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知识 (全彩印刷 图解版)

二十四节气知识 (全彩印刷 图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熙 著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传统文化
  • 季节知识
  • 图解
  • 全彩
  • 科普
  • 民俗
  • 农业
  • 自然科学
  • 儿童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9444
商品编码:288782879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二十四节气知识 (全彩印刷 图解版)

:68.00元

作者:文熙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11369444

字数:

页码:4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上至风雨雷电,下至芸芸众生,包罗万象。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对太阳、天象的不断观察,开创出了节气这种独特的历法。经过不断的探索、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变得科学和丰富,到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

n

起初,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的历法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比如“芒种”这个节气,说的是这个时期的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要抓紧时间收割。这个节气同时也是有芒的谷类作物(如谷、黍、稷等)播种的时期,倘若错过了就可能造成歉收。在这一时期,农民既要抢收,又要播种,是一年之中繁忙的季节,因此又称该节气为“忙种”。渐渐地,人们发现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饮食、起居、养生、节日民俗等。科学证明,这二十四个节气对人体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在不同节气中身体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现象,人们根据身体的情况采用健身或是饮食的方式加以调节和改善,使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n

二十四节气之中更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北宋哲学家程颢有一首题为《秋日偶成》的诗,诗中说:“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诗中用自然法则来展现人生的哲理。无论是“静观万物”,还是享受春夏秋冬“四时佳兴”,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在讲述气象变化的同时,也在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更是在讲述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二十四节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人们总是在季节的交替中生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这些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太阳的升落,月亮的圆缺,这些自然现象与二十四节气也都是分不开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界和自身联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人们来说也就更加重要。不论你去到地球上的任何国家或地区,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会有二十四节气相伴而至。不仅如此,二十四节气还伴随着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人们和地区。

n

由此可见,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服务百姓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我们精心编写了本书。书中首先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历法、季节、物候、节令等内容,接着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介绍各个季节的节气知识,包括农事特点、农历节日、民风民俗、民间宜忌、饮食养生、药膳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常见病食疗防治、民间谚语、诗词鉴赏等,全方位解读二十四节气,带领读者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书中随文配图近千幅,用图解的方式展现二十四节气知识,清晰明了,别具特色。生动的图画与经典的传统文化知识完美融合,相映成趣,大大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n


内容提要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可谓妇孺皆知,二十四节气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n


n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n


n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n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n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n


目录


n

n

n

n

n

n

n

n

n

n


作者介绍


文摘


第1章

n

二十四节气来历: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

n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发明和研究,二十四节气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于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n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

n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温带,气候冷热变化很大。劳动人民为了农业生产上的需要,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从节气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包含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名称;表示农事和其他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名称。

n

古时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物、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24等份,并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

n

太阳从黄经零度算起,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作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共经历24个节气(每个月两个节气)。其中,每月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经历时日15天,后来人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n

二十四节气的基本含义如下:

n


n


n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合理测定

n

广大农民为了搞好农业生产,在远古时期就很重视掌握农时。因为只有掌握农时,才能按照农时从事农事活动,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收成。掌握农时就是掌握节气气候的变化规律。初人们是从观察“物候”入手,就是根据观察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对节气、气候变化的反应现象,从而掌握节气气候特征。人们以物候为依据从事农事活动。

n

较早的古历书《夏小正》,书中有物候的详细记载。《夏小正》全书虽然只有五百余字,却以全年十二个月为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农事、气象等方面的详细内容,说明我国古人对于星辰,特别是北斗的变化规律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n

不久以后,人们发现以物候来掌握节气气候还是显得粗放和不稳定。于是便求助于对天象的观测,通过观测星象的变化,找出了星象和节气变化的规律,如《鹖冠子》中记载有关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描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n

紧接着人们又发现,以“天象”观测来掌握节气气候,仍然显得比较粗疏、缺乏准确。于是到了距今2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人们意识到日照时人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联。劳动人民经过反复地实践探索,获得的经验是:用土圭来测量太阳对晷针所投影子的长短,即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节气的准确日期。

n

随着“两至”“两分”的确定,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的4个节气也相继确定。这样“四立”加上“两分”“两至”,恰好把一年分为8个基本相等的时段,把四季的时间范围定了下来。《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详细记载了8个节气,而且还有许多关于温度、降水变化的内容,以及温度、降水变化所影响的自然物候现象等内容。

n

随着铁制工具的普遍利用和农田水利灌溉的大发展,农事活动日益精细与复杂,耕地面积日益扩大,这就使得在天时的掌握上,要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于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根据本区域历年气候、天气、物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先后补充确立了其余16个节气。这16个节气是: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至此,历时三四千年,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西汉《淮南子》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内容。

n

从此以后,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探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前进。对于那些对农业生产有特别意义的时段,有了更细致的阐述,并且在不同气候和农业生产特点的地区应用时,产生出大量的农谚、民谣。二十四节气的深刻含义,已经不仅仅是节气的名称所能表示的了。

n

n


n

第2章

n

二十四节气和历法: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合历

n

节气与太阳历

n

太阳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和民族通用的历法,简称阳历,又称“公历”。

n

太阳历是基于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规律制定的。把地球环绕太阳运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它是太阳历的一年。起初确认一个回归年约为365日,随后经过科学精密计算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

n

古埃及的太阳历经过两次组织修改,才形成当今世界通用的太阳历。次是在公元前46年,古罗马的恺撒大帝主持修改历法。以古埃及的太阳历为基础,修改后实施四年一闰,即“恺撒历”。第二次是在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又一次组织修改历法,这次修改的历法称“格列历”。格列历规定每400年减去3个闰年,也就是当今世界广泛应用的太阳历,即公历。

n

格列高利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比回归年长26秒。虽然照此计算,过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误差,但这样的度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n

由于格列高利历的内容比较简洁,便于记忆,而且精度较高,与天时符合较好,因此它逐步为各国所采用。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根据临时通电,从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列高利历的。

n

古埃及的太阳历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月为大月,大月为31天;2、4、6、9、11为小月,小月中除2月份外均为30天。2月份平年是28天,闰年(四年一闰)是29天。公历纪元,相传是以耶稣基督诞生年为元年。中国于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正式开始采用公历。

n

二十四节气也是太阳历。二十四节气按照历法的定义也是一种历法,可以称为“节气历”,它和古埃及的太阳历可谓并驾齐驱。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先民们通过土圭观察日影的变化确立了“二至”“二分”节气,又通过“二至”“二分”节气的回归计算,得出了一个回归年大约是365366天的论断。又根据日影长短变化的规律,结合气候寒暑变化的规律,相继确定了“四立”节气。仅凭这“二至”“二分”“四立”八个节气,便勾画出了一年四季完整的图像。《尧典》说:“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鉴于节气历是依据日影变化的规律所制定,本身又能直接表达一年四季的轮回,后来又发展为15天左右一个节气,一周年为12个月,这足以说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4000年前创建的中国式的太阳历。

n

节气与太阴历

n

太阴历,简称阴历。据可靠史料记载,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都是在数千年前先后制定和运用了太阴历。我国在4200多年前便有了太阴历。太阴历是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比较直观,容易掌握,故为世人先采用。

n

阴历一年有12个月,单月是大月(30天),双月是小月(29天),全年共有354天。12个朔望月共为354~367天,二者一年相差0~367天。若不予以调整,经过40年后,其朔望日期便完全颠倒。因此阴历需要安排“闰年”来调整,办法是每30年中给规定的11年中的每年后一月加1天。阴历经过这样的自我调整以后,每30年和月相的步调差16~8分。并且,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运转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均非匀速运转,为保持朔日必须在阴历每月初一,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有时会出现连续两个阴历大月或连续两个阴历小月的情况。

n

节气和阴历是我国古代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它们同时产生于4000年前夏朝的前期,当时曾一度对两种历法分别并用。用节气历来记述一年之中寒暑、季节、气候、物候以及农事时段的演变规律和特征;运用阴历主要来记述月、日时段,如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诸多的民族祭祀日期,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除夕等。沿海地区的人们根据阴历月相判断海洋的潮汐日期和时间等。

n

直到今天,在我国还有不少人仍然将节气和阴历分别并用。

n

节气与阴阳合历

n

把太阴历和太阳历二者配合起来的历法叫作“阴阳合历”。在我国的夏朝后期,将阴历和节气历结合起来制定了阴阳合历。阴阳合历是在夏朝制定的,因此在历史上长期称其为“夏历”,近代改称为“农历”。

n

一个节气历一年是365天,而阴历的一年是354天,二者一年相差11天,经过一定年限后,在阴历的年月中寒暑的日期则完全颠倒。改进的方法是给阴历增加天数、设置闰月,设置闰月的阴历年份称作“闰年”。

n

刚开始采取三年一闰,但还剩下三四天;后采取五年两闰,却又超过了四五天;又采取八年三闰,仍差两天。经过反复观测实践,终于确定了“十九年七闰”的办法。那么“十九年七闰”,闰月设置在哪年哪月呢?经过验证考虑,闰月设置于阴历的年、月份中没有“中气”的月份。

n

由于节气的相间日数是15天左右,而阴历的一月是29.5天,因而在阴历月份里的节气日则逐年逐月向后移动,大约每过2.8年,就有一月的“中气”移出该月的月末,形成该月没有“中气”。这就是无中气的月份,于是便以此月为闰月,并以紧靠的上一月的月号为闰月的月号。例如,紧相连的上一月是阴历的四月,那么闰月便是闰四月。其他的调整办法依次类推。

n

在阴历的每19个年份中,将会出现7个年份中有一个月没有“中气”,于是在19年中设7个闰月,即7个闰年,这就是“十九年七闰”的由来。将阴历和节气历相结合,设置闰年闰月,十九年七闰,大的好处是使阴历的年月变化和寒暑的变化基本协调一致,将不会出现“寒冬”腊月挥扇过春节;穿着棉衣过“三伏”的现象。

n

节气在阳历、农历中的日期

n

二十四节气和阳历历法,均是基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规律确定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在阳历月份中的日期是相对稳定的,变动不大。

n


n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规律运动,因此,节气在现行的阳历中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上半年在每个月的6日或21日,下半年在每个月的8日或23日,前后相差12天。

n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相对不稳定,历年变动较大。因为农历的月、日是以月相来确定的,12个月只有354天,逢闰年,又增加了29天或30天。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变动很大,同一节气日甚至相差20余天,不同年会在不同的月份,比较紊乱,不易记忆,应用起来不是很方便。例如,立春节气日在阳历中均是2月4日,而在农历中的日期变化很大,有的在正月的初一到十五日,有的在十二月的十六到二十九日。如果遇到闰年,则是正月和十二月份两头立春,闰年的第二年,农历全年又没有立春节气,或者只是到了农历十二月才有立春节气。农历闰年后的第三年又恢复到仅在正月有立春节气等现象。

n


序言


n

n

n

n

n

n

n

n

n

n



《东方智慧的节律——二十四节气的生活图景》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邀您步入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深处,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悟二十四节气之美的生活画卷。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打破了以往关于节气知识的刻板印象,将古老的智慧与当下的生活巧妙融合,展现了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人民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以及身心健康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不止是二十四,更是二十四种人生况味。 本书跳出了单纯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日满小芒夏暑相连”的背诵模式。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个节气背后的天象变化、物候特征、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然界微妙的运转规律。从“立春”的万物萌发,到“大寒”的寒尽春生,您将跟随书中的笔触,仿佛置身于田野之间,感受阳光的温度、微风的轻拂、雨露的滋润、以及大地承载的勃勃生机。每一个节气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生动鲜活的画面,是可以触摸、可以品味的生命体验。 图说节气,重拾失落的感知力。 如果您曾对节气的理解仅限于日历上的名称,那么这本书将带您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觉维度。书中每一页都精心遴选了高质量的插图、摄影作品,它们或描绘了古人依据节气进行的农耕场景,或捕捉了当下各地根据节气而呈现的自然风光,或展示了与节气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这些影像资料,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将每一个节气所蕴含的季节韵味、自然之美以及人文情怀,直接传递给读者。我们相信,图像的力量能够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对自然的敏感,重新 connect 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从土地到餐桌,节气的饮食哲学。 “不时不食”,这是中国人最朴素也最深刻的饮食智慧。本书将带您探索每个节气所对应的时令食材,以及这些食材如何融入中国人的日常饮食。您将了解到,为什么在春天要多吃一些“发散”的食物,为什么在夏天要“清淡滋暑”,为什么在秋天要“润燥”,又为什么在冬天要“温补”。这些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介绍,更是对中国传统养生理念的解读。书中会穿插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与时令相符的食谱,让您在家也能实践“顺时而食”的健康生活方式。 节气与人文,文化的千年回响。 二十四节气并非仅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工具,它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本书将为您揭示节气如何影响了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文学、哲学,以及节气在岁时节日、婚丧嫁娶、民间传说等方面的体现。您将了解到,为什么许多经典的诗词都与特定的节气紧密相连,为什么一些画作中描绘的场景正是某个节气时特有的景象。通过这些文化的链接,您将更深刻地理解二十四节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 身体的节律,心灵的安宁。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常常让我们忽略了身体最自然的信号。本书将引导您关注身体在不同节气下的需求。它会介绍一些基于节气特点的养生方法,例如不同节气的起居作息、运动方式、以及简单的中医调理建议。这些建议并非复杂的医疗指导,而是更加贴近生活,强调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顺应自然,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回与自然同步的安宁,也是本书希望带给您的。 这是一本属于所有人的书。 无论您是农耕文化的爱好者,是传统文化的探索者,是注重养生的实践者,还是仅仅对生活怀有好奇心,渴望与自然建立更深层联系的读者,这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更深刻理解世界的大门。它鼓励您放下手机,走向户外,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去品味,去重新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流淌在血脉中的古老智慧。 《东方智慧的节律——二十四节气的生活图景》,让我们一起,在时间的河流中,发现生命的诗意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购书体验简直太棒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简直是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就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让人一看就充满了好奇。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厚实感十足,瞬间就觉得物超所值。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精美的全彩印刷,每一个画面都栩栩如生,色彩饱和度高,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仿佛能闻到大自然的芬芳,感受到四季的变换。光是看图,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书中的排版也很合理,文字与图片的结合天衣无缝,不会觉得突兀,也不会让眼睛疲劳。我一直对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充满兴趣,但总是感觉零散,不够系统。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不仅仅是罗列节气名称,更重要的是,它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将每个节气的来龙去脉、天文现象、农事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风情都一一呈现出来。那些精美的插图,真的太有帮助了,一下子就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就能深入了解每一个节气的含义和重要性。

评分

我之前购买过不少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但大多都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这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本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下单了。没想到,收到书后的那一刻,我的期待值就被完全拉满了。首先,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就非常出色,厚实的书页,清晰的印刷,触感和视觉上都给人一种高级感。更重要的是,其内容设计非常人性化,它没有把二十四节气当作独立的知识点来讲解,而是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时间轴。书中对于每个节气的解释,都深入浅出,既有科学的依据,又不失人文的温度。我尤其赞赏它在介绍节气的同时,还融入了大量的诗词、谚语、绘画等艺术形式,这极大地丰富了书籍的内涵,也让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加深了对节气的理解。这本书的图文搭配堪称完美,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不仅具有很高的信息量,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将节气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提升审美,并且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连接与自然的传统文化读物。

评分

这次的图书购买,绝对是近年来最令人满意的一次。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习者,一直以来都想系统地了解二十四节气,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内容浅显,难以满足我深入探究的需求。而这本书,可以说是完美地平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它的内容组织非常严谨,从节气的起源、天文原理,到不同节气在气候、物候、农事、民俗等方面的具体表现,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故事、诗词歌赋以及各地独特的节气习俗,这些都为冰冷的知识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觉得二十四节气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融入了我们生活点滴的文化传承。而且,它的设计非常用心,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体验极佳。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由专业人士绘制的插图,它们不仅准确地反映了节气的特点,而且艺术性极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可以作为案头常备的经典之作。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科普类的书籍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总觉得会比较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将那些古老而智慧的知识,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我。而且,书中对每个节气的解释都非常细致,不仅仅局限于天气变化,还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古人的生活智慧。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农时和物候的描述,它们让我对祖先们如何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些图文并茂的设计,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体验着播种、耕耘、收获的喜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自然,感受季节的更迭,并从中汲取生活的灵感。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也更加热爱生活了。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只能用“惊喜连连”来形容。作为一个长期居住在都市,对自然节令感知不那么敏锐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书中的每一个节气,都被赋予了生命,通过精美的图画和生动的文字,我仿佛能闻到春天的花香,感受到夏日的炎热,体会到秋天的收获,以及冬日的静谧。它没有那种死板的科普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将节气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每个节气所代表的养生之道和食俗。这让我明白,古人是如何根据时令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达到身心平衡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节气知识,更是关于一种古老而智慧的生活哲学。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尝试去感受四季的变化,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和谐。这本书真的太值得了,我一定会推荐给身边所有热爱生活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