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俗语谚语歇后语词典-第2版 魏伟新 9787218005515 广东人民出版社

海丰俗语谚语歇后语词典-第2版 魏伟新 9787218005515 广东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伟新 著
图书标签:
  • 海丰方言
  • 俗语
  • 谚语
  • 歇后语
  • 广东方言
  • 语言文字
  • 民俗
  • 文化
  • 地方志
  • 魏伟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005515
商品编码:28737216499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书名海丰俗语谚语歇后语词典-D12版
定价32.00
ISBN9787218005515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魏伟新
编号1201335496
出版日期2016-06-01
印刷日期2016-06-01
版次2
字数292千字
页数286

前目
凡例
首字普通话音序索引
正文
附录-海丰话拼音方案
后记

本词典共收入常用海丰俗语、谚语、俏皮话、歇后语两千条左右 形象生动、诙谐幽默 是海丰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积累、流传下来的 反映当地生活、劳作等的生动表达。词典按笔画数排列 每条词条均有释义 分别注说明 并用海丰拼音方案标注发音。

岭南风物志:一部探寻岭南人文脉络的深度读本 一、 本书缘起:解码岭南的时代印记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地域风物记录,而是一次穿越时空、深入岭南腹地,探寻其独特文化基因与时代变迁的深度考察。我们试图从历史的尘埃中打捞出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细节,勾勒出一幅既有深厚底蕴又不乏时代活力的岭南画卷。本书汇集了多位深耕岭南文化研究多年的学者、文史工作者的心血结晶,以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叙事,带领读者领略这片富饶之地的精神风貌与生活哲学。 二、 内容结构与核心篇章 全书分为“溯源:历史的河流与地理的塑造”、“风物:物产、技艺与生活美学”、“人文:信仰、社群与社会结构”、“变迁:近现代的冲击与重塑”四大板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第一板块:溯源:历史的河流与地理的塑造 本板块聚焦于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如何深刻影响其历史走向和文化特性的形成。 珠江三角洲的“水乡基因”: 详细分析了珠江水系对古代聚落形态、交通网络乃至社会组织的影响。研究了咸淡水交汇地带特殊的生态环境如何孕育出独特的耕作模式(如基塘系统),并探讨了这种水网密布的环境对岭南人“适应性强、流动性高”性格的塑造作用。 “蛮夷”到“通衢”的身份认同转变: 梳理了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对岭南的治理历程。重点剖析了“南下”的移民群体与原住民(如百越后裔)在长期互动、冲突与融合中,如何构建起“广府文化”这一复杂而多元的身份认同。考证了不同历史时期官方文献对岭南的描述,揭示了“偏远之地”向“开放门户”转化的复杂心理过程。 山海的馈赠与挑战: 专门辟出章节,探讨了罗浮山、丹霞山等重要山脉在古代文化地理中的地位,以及其作为天然屏障和资源宝库的角色。同时,也直面了季风、台风等自然灾害对早期社会抗风险能力的要求。 第二板块:风物:物产、技艺与生活美学 本板块着重于岭南地区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其“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物质生活哲学。 广府饮食的“鲜活”哲学: 本章并非简单的食谱罗列,而是从气候、物产和外来影响三个维度,深入解析粤菜“清、鲜、嫩、滑”的背后逻辑。特别关注了药膳文化在岭南生活中的渗透,探讨了岭南人如何通过饮食调理来应对湿热气候。对传统粤式点心(如早茶文化)的社会功能进行了人类学层面的解读。 匠心独运的工艺传承: 涵盖了广绣、广彩、木雕、牙雕等非遗技艺。书中收录了对几位健在的老艺人的深度访谈记录,力求还原其手作流程中的“口传心授”的知识体系。例如,分析广绣中的“套针”技法如何体现了对细腻光影的追求,以及这些工艺品在昔日社会阶层中的象征意义。 园林与居所的“借景”之道: 以岭南私家园林(如清晖园、余荫山房等)为例,分析其在布局上如何应对酷热气候(如水池、通风廊道的设计),以及“咫尺之内再造山林”的审美取向,展示了岭南人对居住环境的精妙布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追求。 第三板块:人文:信仰、社群与社会结构 本板块深入挖掘岭南社会的精神世界与人际网络。 多神信仰的兼容并蓄: 探讨了岭南地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现象,并着重分析了对海神(如妈祖)、土地神以及各种地方性神祇的崇拜。通过分析庙宇的楹联和碑刻,重构了民间信仰在维护地方秩序和处理社会纠纷中的实际作用。 宗族力量与乡土伦理: 详尽描述了岭南宗族制度(尤其在珠三角地区)的运作机制。通过对祠堂建筑的考察,展示了宗族在教育、慈善和经济互助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宗族内部的“和”与“争”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宗族如何成为个体抵御外部风险的重要支撑。 文人的情怀与士风: 介绍了岭南籍著名文人(如陈白沙、康有为等)的精神面貌。探讨了在远离权力中心的地理位置下,岭南士人如何形成独特的“兼容并包”与“批判创新”的士人精神。 第四板块:变迁:近现代的冲击与重塑 本板块聚焦于近代以来,岭南地区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所经历的剧烈变革。 “一口通商”与中西交汇的起点: 详细梳理了广州口岸在对外贸易中的历史地位,分析了早期传教士、商贸人士带来的文化冲击与融合。重点分析了这种早期接触如何催生了第一批具有“海派”气质的社会群体。 革命风暴中的岭南策源地: 论述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在广东的深厚根基,分析了岭南文化中的进取精神和对传统秩序的反思,如何为其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政治变革的策源地提供了土壤。 改革开放后的“速度与激情”: 观察了改革开放初期,岭南地区如何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优势和敢为人先的民间创业精神,率先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探讨了这种高速发展对传统社会结构、家庭观念和区域文化认同带来的深刻影响与张力。 三、 本书特色 1. 田野与文献的结合: 大量采用了作者团队多年的田野调查一手资料,结合地方志、家谱、口述史与官方档案,确保了叙述的真实性和深度。 2.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避免了单一学科的局限性。 3. 人本关怀: 叙事始终围绕“人”展开,关注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适应与创造,而非仅仅停留在宏大叙事。 四、 结语 《岭南风物志》旨在提供一个理解当代岭南乃至中国南方社会的重要参照系。它不仅是对逝去时光的缅怀,更是对当代活力之源的探寻。阅读此书,如同走入一条由历史的河水冲刷出的隧道,清晰地看见岭南如何在兼容并蓄中,铸就了其独一无二的文化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体现了一种低调的内涵。在如今很多出版物都追求视觉冲击力的时代,它选择了一种更为内敛、注重阅读体验的方式来呈现内容。书页的留白处理得当,不会让人觉得文字过于拥挤而产生阅读疲劳。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具体的条目,但仅凭这种排版给人的踏实感,就足以让人愿意花时间沉浸其中。一本好的工具书,其设计应当服务于内容,而不是喧宾夺主,这本书显然抓住了这一点。它让人感觉,作者和出版社是抱着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来对待这部作品的,不是为了追求畅销而做作装饰,而是实实在在地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知识载体。这种对品质的坚持,最终会赢得真正有需求的读者的尊重和喜爱。

评分

从一名文化爱好者,或者说是对手稿整理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化抢救意义。很多地方性的口头表达,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的记录和系统化整理,很可能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年轻一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渐消亡。作者能够坚持将这些零散的民间智慧结集成册,并且是“第二版”,这说明其初版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学界的重视,并且作者进行了迭代和修订,这在地方文献整理领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坚持。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更是一段地区历史的活化石。我非常敬佩这种致力于保存和弘扬本土文化遗产的学者精神,这种投入往往是看不到即时回报的,完全是一种基于对乡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驱使。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我平时在阅读一些年代久远的文学作品或者地方志时,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解的俗语或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表达,这时手边就急需一本权威的参考工具书。我预感这本书会成为我的“救星”。好的工具书,其价值在于其查找的便捷性和解释的准确性。我期望它在编排上不仅有按首字或笔画的检索方式,最好还能有一些主题分类,比如涉及农耕、人际交往、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归类,这样在进行专题研究时就能事半功倍。此外,如果每条俗语后面还能附带简短的、基于历史背景的解释,那就更完美了,它能帮助读者跨越时代的鸿沟,真正理解古人的思维模式。这本书的外形尺寸和厚度,也暗示了它在信息密度上的高标准,是那种可以放在手边,随时取阅的良伴。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首先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庞大与细致入微。我一直对地方语言的演变和承载的文化信息很感兴趣,而这种关于“俗语谚语歇后语”的汇编,往往能最直接地反映一个地区民众的智慧和生活哲学。从目录的初步浏览中,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搜集和整理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它显然不是那种随便收集零散片段拼凑起来的读物,而是经过了系统的分类和条理化的处理,这对于读者进行检索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猜想,光是核对这些俚语的准确性和在特定语境下的真正含义,就得花费作者无数的时间去走访、求证和对比。这种对细节的坚持,是任何草率的文化记录都无法比拟的,也正是这种严谨性,让一本工具书的价值得以凸显,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知识的构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皮的材质摸上去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感觉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读物,而是凝聚了作者大量心血的成果。设计风格上,它没有采用那种花里胡哨的图案,而是以一种比较朴实、典雅的字体排版为主,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性或地方文化类的书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具体内容,但仅仅从外在的呈现来看,出版社在制作上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纸张的质量看起来不错,印刷清晰,装订也很牢固,这对于一本经常需要翻阅查阅的工具书来说非常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字体选择的风格,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这在很多地方志或俗语汇编中是比较难得的平衡点。从这个角度讲,它在视觉传达上成功地传达出一种“值得信赖”和“经过考证”的信号,让人对书中的内容抱有更高的期待,希望能从中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语言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