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本书出版五十余年来长销不衰,到今仍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全书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共十四章,涵括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到天文历法,下到衣食住行,涵括古人生活方方面面,乃古代文化爱好者的简明“穿yue”指南。
语言学大师王力主编,知ming学者专家执笔审校,内容千锤百炼,文字深入浅出,适合各层次读者阅读。
面世五十余年来长销不衰,不断再版,被译成日、韩等语言风靡海内外。
窄身便携小开本,进口轻型纸内页,比kindle更苗条,比iphone更轻巧,放在包里wan全不造成负担。通勤路上、旅行途中、博物馆里……携一卷书,行万里路,随时随地知识充值。
主编简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等,译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诗集)等三十余部。
执笔者简介(部分)
马汉麟(1919~1978),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师从王力等先生,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马汉麟先生应邀参加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编写工作,为这一学科的教学与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审校者简介(部分)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有《楚辞书目五种》《古文字学》《敦煌学概论》等。
叶圣陶(1894~1988),**名作家、教育家。曾主编《小说月报》。著有《倪焕之》《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第壹章 天文
第2章 历法
第三章 乐律
第四章 地理
第五章 职官
第六章 科举
第七章 姓名
第八章 礼俗
第九章 宗法
第十章 宫室
第十一章 车马
第十二章 饮食
第十三章 衣饰
第十四章 什物
在线试读
初拿到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时,我着实被它的“便携”二字吸引住了。平日里工作繁忙,想抽出大块时间阅读古籍原文,或者系统学习某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实在是有些奢侈。但这本书的尺寸,完美地解决了我的痛点。它可以轻松地塞进背包的侧袋,通勤路上、午休片刻,甚至在排队等候的时候,都能随时拿出来翻阅。我喜欢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它不像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那样给人巨大的心理压力,反而像是一个随时待命的文化百科全书,我需要什么,它就能迅速提供给我。 而且,它的内容编排也相当用心。我发现它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某个朝代来划分,而是围绕着“衣食住行”、“礼仪节庆”、“艺术科技”等更贴近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开。这一点我非常赞赏,因为它能让我更快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比如,我前段时间在看一部清宫剧,对里面的服饰道具很好奇,这本书恰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古代的衣冠制度,从材质、形制到颜色搭配,都讲得明明白白,瞬间就感觉自己对剧情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这种“按需索取”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个贴心的文化向导。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感到好奇,但往往只能从一些零散的文学作品中窥见一斑,细节之处总有些模糊不清。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它详细地介绍了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我尤其喜欢关于“年俗”的那一部分,原来我们现在过年的一些习俗,比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很多都与驱邪避灾、祈求丰年有关。读完这些,我感觉自己对这些节日不再只是机械的遵守,而是多了一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它还涉及了古代的婚丧嫁娶、生日庆典等人生大事的礼仪。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我曾参加过一些婚礼,发现很多仪式都带着古风,但具体是什么意思,又说不上来。这本书的介绍,让我明白了这些仪式背后所代表的“礼”的含义,比如“合卺酒”象征着夫妻同心,“却扇礼”则代表着男女之间矜持含蓄的情感表达。这种对古代礼仪的深入解读,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让我意识到,这些看似陈旧的仪式,其实蕴含着对人伦道德、家庭和睦的美好期盼,在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文明,不能只看它宏大的叙事,更要关注那些构成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从“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出发,为我勾勒出了古代人真实的生活图景。我曾对古代的饮食结构感到好奇,这本书就详细介绍了古代的粮食作物、烹饪方式,甚至还有不同阶层、不同时期的饮食习惯差异。读到关于“茶文化”的部分,我才真正了解到,饮茶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解渴,更是一种社交活动,一种艺术享受,从茶叶的采摘、制作,到冲泡、品饮,都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 再说到“住”,书中对古代的建筑风格、房屋布局,以及家具陈设都有介绍。这让我看一些古装剧的时候,能更容易地辨别出不同等级的建筑,也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古代的房屋会有那样特定的格局。比如,院落的设计,影壁的作用,以及“天井”在采光和通风上的重要性。这些知识点虽然看起来“小众”,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社会生活最生动的底色。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而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古人的生活气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一点,在于它对于古代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的阐述。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离不开对其社会结构的理解,而家庭、宗族、等级制度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孝道”的详细解读,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孝”在中国古代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品德,更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石。我曾对古代的“门当户对”感到疑惑,这本书的解释,让我理解了这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等级、经济基础以及婚姻观念的紧密联系。 同时,它也触及了一些古代的哲学思想,比如儒家、道家等学派的核心观点,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这让我意识到,古代的中国人并非只活在物质世界,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样丰富而深刻。书中对“士人阶层”的描绘,也让我对古代的读书人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是社会良知的担当者。这种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到微观的个人思想的解读,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立体和丰满,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我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和艺术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这些知识离我太遥远,也有些门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顾虑。书中关于古代科技的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四大发明”的介绍,但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发明是如何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同时,它也介绍了许多我之前不太了解但同样重要的科技成就,比如古代的农业技术、水利工程,以及在天文、历法方面的精深研究。 而关于艺术的部分,我尤其喜欢它对“琴棋书画”的解读。我一直认为,“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必修课,但具体到每一项,我了解得却不多。这本书不仅介绍了每一项的起源和发展,还讲解了其中的美学理念和文化内涵。比如,我对“书法”的理解,从此前的“写好看的字”,变成了对笔法、结构、墨色以及章法等方方面面的领悟。读完这些,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水平,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也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流传千古的书画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