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41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大藏经编辑局 编
图书标签:
  • 佛教
  • 大藏经
  • 汉文
  • 经书
  • 典籍
  • 古籍
  • 宗教
  • 文化
  • 历史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604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314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41》中的“藏”即容纳收藏之意。佛教的经藏内容博大精深,除本身之教义外,还涵括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今人读佛经,或觉深奧,或觉浅显,或觉平淡,或为之欢欣鼓舞。而即便如此,也难领略佛理之全貌。佛的智慧是出世的明了,是通透的觉悟。对于佛教来说,这种出世的大智慧是消除众生业累的法宝,也是人们心性修炼的关键。所以我们在佛教为数近万的典籍中,优中选精,精中选粹。被修行者视为修心指南的《金刚经》,采用了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的译本。其文字之优美,向来为历代文人爱重持诵。而六祖惠能的口诀,更是对金刚经的有益补充。而字数最少、内涵丰厚、流传广远的《心经》则采用了玄奘大师的译本与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的解说,务求为读者提供最为优秀的读物。禅宗的奠基之作《六祖坛经》,由六祖惠能说法,弟子法海集录。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41》除名家批注外,还配以清代以来流传甚广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细数佛祖生平之事,与图说组成了另外的阅读体验。《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41》流淌着一种人生大智慧,浅显流畅的文字、简洁独特的观点,将佛家的经典娓娓道来。希望能帮您在俗世凡人的生活中,以澄明、透彻的心境对待生命,还原喜乐自在的人生。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中华文学的滥觞,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这一时期,神话传说、史诗、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开始形成,并孕育了中国文学最早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第一章:神话与传说 先秦时期,先民们在与自然的搏斗和对宇宙万物的探索中,创造了大量瑰丽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伦理观念,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创世神话: 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展现了古人对世界起源的浪漫想象,以及对生命、自然伟力的崇拜。盘古的牺牲化生万物,女娲的慈悲孕育生灵,后羿的英勇驱除灾难,都蕴含着朴素的英雄主义和奉献精神。 英雄神话: 除了后羿,还有大禹治水等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勤劳、坚韧、勇于担当的民族品格的象征。这些神话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图腾与祖先崇拜: 许多神话与当时的图腾崇拜有关,如龙、凤等神兽的形象,以及对氏族祖先的崇拜。这些神话也反映了早期社会结构和血缘关系的演变。 神话的文学价值: 先秦神话以其宏大的叙事、奇幻的想象、生动的意象,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无数素材和灵感。许多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象征意义,都被后来的诗人、作家所借鉴和发展,如屈原的《天问》便是对神话体系的深刻追问。 第二章:诗歌的黄金时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其中6篇为雅诗(有目无辞),故称“诗三百”。《诗经》以其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多样的题材,成为中国诗歌的源头活水,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体裁与结构: 《诗经》主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又称“国风”,共15部,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最具人民性的部分。“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宴饮、朝会时的乐歌,内容相对庄重。“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内容多为赞美祖先、歌颂功德。 《诗经》的思想内容: 爱情与婚姻: 《关雎》、《桃夭》、《静女》等篇,以纯真、热烈、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青年男女的爱情,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婚姻幸福的向往。 劳动与生活: 《七月》、《伐檀》等篇,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农民的辛勤劳动,描绘了农事活动的全过程,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剥削者的不满。 战争与徭役: 《采薇》、《君子于役》等篇,抒发了征夫征夫们对家乡的思念、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命运的无奈。 政治讽刺与民生关怀: 《硕鼠》、《伐檀》等篇,直接或间接地讽刺了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表达了人民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诗经》的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 most closely reflects the reality of life, vividly portraying the joys, sorrows, love, hate, and labor of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赋、比、兴的运用: “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比喻;“兴”是触景生情,借景起兴,然后引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赋、比、兴”的手法,使得《诗经》的艺术表现力大大增强。 语言的朴素与优美: 《诗经》的语言质朴自然,富有音乐感,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重章叠句的结构: 许多诗篇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层层递进,反复咏唱,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音乐性。 第三章:百家争鸣与散文的兴盛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涌现了大量重要的散文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 儒家散文: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其著作多为语录体和论辩体,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思辨和人生智慧。 《论语》: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关于仁、礼、孝、悌、君子等一系列重要的政治、伦理、教育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重要文献,也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之作。 《孟子》: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等重要观点,其散文汪洋恣肆,极具说服力。 《荀子》: 荀子与孟子思想相对,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制度的重要性,其散文论辩严谨,逻辑性强。 道家散文: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其散文风格飘逸、想象奇特、充满哲理,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经》: 老子所著,文字精炼,哲理深邃,提出了“道”、“无为”、“自然”等核心概念,对中国哲学、美学、养生学等都有重要启示。 《庄子》: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子》以其丰富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文笔、奇特的比喻和深刻的哲学寓意而闻名。《逍遥游》、《齐物论》、《德充符》等篇,充满了对人生、宇宙的超脱思考,其“寓言”手法更是独树一帜,将抽象的哲学道理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 墨家散文: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其著作《墨子》以论辩说理为主,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充满务实的精神。 法家散文: 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其著作如《商君书》、《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文风峻急,说理深刻。 兵家散文: 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学派,《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瑰宝,其文风简练,战略思想精辟,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学派: 如名家(惠施、公孙龙)、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农家(许行)等,他们的著作虽然数量不多,但也在思想和文学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第四章:文学思潮的萌芽与早期文学批评 先秦时期,虽然没有系统性的文学批评理论,但已经出现了对文学创作的初步关注和思考。 《尚书》中的文学观念: 《尚书》中一些篇章(如《尧典》、《舜典》)虽然是史书,但其中对“诗言志”的阐述,已经蕴含了文学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早期观念。 《左传》中的文学价值: 《左传》作为史书,其叙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丰富多彩,许多篇章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对人物言行的评价,也包含着朴素的文学评判。 “诗言志”的提出: “诗言志”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命题,最早可能在《尚书》中有所体现,并在后来的文学发展中不断得到深化。它强调诗歌应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 第二编:秦汉文学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帝国时代,文学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赋的兴盛和史传文学的成熟,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秦代文学的短暂辉煌 秦朝统一六国,但历时短暂,其文学成就也相对有限。 法律文书与诏令: 秦朝以法治国,其法律文书和皇帝诏令数量较多,语言简练、严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史书编纂: 秦朝对历史的重视,促成了史书的编纂,如《秦记》(虽已散佚)。 焚书坑儒的影响: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当时的思想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第二章:汉代文学的鼎盛——赋的时代 汉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文学体裁趋于多样化,其中赋的兴盛尤为突出,成为了汉代文学的代表。 汉赋的起源与发展: 汉赋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初以“颂”为主要形式,描写祭祀、宴饮等场面,后来逐渐演变为描写宫殿、苑囿、城市、山川等宏大景象的铺陈夸饰之作,并开始融入叙事和议论。 汉赋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司马相如: “汉赋四大家”之首,其赋长篇大论,辞藻华丽,想象奇特。《子虚赋》、《上林赋》等,以雄浑奔放的笔调描绘了楚国和汉朝的盛大景象,歌颂了国家的富强。 扬雄: 继承司马相如的风格,但更注重哲理。《甘泉赋》、《长杨赋》等,在铺陈描写中融入政治议论。 班固: 其《两都赋》描绘了长安和洛阳两京的繁华景象,是汉赋中描写都城的代表作。 张衡: 其《二京赋》在班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描绘了更加恢弘的都城景象,并融入了科学和哲学的思考。 赋的艺术特色: 汉赋以其铺陈夸饰、辞藻华丽、想象奇特、结构宏大著称。它极大地发展了汉语的描写能力,丰富了文学的意象,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汉代诗歌: 汉代诗歌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乐府诗”和“文人诗”两大流派。 乐府诗: 汉乐府是汉代乐府机关采集的民间歌谣,以及模仿民间歌谣创作的诗歌。乐府诗题材广泛,内容真实,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白头吟》等,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汉代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文人诗: 汉代文人也创作了大量诗歌,如枚乘的《七发》,李陵的《饮马长城窟行》,苏武的《诗五首》等。这些诗歌在继承《诗经》和楚辞的基础上,开始展现文人的个性化情感和艺术追求。 第三章:史传文学的成熟 汉代是中国史传文学的黄金时期,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史传文学的成熟。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以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史学态度、生动的叙事、鲜活的人物塑造,成为后世史书和文学的典范。 《史记》的体例: 《史记》共130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叙事体系。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记》不仅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更深刻地探讨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了人物的命运,表达了作者的褒贬之情。 《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记》的文学成就同样辉煌,其人物描写栩栩如生,如项羽的悲壮,刘邦的狡黠,韩信的隐忍,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司马迁善于运用各种叙事手法,如对话、心理描写、细节刻画等,使得《史记》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班固与《汉书》: 班固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了西汉时期的历史。在继承《史记》体例的基础上,《汉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更细致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第四章:散文的转型与新变 汉代散文在继承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发展。 说理文的进步: 汉代学者在继承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说理文,如贾谊的《过秦论》、《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等。这些文章逻辑严谨,分析深刻,语言也更加成熟。 记叙文的丰富: 史书之外,汉代的记叙文也日益丰富,如《淮南子》的寓言、《搜神记》(虽为后世搜集,但反映了汉代志怪的传统)等,都展现了汉代记叙文的魅力。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繁,政权更迭。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却迎来了新的转折和突破,文人开始更加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文学体裁也更加多样化。 第一章:魏晋文学的开端——文学自觉的时代 三国时期,文学的发展为后来的魏晋文学奠定了基础。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文学贡献: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被后世称为“三曹”,他们积极提倡文学,并以身作则,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和散文。“建安风骨”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标志,即指诗歌雄健、慷慨、悲壮的风格,以及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曹操: 诗歌现实主义色彩浓厚,如《短歌行》,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 曹丕: 创作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曹植: “建安七子”之首,其诗歌想象奇特,情感真挚,文采斐然,被誉为“才高八斗”。《洛神赋》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 建安七子的诗歌: 除曹植外,“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也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们的诗歌风格各异,共同构成了建安文学的辉煌。 第二章:玄学思潮与竹林名士的风度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传入,这些思潮对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文人追求自由、洒脱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竹林名士”的群体。 玄言诗: 玄言诗是魏晋时期的一种重要诗歌类型,其特点是用诗歌来阐述玄学思想,探讨人生哲理。如嵇康、阮籍等人的诗歌中,都体现了玄学的影子。 竹林名士的文学形象: 阮籍的《咏怀诗》、嵇康的《养生论》等,都展现了他们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形象。阮籍的《咏怀诗》尤其具有代表性,其诗歌意象朦胧,情感奔放,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 散文的精炼与玄奥: 魏晋时期的散文,尤其是玄学家的著作,语言精炼,寓意深远,充满了哲学的思辨。 第三章:南北朝文学的南北异彩 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文学却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南北文学风格各异,各有千秋。 南朝文学: 诗歌的宫廷化与绮丽化: 南朝的宫体诗盛行,以描写宫廷生活、妇女美貌为主,风格绮丽、辞藻华美,如谢灵运、何逊、鲍照等人的诗歌。 山水诗的兴起: 谢灵运的山水诗,开创了中国山水诗的先河,他善于描绘自然景物的优美风光,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骈文的繁荣: 骈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散文体裁,其特点是字数相等,对仗工整,辞藻华美,如鲍照的《拟行路难》、庾信的《哀江南赋》等,展现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北朝文学: 北朝民歌的粗犷与朴实: 北朝民歌,如《木兰诗》,以其粗犷、质朴、奔放的风格,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战争题材的诗歌: 北朝战乱频繁,因此产生了大量描写战争、边塞风光的诗歌,如《敕勒歌》等,展现了北方民族的豪迈气质。 乐府诗的发展: 北朝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内容更加丰富,风格更加多样。 第四章:文学批评的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理论化。 钟嵘的《诗品》: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诗歌理论著作,它将历代诗歌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等,并对每位诗人的风格特点进行了评价,为后世诗歌评论树立了典范。 刘勰的《文心雕龙》: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评论著作之一。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起源、发展、体裁、风格、创作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学评论: 陆机的《文赋》、曹丕的《典论·论文》等,都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诗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词也开始崭露头角。五代文学虽然短暂,但也承载了唐代诗歌的余韵,并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隋代文学的承前启后 隋朝虽然统一中国,但历时较短,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承接魏晋南北朝,并为唐代文学的繁荣打下基础。 诗歌的过渡: 隋代诗人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传统,并开始出现一些向唐代风格过渡的作品,如陈子昂的诗歌,已经展现出盛唐气象的萌芽。 骈文的继续发展: 骈文在隋代依然盛行,并涌现出如李恶、许善心等代表作家。 史学的发展: 隋朝编纂了《隋书》,为后来的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盛唐诗歌的辉煌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涌现出无数杰出的诗人,创作了数量庞大、风格多样、成就辉煌的诗歌作品。 诗歌的类型与风格: 边塞诗: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描写边塞风光、战争场面,气势雄浑,意境壮阔。 山水田园诗: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描绘自然景物,表达隐逸情怀,风格清新淡雅,意境悠远。 现实主义诗歌: 以杜甫为代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 浪漫主义诗歌: 以李白为代表,想象奇特,情感奔放,语言流畅,充满豪情壮志,被誉为“诗仙”。 唐代诗歌的代表诗人与作品: 李白: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将进酒》等,以其浪漫的想象、奔放的激情、飘逸的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杜甫: 《春望》、《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其现实主义的精神、深沉的忧患意识、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中国诗歌的典范。 王维: 《山居秋暝》、《鹿柴》等,以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成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孟浩然: 《过故人庄》、《春晓》等,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描绘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 白居易: 《长恨歌》、《琵琶行》等,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成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他诗人: 如王昌龄(七绝圣手)、高适、岑参(边塞诗)、李贺(鬼才)、杜牧、李商隐(晚唐绮丽诗风)等,都为唐诗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诗的艺术特色: 唐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格律严谨,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达到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巅峰。 第三章:宋词的萌芽与发展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在唐代开始萌芽,并在宋代达到鼎盛。 晚唐五代词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温庭筠: 善于写绮丽柔媚的词,如《菩萨蛮》、《望江南》等,词风细腻,描绘爱情和闺情。 韦庄: 词风更为质朴,如《菩萨蛮》、《思帝乡》等,也多描写男女之情。 冯延巳: 词风委婉,意境深沉,如《长命女》、《蝶恋花》等,开始展现词的抒情潜力。 李煜: 五代南唐国君,其词情真意切,充满亡国之痛,如《虞美人》、《破阵子》等,成为中国词史上的绝唱。 词的体裁特点: 词是一种长短句诗歌,配合音乐演唱,具有更加自由的节奏和更加丰富的表现力。 第四章:唐代散文的变革 唐代散文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发展。 古文运动的兴起: 随着唐代社会的发展,骈文的虚浮、藻饰开始受到批判。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古朴文风,对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韩愈: 倡导“文以载道”,其散文雄健有力,说理透彻,如《师说》、《马说》等。 柳宗元: 其散文写景状物,寓意深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永州八记》等。 唐传奇的出现: 唐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别,其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初步成熟。如《莺莺传》、《李娃传》、《无双传》等。 第五编:宋代文学 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高峰,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散文也涌现出欧阳修、苏轼等大家,史学方面也有重要成就。 第一章:宋词的巅峰时代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词人辈出,词风多样,涌现出大量流传千古的佳作。 豪放派词人: 苏轼: 词风豪放旷达,想象奇特,感情奔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将词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 辛弃疾: 词风雄浑悲壮,充满爱国热情,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青玉案·元夕》等,被誉为“词中之圣”。 婉约派词人: 柳永: 词风铺叙委婉,语言通俗,如《雨霖铃》、《蝶恋花》等,深受市民喜爱。 李清照: 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词风细腻婉约,感情真挚,如《声声慢》、《如梦令》等,独具一格。 其他词人: 如晏殊、欧阳修、周邦彦、秦观等,也都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花间派”、“易安体”等不同风格。 宋词的艺术特色: 宋词在继承晚唐五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题材和风格,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意境更加深远。 第二章:宋代散文的革新与繁荣 宋代散文在古文运动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涌现出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等一批散文大家。 欧阳修: 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其散文平易流畅,含蓄蕴藉,如《醉翁亭记》、《朋党论》等。 苏轼: 苏轼的散文雄健奔放,汪洋恣肆,想象奇特,如《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与其诗词风格相得益彰。 王安石: 王安石的散文说理透彻,条理清晰,如《游褒禅山记》、《答司马谏议书》等。 曾巩: 曾巩的散文严谨充实,朴实无华,如《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 宋代散文的特点: 宋代散文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精神,更加注重思想的深刻性和语言的平易流畅,题材更加广泛,风格更加多样。 第三章:宋代诗歌的创新 宋代诗歌虽然在艺术成就上不如唐诗,但也有其独特的创新和发展。 宋诗的特点: 宋诗注重理趣和议论,风格较为平实,也涌现出如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杰出诗人。 苏轼: 其诗歌意境开阔,哲理深刻,语言自然流畅。 黄庭坚: 其诗歌创造出“点铁成金”的新境界,风格奇崛,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影响。 陆游: 其诗歌充满爱国热情,风格慷慨激昂,如《示儿》等。 宋诗的“理趣”: 宋诗追求诗歌的哲理和趣味,将哲学、人生感悟融入诗歌之中。 第四章:宋代史学与笔记小说的发展 宋代史学成就斐然,涌现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巨著。笔记小说也蓬勃发展,如《太平广记》、《梦溪笔谈》等,为我们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五编:元代文学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其文学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特色,尤其是杂剧的繁荣,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第一章:元杂剧的黄金时代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在元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文学形式。 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 元杂剧是在宋金时期各种戏曲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唱、念、做、打并重,结构完整,情节生动。 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关汉卿: 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其杂剧如《窦娥冤》,以其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成为不朽的经典。 白朴: 《梧桐雨》以其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优美的唱词而著称。 马致远: 《汉宫秋》描写了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郑光祖: 《倩女离魂》以其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闻名。 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元杂剧题材广泛,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生动,唱词优美动听,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情感和愿望。 第二章:元代散曲的兴盛 散曲是与杂剧并行的文学体裁,也是元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散曲的特点: 散曲是填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形式自由,语言生动活泼,多用于抒发个人情感,表达生活感受。 散曲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乔吉等: 他们在散曲创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寥寥数语,意境深远,成为千古绝唱。 散曲与词的区别: 散曲更加注重口语化和通俗性,形式也更加自由。 第三章:元代诗文的继承与发展 元代诗文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 诗歌: 元代诗人继续继承唐宋诗歌的风格,涌现出如萨都剌、杨维桢、高启等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体现了时代特色。 散文: 元代散文在继承唐宋古文运动精神的基础上,也有一定发展,如虞集、揭傒斯等人的散文,风格趋于严谨。 第六编:明代文学 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小说和戏曲得到了长足发展,诗文也继续演变。 第一章:明代小说的繁荣 明代是中国白话小说的黄金时期,四大名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 罗贯中所著,描写了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水浒传》: 施耐庵所著,描写了梁山好汉反抗官府的故事,歌颂了英雄气概,批判了社会黑暗。 《西游记》: 吴承恩所著,以神话寓言的形式,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充满了奇幻想象和浪漫主义色彩。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所著,以市井生活为题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丑恶,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其他明代小说: 除了四大名著,明代还有许多其他优秀小说,如《三言》、《二拍》(冯梦龙、凌濛初)等,这些作品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在刻画人物、描写社会生活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 明代小说的特点: 明代小说以白话文写成,题材广泛,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语言生动,是中国小说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章:明代戏曲的演变 明代戏曲在元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出现了“南曲”和“北曲”两大系统。 传奇的兴盛: 明代传奇以“南曲”为主,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将爱情、理想与现实交织,艺术成就极高,被誉为“临川四梦”之一。 明杂剧的特点: 明杂剧在继承元杂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学性和思想性,但也出现了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第三章:明代诗文的流派与发展 明代诗文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出现了新的流派和发展。 “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明代中期,以李梦阳、何景明(前七子)和王慎中、李攀龙、谢榛、宗臣、徐渭(后七子)为代表的“前后七子”倡导复古,模仿唐宋古文,对明代诗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明代后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公安三袁)反对复古,提倡“独抒性灵”,主张文学创作要表现真实的情感和个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明代散文: 明代散文风格多样,既有复古派的严谨,也有公安派的自由。 第七编:清代文学 清代是中国文学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文学创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尤其是在小说、戏曲和诗文方面都有重要发展。 第一章:清代小说的辉煌与转型 清代是中国小说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出现了《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经典作品,小说题材更加丰富,艺术手法更加成熟。 《红楼梦》: 曹雪芹所著,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人情,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薛宝钗等女性形象的刻画,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聊斋志异》: 蒲松龄所著,以鬼狐故事为主,通过志怪的形式,寄托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探讨。其文笔优美,想象奇特,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杰出代表。 《儒林外史》: 吴敬梓所著,以讽刺的笔调,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文人精神的摧残,以及官场的腐败和丑陋。 其他清代小说: 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都属于晚清谴责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清代小说的特点: 清代小说在继承明代小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人物塑造更加丰满,心理描写更加细腻,艺术手法更加多样。 第二章:清代戏曲的繁荣与衰落 清代戏曲在元明基础上继续发展,但也出现了走向程式化和衰落的趋势。 昆曲的成熟与普及: 昆曲在清代达到了艺术成熟,并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重要的戏曲剧种。 京剧的形成: 京剧在清代中后期形成,并在民间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 地方戏曲的发展: 各地地方戏曲也得到了发展,丰富了中国戏曲的宝库。 第三章:清代诗文的流派与争议 清代诗文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争议,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桐城派: 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主张“义法”,强调文章的道德内涵和逻辑结构。 乾嘉学派: 强调考据和训诂,其文学创作也受到影响,注重文字的锤炼和意境的营造。 “神韵说”、“格调说”的争议: 清代诗歌评论中,“神韵说”(王夫之)与“格调说”(沈德潜)的争议,反映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两种不同追求。 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继承公安三袁的精神,继续提倡“性灵说”,强调作者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清代诗文特点: 清代诗文在继承前代基础上,更加注重考据、训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第八编:近现代文学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近现代文学。 第一章:晚清文学的转型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中国社会的动荡,文学创作开始出现转型。 谴责小说的兴起: 如前所述,晚清谴责小说深刻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维新派的文学活动: 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倡导“新文体”,主张文学改革,创作了大量宣传变法维新的文章,如《少年中国说》。 革命派的文学创作: 邹容的《革命军》等作品,鼓吹革命,对推翻封建帝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章: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彻底打破了旧的文学传统,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白话文运动: 胡适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取代文言文,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 新文学的兴起: 涌现出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他们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探索人性的优秀作品。 新诗的创作: 以胡适、郭沫若、徐志摩为代表,创作了大量白话新诗,形式自由,情感真挚。 小说、散文、戏剧的革新: 各种文学体裁都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本图书简介不包含《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41》中的任何内容,仅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概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刚到手,沉甸甸的,光是翻开第一册,那种扑面而来的浩瀚感就让人心生敬畏。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本想从中寻找一些关于宋代哲学思想的精要,比如理学的发展脉络或者禅宗的一些公案解析。然而,当我仔细翻阅目录和内页时,才发现我手中的这部分内容,似乎将重点放在了更早期的佛教经典释义和律学的探讨上。这对我来说,算是一个小小的“知识盲区”了,因为我对律学的了解仅限于皮毛,更多的是关注义理层面的阐述。里面的那些专业术语和对戒律的细致区分,读起来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一定的佛学基础。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关于僧团规制和仪轨的描述,它们如同古代的法律条文,严谨而繁复,虽然能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秩序之美,但缺乏现代叙事的引导,初读门槛略高,需要我频繁地查阅辅助资料才能勉强跟上思路。整体而言,如果期待的是那种轻松入门、直指人心的智慧箴言,这部分内容可能需要调整阅读预期,它更像是一部需要沉潜心研的“专业典籍”。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中华”和“大藏”这两个词汇的权威性去的,期待它能成为我了解中国思想史的一个坚实底座。我特别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中国本土宗教——比如道教或者民间信仰——与佛教思想的交融互鉴的记录。我设想的是,在这庞大的文本群中,或许能看到佛教是如何被“中国化”的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碰撞。然而,这本特定分册的内容,似乎将焦点集中在了对佛教核心教义的内部梳理和诠释上,非常“纯粹”,纯粹到几乎不涉及外部的文化交流或本土化改造的细节。它像是一个自我完备的宇宙,其内部的讨论已经足够复杂和深入,以至于没有太多的篇幅去关注其在历史长河中与其他思潮的互动痕迹。阅读下来,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强大的内在统一性,而非开放性的对话场域,这与我期待的“文化全景图”有所出入。

评分

坦白讲,我原本计划是想用这套书作为工具书,快速查找一些古代高僧大德对特定典籍的注释版本,以便比对不同时代的学术口径。我对古籍的校勘和版本差异很感兴趣。但是,这本册子似乎是一套相对统一的“底本”的汇编,它的价值更偏向于提供一个权威的、流传下来的核心文本体系,而非一个展示不同时代学者间争鸣或校勘细节的平台。里面的注释系统虽然详尽,但更像是对文本的解释性阐发,而非对不同版本进行横向比较的工具。所以,当我试图去比对不同朝代对同一段经文的细微差异时,这本书提供的资料结构似乎并不直接支持这种对比性研究。它更像是“定论”的集成,而非“探讨”的现场,需要读者自己去进行大量的跨册、跨卷的检索和比对,才能勉强拼凑出那种学术研究的拼图。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渴望通过这类典籍来重构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我总觉得,即便是不直接记载历史事件,一部巨著的编纂本身、其选材和侧重点,也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精神。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哪怕是间接的赋税制度或阶层关系的上古记录。但是,这套书的核心脉络是围绕着对“解脱”和“觉悟”的探讨展开的,所有的叙事和论证都服务于这一终极目标。人物的出现往往是为了阐述某种教理,而不是作为历史中的行动者。那些关于“人世间苦难”的描述,也多是从“烦恼”的哲学层面去界定的,而非具体的社会苦难。因此,如果期望从中获得关于古代社会生活细节的直观感受,这本书的“滤镜”太强了,一切都经过了高度的抽象和宗教化的提炼,使得现实世界的肌理难以被触摸到。

评分

我原本是想找一些关于古代文学批评史料的零散记录,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对诗赋的见解,或者一些早期笔记小说中的文学评论片段。我以为像这样一套大型的“藏经”,多少会散落一些文学艺术的边角料。结果呢,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精心构建的“信仰体系展示柜”,每一个章节都围绕着特定的教义和修行法门展开,逻辑链条清晰得像是一个严密的几何证明。我试图在其中寻找那些关于“风骨”或“意境”的讨论,但更多的内容是关于如何观想、如何持咒、如何解释某些深奥的譬喻。这种专注性虽然体现了编纂者的严谨,但对于一个希望涉猎更广泛领域的人来说,不免感到有些单向度。比如,我在寻找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士大夫的生活片段或对社会现象的隐晦评论时,几乎找不到任何直接的线索。这套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其古奥,虽然是汉文,但那种古奥的表达方式,使得信息的提取效率大大降低,需要我不断地做上下文的推断,体验感上更像是在进行考古发掘,而非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