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双色精选) 9787515405537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双色精选) 97875154055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读书
  • 治学
  • 文化
  • 学术
  • 国学
  • 思想
  • 人生
  • 经典
  • 名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5537
商品编码:288838297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双色精选)

定价:24.0元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15405537

字数:127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06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出版后产生很大社会影响。季羡林先生将此书送给温家宝总理。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此书。
      2006年,当代中国出版社社长周五一在三零一医院拜见季羡林先生。季先生看到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亲自在书中题词,并高兴地说:“没想到我老了竟然还成了畅销书的作者了。”
      季羡林先生愈行愈远,而他的智慧和学问对读者的影响却愈久弥深。季羡林作为一位学术大师,受到了众多师友的影响。本书收入了季羡林先生谈读书、治学以及他介绍学术前辈治学经验的文章,对于广大学生和学者,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为了表达对季羡林先生的纪念,当代中国出版社隆重推出“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之《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双色印刷,精编精选,典藏**。

内容提要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好事,还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季羡林


      能在一般人都能读到的普通的书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从极平常的一点切入,逐步深入,分析细致入微,如剥春笋,层层剥落,越剥越接近问题的核心,后画龙点睛,一笔点出关键,也就是结论。
——季羡林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天下好事,还是读书”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代人跑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刘项原来不读书”。“秀才”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天下好事,还是读书”。

1997年4月8日

序言



《人文巨匠的治学之道:从经典中汲取智慧》 本书精选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经典著作,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它并非简单罗列书目,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生动形象的阐释,引领读者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对话,感悟他们的洞见,体味他们的智慧。 一、 思想的星辰:跨越时空的智慧碰撞 本书将带您走进古希腊哲学的殿堂,聆听苏格拉底的追问,理解柏拉图的理念,感受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您将穿越至中国的春秋战国,与孔子、老子、庄子神交,品味“仁者爱人”的博大,探寻“道法自然”的玄妙。 在文艺复兴的曙光中,您将与但丁一同俯瞰地狱与天堂,与莎士比亚一同感受人性的悲欢离合。步入启蒙时代,您将与伏尔泰一同批判愚昧,与卢梭一同思考自由与契约。 本书还将目光投向科学的摇篮,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牛顿的力学体系,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引领您见证人类认识宇宙的伟大飞跃。它还会触及现代思想的脉络,探讨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洞察萨特的生存主义。 通过这些思想的星辰,读者可以构建起一个宏观的思想框架,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认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思想的精髓,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 二、 文学的万花筒:情感的深度与人性的光谱 文学是情感的载体,是人性的镜子。本书精心挑选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文学瑰宝。您将跟随荷马的史诗,感受古希腊英雄的悲壮;沉醉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婉约与豪放,体会李白“举杯邀明月”的孤独,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民。 在欧洲文学的长河中,您将与简·奥斯汀一同品味英国乡绅的爱情与生活,与雨果一同感受法国大革命的激情与浪漫,与托尔斯泰一同探索俄国社会的深刻矛盾。 本书还将目光投向现代文学,您将与卡夫卡一同感受现代人的异化与焦虑,与马尔克斯一同走进魔幻现实主义的奇诡世界,与海明威一同体验硬汉的坚韧与孤独。 通过这些文学作品,读者将得以窥见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体验不同人生境遇的情感起伏,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喜怒哀乐。文学的熏陶,能够丰富读者的情感世界,提升共情能力,深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个体在社会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 三、 科学的探索路:理性之光与求知之美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本书精选了那些里程碑式的科学著作,带领读者领略科学探索的魅力。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揭示生命演化的奥秘;到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勾勒出自然的和谐统一;再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启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 本书也将关注那些科学史上的经典故事,例如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实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顿悟。通过这些故事,读者能够理解科学精神的本质——怀疑、求证、创新。 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方式,认识到科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和实证性。它并非要求读者成为科学家,而是希望读者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问题,从而避免盲从和迷信,拥抱科学的理性之光。 四、 历史的回响:镜鉴过去,启迪未来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宝库。本书精选了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史学名著,带领读者回溯历史的长河,理解文明的兴衰,民族的命运。您将跟随古罗马史学家,感受帝国的辉煌与衰落;与中国史学家一道,品读王朝更迭的脉络,民族融合的图景。 本书还将关注那些塑造现代世界的历史事件,例如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解读,读者能够理解现代社会的形成,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偶然性,以及其中蕴含的必然性。 历史的学习,能够帮助读者摆脱时代局限,认识到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理解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认识当下,预测未来。历史的回响,是文明的记忆,也是我们前行的灯塔。 五、 学习的方法与治学的精神 除了思想、文学、科学和历史的经典内容,本书还将穿插介绍学习方法与治学精神。如何有效地阅读经典?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何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如何面对学术上的困难与挑战?这些都是本书将要触及的重要话题。 本书倡导的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姿态,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它鼓励读者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仅要“读进去”,更要“想进去”,并最终“写出来”、“讲出来”,形成自己的见解。治学之道,在于精益求精,在于勇于探索,在于严谨求实,更在于心怀天下,服务社会。 结语 《人文巨匠的治学之道:从经典中汲取智慧》是一本献给所有渴望成长、热爱知识的读者的书。它如同一位智慧的长者,娓娓道来,引导我们走进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在经典的光辉中,找到人生的方向,提升精神的境界,点亮智慧的火炬。阅读这本书,就是一场与智者同行、与经典对话的旅程,必将让您的心灵获得滋养,思想得到升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种沉静而专注的学习态度。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这本书的出现,恰似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们读书治学需要怎样的耐心与毅力。我尚未阅读其中的具体篇章,但“季羡林”这三个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问的高度和人格的魅力。我想象着,书中定然充满了对治学之道的深刻见解,也许会谈及如何选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论证,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如何保持学术的严谨性。每一位真正的学者,都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治学方法,而季老先生的经验,无疑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这本书,仿佛是一个智慧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在知识的迷雾中前行。

评分

尚未深入阅读,但《季羡林谈读书治学》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勾勒出一个学者一生所沉淀的智慧结晶,那些在书海中遨游的感悟,那些在学术道路上探索的经验。我想象着,书中定会传递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在治学过程中所必需的严谨与谦逊。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治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而这本书,恰恰是我们重拾这份宝贵品质的契机。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学术理解的大门,让我领略到季老先生在读书治学上的独特见解和深厚造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到一种温文尔雅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勒出一个饱学之士的风骨。我虽还未翻阅其内页,但可以想象,里面一定饱含着他对知识的理解,对治学之道的感悟。或许,他会分享那些埋首故纸堆中的艰辛,那些与学术难题搏斗的时刻,以及最终豁然开朗的喜悦。在当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一本关于“读书治学”的书,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治学精神的传承。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领略到季老先生的治学之道,学习他那种严谨、求实、创新、兼容并包的精神。

评分

季老先生的文章,总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翻开这本《季羡林谈读书治学》,虽然书中具体内容我还不曾涉猎,但单凭这个书名,就已经勾勒出一个知识渊博、心怀天地的长者形象。我想象着,他会在书中分享那些在学术海洋中航行的点点滴滴,那些关于如何沉下心来,去探索未知领域的智慧。也许会有对古籍的珍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思考。读读书治学,何尝不是一场与智慧的对话?每一次翻阅,都可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视野的拓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知识世界,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领略大师的风采,去汲取那些历久弥新的思想精华。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等待着我去挖掘,去品味。

评分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这个书名,本身就传递着一种厚重与智慧。尚未接触书中的具体内容,但我可以想象,这本书将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一次对学术人生的深度解读。季老先生的名字,在我的心中,一直与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联系在一起。因此,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如何更有效地阅读、如何更有深度地思考、如何真正地进行学术研究的宝贵经验。我想象着,他可能会分享他在治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如何克服它们,以及他对知识的理解和热爱。这本书,就像一本藏宝图,指引着我探索知识的海洋,去发现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