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近代汉语虚词词典(精) |
| 定价 | 78.00 |
| ISBN | 9787100055277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作者 | |
| 编号 | 1201188995 |
| 出版日期 | 2015-04-01 |
| 印刷日期 | 2015-04-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无 |
| 页数 | 无 |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我个人对这本书中对“近代”这个时间跨度界限的把控表示由衷的赞赏。确定“近代”的标准往往是这类工具书最容易产生争议的地方,但此书显然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文本筛选和标准界定。它所收录的例证,明显倾向于清末至民国初期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白话文、翻译文学以及早期学术著作中的语料,有效地避开了早期文言与后期现代白话的过度交织,使得研究者可以聚焦于一个相对纯净的语言过渡阶段。这种对语料样本的审慎选择,直接决定了词典的学术纯粹性。我曾尝试用它来核对一些早期小说中的微妙句式,发现其提供的历史语境解释都非常到位,有力地支撑了我的论点,避免了将近代语言现象用现代汉语的惯性去简单套用的错误。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启发,或许在于它对于“词典”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它超越了传统认知中仅仅是“提供释义”的工具书范畴,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关于近代汉语虚词演变和功能布局的微型史书。当我合上它,反复回味那些看似简单却在历史长河中承担了巨大语义重量的助词、介词和连词时,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思想与语言表达的变革,就必须从这些“看不见”的结构性词汇入手。这本书提供的详实例证和细致考量,为我们搭建起了一座通往那个复杂而迷人的语言时代的坚实桥梁。它不是让你轻松地查完就走,而是会诱使你不断地深入探究,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对语言深层机制的重新审视与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编纂体系逻辑性强到令人佩服,完全杜绝了那种简单地按拼音顺序罗列然后堆砌例句的低效模式。它似乎构建了一个内部的、基于功能分类的索引系统,使得检索过程成为一种引导性的学习体验,而非单纯的查找。如果你对某个虚词的“表转折”功能感兴趣,你可以沿着特定的路径去追踪一系列相关的词汇,看它们是如何在近代汉语的语料库中共同协作,完成语气和逻辑转换的。这种结构化的编排,极大地提升了工具书的使用效率,使得它不仅能回答“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能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这个词会以这种方式出现在这个位置”。对于年轻的研究生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搭建近代汉语语感和理论框架的绝佳脚手架,它的组织方式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关于如何分类和理解语言成分的教学范例。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浸淫于现代汉语语境研究的学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收录和释义的广度与深度上,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标准。它并非仅仅罗列出那些高频的、耳熟能详的虚词,而是深入挖掘了许多在常规教材中被一带而过、但在实际文本辨析中却至关重要的边缘性或特定语境下的虚词用法。例如,对于一些功能性重叠的副词或语气词,它不仅给出了核心含义,还细致地梳理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当然,是在“近代”这个界限内)的语义漂移和句法功能的变化轨迹,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对于构建精准的近代汉语语法模型极具价值。每一次查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微型的、具有考古性质的语义溯源,总能发现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细微差别,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语言面貌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让人一上手就感受到商务印书馆一贯的严谨与考究。纸张的质地非常细腻,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可以信赖的厚实感,不像现在很多出版社为了节省成本而采用的那种略显粗糙的纸张。更值得称道的是字体排布,清晰度极高,无论是主文还是索引部分,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精心设计的平衡感。我特别喜欢它在边距的处理上,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又使得整个版面看起来干净利落,毫无冗余之感。即便是长时间翻阅查阅那些拗口的虚词条目,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这种对实体书本体工艺的极致追求,在数字阅读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良器。它让我明白了,好的学术著作,从内到外都应散发着专业的光芒,这对于需要频繁参考的词典来说,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