運行記錄和審計流程?畢竟,一個成功的廢氣治理項目,不僅要“治得好”,還要“管得住、有記錄、能持續”。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國傢環保政策變動對技術路綫選擇影響的分析,或者關於綠色製造、碳中和背景下廢氣處理技術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那就更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意義瞭。我希望讀完後,我不僅能知道“怎麼修設備”,更能知道“怎麼建項目”和“怎麼管團隊”。

評分

看到“廢氣治理方法”與“性質與除塵技術”並列,我推測這本書試圖覆蓋從源頭汙染特性分析到末端治理的全流程。我的閱讀重點會放在它如何處理復雜工況下的廢氣治理難題上。例如,對於含有酸性、堿性或高濕度的復閤型廢氣,它是否提供瞭針對性的材料選擇指南,避免管道和反應器的快速腐蝕?如果書中能對各種治理技術(如生物法、吸附法、膜分離等)在處理低濃度、大風量有機廢氣時的長期穩定性進行深入剖析,並給齣經濟性評估模型,那就非常齣色瞭。除塵技術方麵,我更關心如何將高效除塵與後續的廢氣淨化工藝進行無縫銜接,避免除塵過程本身成為二次汙染源,或者降低瞭處理其他汙染物的效率。我期望這本書的觀點是前沿且務實的,能夠反映行業內最新的、被反復驗證成功的工程經驗,而不是停留在十年前的標準工藝介紹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