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全典(修订版) 张林川 朱祖延

中华成语全典(修订版) 张林川 朱祖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林川 朱祖延 著
图书标签:
  • 成语
  • 中华成语
  • 语言文字
  • 词典
  • 工具书
  • 张林川
  • 朱祖延
  • 修订版
  • 汉语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40343927
商品编码:2878488720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成语全典(修订版)

定价:89.80元

售价:68.2元,便宜21.6元,折扣75

作者:张林川 朱祖延

出版社: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403439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大型成语词典,收录成语31000余条。2.根据国家语言文字规范修订,标准实用。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大型汉语成语词典。全书收词范围广泛,收录成语31000余条,历代文献典籍中常见的成语基本有收录。编纂则从简洁实用、方便读者出发,力求精练,避免冗长引证;释义精当准确,先释疑难字词,再整体解释、指明用法;例证丰富典雅,体现时代气息。适合大、中学生及传统文化爱好者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张林川(1953—2004),古典文献学家,原湖北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湖北省高校古籍整理研究中心秘书长、武汉市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由他担任执行副主编的《尔雅诂林》和《尔雅诂林叙录》获国家图书奖、国家古籍整理一等奖;参编的《汉语大字典》(袖珍本)获中国图书奖,《汉语成语大词典》获“全国十大畅销书”奖。

文摘


序言



《寰宇文明之光: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汇与智慧传承》 作者: 孙明德 著 出版社: 九州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一部宏大叙事的文明史诗,一次深入思想腹地的探险 《寰宇文明之光: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汇与智慧传承》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部以“思想流变与文明互鉴”为核心脉络的宏伟著作。作者孙明德教授,以其深厚的跨学科研究背景,带领读者穿越古今东西,审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至关重要的“思想节点”与“智慧火花”。本书旨在揭示,构成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明基石的,并非仅仅是物质成就,更是驱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底层逻辑——那些关于治理、道德、宇宙观和个体价值的深刻洞察。 全书共分为七个宏大篇章,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文明互动模型。 --- 第一篇章:蛮荒之初的秩序萌芽——早期人类的认知革命 本篇聚焦于公元前三千年以前,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定居农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重点探讨了早期人类如何通过神话、图腾与原始宗教构建起初步的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 萨满的智慧与星辰的指引: 分析了早期巫术、占卜在社会决策中的作用,及其对自然力的敬畏如何转化为最早的集体约束力。 泥板上的契约精神: 以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记录为切入点,考察了早期的法律条文(如汉谟拉比法典的雏形)如何标志着“规则”开始凌驾于“武力”之上。 尼罗河畔的永恒观: 深入剖析古埃及对来世的执着,以及这种生死观如何塑造了其庞大而稳定的社会结构,以及对建筑、工程学的非凡贡献。 --- 第二篇章: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全球性哲学思潮的爆发 本篇是全书的理论核心之一,聚焦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的“轴心时代”。孙明德教授认为,这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一次集体“大爆炸”,奠定了此后数千年人类文明的基调。 东方:儒家入世与道家出尘的辩证统一: 详细考察了孔孟荀思想体系如何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官僚政治提供了伦理基础,并对比了老庄哲学中对“无为”的极致追求,如何成为文人精神的避风港。 西方:希腊的理性之光与民主的萌芽: 深入探讨了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如何以逻辑和形而上学的方式解构世界,以及城邦民主制中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早期形态。 印度:业力轮回与解脱之道: 分析了佛教和耆那教兴起背后,对婆罗门教等级制度的反思,以及“缘起性空”等概念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 中东:一神论的伦理革命: 考察了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等一神论宗教,如何将道德律法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政治伦理。 --- 第三篇章:帝国的高峰与治理的艺术——巩固与扩张中的制度创新 本篇将视野投向古典帝国鼎盛时期,重点分析了不同文明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管理庞大疆域和多元人口。 罗马的工程与法治: 探讨了罗马法体系的严谨性,如何成为后世大陆法系的基础,以及罗马大道、输水道等物质文明背后,隐藏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微妙平衡。 汉唐的文官选拔: 聚焦于中国科举制度的前身,考察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的优缺点,及其对维护“士人阶层”统治合法性的意义。 波斯的“王中之王”: 分析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如何通过“驿道系统”和“行省总督”制,实现对广阔领土的有效控制,强调了文化宽容在帝国稳定中的作用。 --- 第四篇章: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丝绸之路上的思想播撒 本篇不再将文明视为孤立的实体,而是着重于它们如何通过贸易路线相互影响、借鉴甚至冲突。 粟特商人的双重身份: 探讨了中亚商队如何在信仰(如祆教、摩尼教)和商业之间架起桥梁,将技术与宗教一同带往远方。 佛教东传的本土化过程: 细致研究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吸收儒家伦理(如孝道),演变出禅宗等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宗派,形成独特的“中国佛教”。 阿拉伯的“学问之屋”: 描述了巴格达在黄金时代,如何系统地翻译、保存并发展了希腊、印度、波斯的科学与哲学遗产,成为中世纪世界知识的中心。 --- 第五篇章:中世纪的信仰与知识体系——黑暗中的守望 本篇对比了三大宗教中心在中世纪(约公元五世纪至十五世纪)各自的知识积累与社会形态。 拜占庭的《查士丁尼法典》: 考察了东罗马帝国如何继承并固化了罗马法传统,并在其宗教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治理模式。 伊斯兰世界的科学复兴: 详细介绍了伊斯兰学者在代数、光学、医学(如伊本·西那的贡献)上的突破,以及这些成就如何反哺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西欧的修道院与经院哲学: 分析了修道院在保存古典文献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托马斯·阿奎那如何尝试用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工具来论证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合理性。 --- 第六篇章:文艺复兴与启蒙的曙光——重塑人与世界的关系 本篇描述了从十五世纪开始,人类如何从对神权和传统的绝对服从,转向以人为中心,追求经验、科学和自由。 人文主义对古典精神的“再发现”: 探讨了彼特拉克、马基雅维利等人如何重新审视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政治哲学,并探讨了权力与道德的现实主义分离。 科学革命的范式转移: 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如何彻底颠覆了托勒密宇宙观,确立了基于数学和观察的现代科学方法论,这是对中世纪思辨哲学的致命一击。 启蒙运动的社会契约论: 深入解析了洛克、卢梭、孟德斯鸠关于自然权利、主权在民和三权分立的思想,如何直接催生了近现代的政治革命。 --- 第七篇章:现代性的挑战与后现代的回响——全球化下的价值重构 全书收尾于近现代,审视了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和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类思想的冲击,以及当代思想面临的困境。 历史唯物主义的兴衰: 客观评析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深刻批判,以及其在实践中出现的异化问题。 实用主义与工具理性: 考察了杜威等美国思想家,如何强调行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这种思维模式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的体现。 后结构主义与身份政治的兴起: 分析了福柯、德里达等学者对宏大叙事的解构,探讨了在“真相”被多元化挑战的今天,如何重建或接受一种共享的伦理基础。 结语:面向未来的智慧集成 作者孙明德在全书的最后总结道,真正的文明进步,并非是单一思潮的胜利,而是“跨越文化藩篱的持续对话”。《寰宇文明之光》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观察人类思想演化的全景式地图,提醒读者,我们今日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观念,都深深植根于古人留下的复杂而丰富的智慧遗产之中。本书对不同文明的评价持审慎和尊重的态度,旨在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跨文化思考,以期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能够更明智地汲取人类历史上所有文明所积累的经验教训。 --- 读者定位: 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与研究人员;对人类思想史、文明互鉴有浓厚兴趣的广大知识分子。本书文笔凝练,论证严密,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成语的鸿篇巨制,初次捧读便有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仿佛握住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微缩的历史长卷,每一条成语的背后都牵引出一段生动的故事,或慷慨激昂,或含蓄蕴藉。我尤其欣赏它对成语出处的考证和引证的详实程度,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在修订版的梳理下变得清晰明了,不再是空中楼阁。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查阅,不如说是一种与古人的精神对话,让人在感叹古人造词之精妙的同时,也对汉语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提升文字表达能力、渴望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书案上不可或缺的镇宅之宝,它给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支撑。

评分

我对这本修订版成语词典的整体观感是:这是一部值得世代珍藏的案头书。它的装帧虽然朴实,但内页的纸张质量和油墨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我家里已经有几本不同版本的成语词典,但唯独这一本,能让我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和对母语的深沉热爱。我曾向几位教授朋友推荐过,他们无一例外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指出其在专业性和普及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可以让你在日常交流中增添光彩;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它是检验和深化自己理解的试金石。购买它,绝不是一次冲动消费,而是一笔能让你的语言生命力持续成长的长期投资。

评分

每次打开这本《中华成语全典》,都像是一次漫长而愉快的旅行。我发现自己不再是简单地查找某个成语的含义,而是会被旁边的相关词条吸引,然后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里。编辑团队似乎深谙读者的求知欲,他们在词条的关联性处理上做得非常巧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和探索的乐趣。我尤其注意到,它在解释一些具有争议性或多重解读的成语时,采取了一种平衡的视角,既展示了主流的理解,也不回避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次要意义,这种包容性和学术的严谨性,非常值得称道。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史教科书,它教会我如何用更精准、更有底蕴的语言去表达情感和思想。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对成语内涵挖掘的深度上。它没有流于简单的“字面意思+典故出处”的机械罗列,而是深入探究了成语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意义的微妙变化,这一点对于从事文史研究或者创意写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曾为了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去核对几个相近的成语的细微差别,而这本“全典”提供的详尽对比和例句分析,完美地解决了我的困惑。它的语言风格是极其严谨和审慎的,没有丝毫浮夸的辞藻,每一个解释都像经过了千锤百炼的古玉,温润而有光泽。可以说,它树立了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的一个极高标准,让人在面对信息爆炸的今天,仍能找到一座坚实可靠的知识灯塔。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必备”的心态,毕竟是修订版,想着总归是权威。但真正翻开之后,我才发现它远超我的预期。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即便收录量巨大,但检索起来却异常方便快捷。那种繁复的条目结构,经过精心编排,竟然能做到一目了然,这背后无疑是编辑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高超的专业素养。我喜欢它对近现代成语的收录和解释,这使得它不仅仅局限于古代典籍的梳理,更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着某个词语的引申义陷入沉思,它能巧妙地将一个固定的词汇,拓展开来,映射到我们当下的生活情境中去,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其他简易词典无法给予的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