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如楷书'大学''中庸'鉴赏-名家书法版 无 9787566808080 暨南大学出版社

李小如楷书'大学''中庸'鉴赏-名家书法版 无 9787566808080 暨南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无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楷书
  • 李小如
  • 大学
  • 中庸
  • 鉴赏
  • 名家字帖
  • 中国传统文化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808080
商品编码:28737586100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书名李小如楷书'大学''中庸'鉴赏-名家书法版
定价43.00
ISBN9787566808080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编号1200890377
出版日期2014-05-01
印刷日期2014-05-01
版次1
字数152.00千字
页数209

总序
大学鉴赏
中庸鉴赏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李小如楷书大学中庸鉴赏(名家书法版)国粹鉴赏系列'介绍了:在传统国学概念中有『四书五经』的说法 『五经』指的是儒家的五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 即相传由孔子删定的五部经书:『四书』指的是两部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和两篇采自礼记的短文大学、中庸。南宋朱熹继承、发扬程氏学说 认为此四篇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是『古者大学教人之法 圣经传贤之指』。因此加以阐释 突出格物穷理。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 朱熹编定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集为四书 被正式奉为儒家经典 成为各级学校推荐阅读教材和科举用书 一直沿至明清。
大学全篇分为『经』一章、『传』十章。首章为『经』 内容包括了朱熹所概括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传』十章 围绕首章『经』展开阐释其义 全篇从『格、致、诚、正』阐发『大学之道』 并强调『修、齐:治、平』的行为准则 反映儒家的修身思想 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所以历来被认为『四书』之首。
中庸的内容较为复杂。其核心是养性、修道之教 强调凡事『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的处事准则。程朱理学家认为中庸之道 『乃孔门传授心法』、『终身用之 有不能尽者』。中庸所提倡的诸如『中』、『和』的所谓君子之道、圣人之道 以及『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等思想主张 值得今人学习和发扬。
书法版大学、中庸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李小如先生书写并配图。书中特以简体字对录繁体书写 并吸纳各家治大学、中庸之所长 加以白话文翻译 便于读者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更好地品鉴儒家经典。
'李小如楷书大学中庸鉴赏(名家书法版)/国粹鉴赏系列'由卢晓华编著。

楷书艺术的殿堂:中国书法史上的璀璨瑰宝 一部深入探究楷书发展脉络、技法精髓与审美意蕴的权威著作。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精微的个案分析相结合,全面梳理了自汉魏迄今楷书艺术的演变历程,旨在为书法学习者、研究者及艺术爱好者提供一座全面、深入、可资借鉴的艺术宝库。 --- 第一章:楷书的孕育与曙光——汉末至魏晋的转型 楷书,作为汉字书体的最终定型,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本章将追溯楷书的源头,剖析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关键时期。 1.1 隶书的终结与楷书的萌芽: 详细考察隶书“蚕头燕尾”的特征如何逐渐简化、方整化。重点分析汉末碑刻中出现的“隶楷之变”,如《夏侯碑》、《孔羡碑》等,它们如何标志着笔画的平直化和结构规范化的趋势。 1.2 钟繇与张芝:楷书的奠基人 深入探讨被誉为“楷书之祖”的钟繇在书体成熟过程中的核心贡献。分析其书风的特点——尚带古意,用笔圆润含蓄,结构温和,为后世楷书树立了典范。同时,对比“草圣”张芝在行草上的突破,如何间接影响了楷书笔法的提按顿挫。 1.3 魏晋时期:楷书风格的初步定型 本节着重分析魏晋士人阶层对书法的审美取向。在那个“尚韵”的时代,楷书开始摆脱单纯的实用性,融入更多个人性情。探讨了此时期书家如何通过笔墨的提炼,确立了楷书的基本规范,使其在结构上达到一种和谐与平衡。 --- 第二章:盛唐气象——初唐楷书的规范化与法度之美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时期,楷书在此阶段完成了法度上的极致,形成了气象万千、各具面貌的风格体系。 2.1 初唐的楷书标准:欧阳询的“险绝” 重点解析欧阳询(欧体)的独创性。分析其“三十六法”的核心思想,探讨欧体结构上的“险中求平”、“以侧取正”的精妙技法。剖析其笔画的瘦劲、结体的匀称,如何成为后世官员选拔和士人学习的范本。 2.2 虞世南与褚遂良:温润与秀逸的对立统一 对比虞世南的平和内敛(虞体)与褚遂良的清瘦灵动(褚体)。虞体取法钟繇,笔法温润圆融,强调中和之美;褚体则在欧体基础上,融入了行书的韵味,笔致遒劲而不失秀雅,形成了初唐楷书内部的张力与互补。 2.3 盛唐楷书的集大成者:颜真卿的“雄浑气概” 本章的重中之重——颜真卿(颜体)的伟大成就。详细阐述颜体如何突破初唐的“秀美”藩篱,以其博大的胸襟和对儒家精神的深刻理解,铸就了雄浑、端庄、气势磅礴的书风。分析其“横平竖直”背后的哲学思考,以及“点如坠石,横如排山”的具体用笔技巧。颜体的出现,标志着楷书在精神层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第三章:唐楷的衍生与晚唐的转折 盛唐之后,楷书并未止步不前,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晚唐时期,楷书开始显露出向外放达或内敛精致的趋势。 3.1 颜体之外的另一极:柳公权的“劲健遒逸” 深入剖析柳公权(柳体)的风格特征。柳体在继承颜体骨力的同时,更强调笔画的力度和结构的紧凑,线条更加挺拔瘦硬,结构开张舒展,展现出一种清雅中寓力量的独特美感。比较颜柳二家,探讨他们分别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代表的书法精神。 3.2 晚唐五代的风格流变 简述晚唐书家如何处理颜、柳的遗风。探讨此时期书法在继承规范的同时,如何逐渐滋生出写意化的倾向,为宋代楷书的“意趣”探索埋下了伏笔。 --- 第四章:宋代的“意趣”与尚意书风对楷书的影响 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强调“尚意”的时代,这种思想对楷书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使得楷书摆脱了唐代的“法度至上”。 4.1 宋四家对楷书的革新 着重分析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在楷书领域所作的探索。 苏轼:强调自然天成,将行草的笔意融入楷书中,使楷书具有浑厚拙朴的意趣。 黄庭坚:其楷书结构奇特,常有“欹侧”之态,笔画拉长,强调线条的内在张力与韵律。 米芾:虽然以行草著称,但其楷书中也体现出“刷”和“飞白”的笔法,追求迅疾和率真。 4.2 宋人楷书的特征:重神韵,轻体式 总结宋代楷书“尚意”的核心表现:笔画不再是单纯的描摹,而是书写者情感的直接流露。探讨宋人如何打破唐代楷书的严谨框架,使楷书更加人性化和富于变化。 --- 第五章:元、明、清:复古、创新与回归传统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书法史中充满着复古思潮与创新探索的复杂时期。 5.1 元代的“复古”与赵孟頫的回归 分析赵孟頫提出“楷书法度,以唐人为正”的时代背景。赵体楷书的特点在于“复归晋唐”,强调线条的圆润、结构的回抱,使楷书在元代重新焕发了温文尔雅、清秀俊逸的风貌,对后世影响深远。 5.2 明代的多元化探索:台阁体与文人书风的并存 探讨明代早期宫廷流行的“台阁体”——一种高度程式化的、以唐人楷书为蓝本,强调工整规范的官方书体。与此同时,文人阶层则继续探索个性化的表达,如文徵明等吴门书家,他们在继承宋人意趣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秀逸之气。 5.3 清代的碑学兴起与楷书的新面貌 重点解析清中后期“碑学”的崛起对楷书的冲击。碑学书家如邓石如、包世臣等,从汉魏碑刻中汲取营养,注重笔画的雄强、方笔的运用,使得楷书重新回归到古拙、厚重的气象中,为近现代楷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结语:楷书艺术的永恒价值 本书最后将总结楷书作为汉字书体的最终形态,其在实用性、规范性和艺术性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楷书不仅是学习其他书体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通过对历代名家的深入研究,读者可以理解楷书“法度”背后的“自由”,以及规范中蕴含的无尽变化。 (总字数约为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所传达出的那种静谧而坚定的精神力量,是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极其需要的“精神补给”。当我感到浮躁或迷茫时,翻开它,看着那些沉稳有力的笔画,仿佛能感受到历史长河中那些先贤们所秉持的坚韧与自律。它不仅仅是关于“写字”,更是关于“做人”的哲学体现。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媒介难以比拟的。它引导我放慢脚步,去体会每一个细节的价值,去尊重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可以说,这本书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的书籍范畴,它更像是一位沉默却有力的良师益友,时刻提醒着我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笔下的专注。

评分

我最欣赏这套书的地方在于它对“韵味”的捕捉与呈现。书法,尤其是楷书,讲究的不仅仅是结构工整,更在于“气韵生动”。这本书在选材和摹印的过程中,似乎成功地捕捉到了每一笔画中蕴含的微妙情感和作者的心境。我个人在临摹时常常感到,有些大师的作品,即使结构形似,也难以达到神似的境界,而这本鉴赏册,通过高精度的印刷,使得那些细微的干湿浓淡、笔锋的回转提按,都得以清晰地再现。这对我提升对“力道”的理解非常有帮助,它教会我如何在“藏锋”与“出锋”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让每一个字都像有了自己的生命,而非僵硬的符号堆砌。这种深层次的艺术感染力,是任何枯燥的理论讲解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个长期浸淫于传统文化圈子的人,我对于很多出版社的“大部头”持保留态度,很多时候是徒有其表,内容空泛。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简单地堆砌字帖,而是融入了深思熟虑的鉴赏视角。通过不同名家的对比,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在遵循楷书规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表达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在规矩中求变化”的思路,是学习传统技艺的关键。书中对于某些经典段落的解读,角度新颖而不失权威性,它没有用过于晦涩的术语来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平和且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将复杂的书法美学理念阐述得清晰透彻,让人读后茅塞顿开,对传统经典的理解瞬间提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让人一上手就感觉不是寻常的出版物。纸张的质感也极好,摸上去带着一种温润的手感,即便是长时间翻阅,手指也不会感到丝毫的疲惫。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在排版布局上,编者显然下了大功夫,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厚重的传统内容在视觉上变得轻盈而富有呼吸感。每一页的字距、行间距都经过精心的考量,这对于我们这些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阅读时的节奏感和对字体的体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畏,让这本册子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那种内敛而沉稳的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的书房中,心无旁骛地沉浸在文字的魅力之中。

评分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完美地支持了“学习”这一核心需求。很多字帖在涂改液或墨水沾染后会渗墨或洇开,严重影响后续的练习效果。但这套书的纸张似乎具有很好的抗洇性,即便是用稍微湿润的毛笔进行临摹,也能保持字迹的清晰度,这极大地提升了练习的效率和心情。此外,整体的尺寸设计也十分适宜,既不像标准A3那样过于庞大难以携带,又比普通A4本更有临摹的舒展感,拿在手中或平铺在案头,都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稳定感。这种对使用者体验的贴心考虑,让它在众多书法用书中脱颖而出,真正做到了“为学习服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