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中国法律市场观察 2018 智合研究院编著 法律出版社

正版 中国法律市场观察 2018 智合研究院编著 法律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法律
  • 法律市场
  • 智合研究院
  • 法律出版社
  • 2018
  • 法治
  • 行业分析
  • 法律研究
  • 图书
  • 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试精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21435
商品编码:28924152102

具体描述


一切尚未命名,而我们正在记录

智合研究院

“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一、变与不变:找到适合的路径,方有机会

2017年8月17日,智合主编林戈在一家名为“华宇元典”的法律大数据公司采访了他们的CEO、副总经理、技术和产品负责人,聆听他们围绕法、检、律产品的构想和生态布局。毛姗姗则采访了汉坤的创始人李朝应和晁毅军,听他们讲述这家诞生于2004年的律所如何在十多年里依靠制度和文化一路“杀出”,冲向市场头部。

随后,他们又一起走访了君合、通商、泰和泰、德恒、安杰、大成这些中国的一线大所。其中,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是与德恒创始人王丽和大成创始人彭雪峰的对话。这两家均起步于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同为规模大所,但由于自身基因不同,日后的发展路径也迥然各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成在2002~2004年的自我革新,德恒在2013年的专业化、一体化改革,均为其自身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7年9月,林戈在时代金融中心采访了通力律师事务所主任、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俞卫锋。他说,上海律师从20世纪90年代的区区数千人扩大到两万多人,并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律师事务所达到了1500多家,增幅为每年3%~4%,总创收位居全国前列。

而智合的另一位主编吴剑霞,早已南下数月,穿梭于广州的律师协会和各大律所之间,观察广州律师行业的市场活跃度、律所规模、专业化程度和分配机制,逐渐在心中拼出了一幅广州法律服务市场的版图。

北上广,作为中国法律服务市场最为发达的三个地区,聚集了大量优秀的律所和律师,足以作为研究中国律师行业的范本,有太多的素材可供挖掘,每天都在上演“群雄逐鹿”的故事。

眼下来看,一边是“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市场格局在形成,但也不断有新的力量参与角逐;另一边是科技的力量正在重塑整个行业,有人说市场已经固化,有人说机遇正在降临。

在对比分析了上百个案例之后,我们说,做好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才有属于你的机会。“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是律师事务所发展的本源性问题。

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把现代商业革命描绘成以“永不停止的狂风”和“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经济系统。任何创新都注定是颠覆性、撕裂性和背叛性的,它将人从舒适区中拽出,在风雨和苦痛中成长。律师事务所的本质是一家商业机构,因此商业世界的运行法则对其也必将适用。从近40年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与变化来看,中国律师的自我革新从未停止。为了发展得更好,必须得变。

焦虑大概是这个时代自上而下的主题。律所的管理者、合伙人在时代变化之下寻找破局之路,平台资源和成长空间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生存的根本;青年律师感叹于市场的成熟、律师队伍的壮大,焦虑于社会经济、法律体系的变迁过于迅猛,一不留神就被淘汰。

谁能顺应市场的变化,构建适合自身的管理体制;谁能提供最有价值的法律服务,获得业界的认可、谁能解除青年律师的焦虑感,让天下英才尽入彀中,谁方能有机会。这是当前律师行业的根本,这是一种不变。

因此,在本书的前四个章节,我们专注于市场的趋势、大所的布局、律所的管理和青年律师的发展。而在最后一个章节,我们将目光聚集于当前法律服务市场的最大变量——智能技术的变化与发展。

二、榜单:草蛇灰线,一条隐藏的线索

榜单的存在,一是为了打破业界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二是从侧面反映中国律所的生态与格局。

如果对最新的Chambers、ALB、CLP、Legal 500、Asialaw Profiles这五份业内人士较为认可的榜单进行综合,我们看到,金杜、中伦、君合、方达、环球、汉坤、锦天城、金诚同达、竞天公诚、通力这10家律所的表现最为突出。

若从The Lawyer发布的2017年《中国精英律所报告》来看,这10家律所的2016年总创收亦位列前30强。有趣的是,虽然在汤森路透ALB发布的以律师规模为评价维度的“中国国内30强”榜单中,汉坤和通力并未上榜,但从近年来的市场反馈来看,它们的发展不逊色于任何“红圈所”。此外,根据The Lawyer的报告,若单就PEP(profit per equity partner)来看,汉坤和通力分别位列第一和第四。

市场沉浮,下一个十年,是否还能看见它们的身影?榜单不能说明一切,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参考和观察行业的线索。若累积十年数据,我们当能看到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头部的沧海变迁。

表1 10家律所在五大榜单中的综合表现

排名 律所 Chambers ALB CLP Legal 500 Asialaw Profiles 合计

1    金杜     28      6   9     16         18       77

2    中伦    28      1  4     16         18       67

3    君合    22      7   4     14         18        65

4    方达    16      4  6     11         13       50

5    环球    13      4  1     15         12       45

6    汉坤    8      /   3      9        12       32

7   锦天城    10      2  /      8          8      28

8 金诚同达   8      /   2      9          8      27

8 竞天公诚   9      /   1      9          8       27

10   通力     7      /  1     7         11      26

表2 2016年总创收前30强律所

2016年名次 2015年名次 名次变化   律 所      总 部

2            2         0    金杜(中国)  北京

3            3         0       中伦        北京

5            4         -1     锦天城       上海

8            7         -1      君合        北京

9            9          0      方达        上海

13           10        -3     竞天公诚     北京

15          13        -2     金诚同达     北京

17           17         0      汉坤        北京

21           18          -3      环球       北京

30           27        -3      通力       上海

表3 2017年中国国内30强

2017年名次 与2016年相比的变化 律所 合伙人 律师 律师总人数

4            =           锦天城 508   1480    1988

5            =            中伦   372  1276    1658

6            +2          金杜   326   1275    1645

12          +1          君合   182   446      686

13          +5         金诚同达 202  482      684

19          +2           方达    92   460      552

24          +1           环球    84   285      369

注:“律师总数”指的是合伙人、律师、法律顾问、咨询顾问和外籍法律顾问的总人数,不包括律师助理、实习律师和见习律师等。

三、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2018年对于中国人而言,又是个特殊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是改革开放的“不惑之年”。对于与商业世界相伴相生的律师行业而言,亦是一个具有总结性意义的节点。若以每十年为周期,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脉络也将清晰。

�r1978~1988年:万物开泰,市场萌芽

在这十年,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在逐步走向完善。自1980年开始,现代中国律师业开始复苏,虽以“国办所”和“国家法律工作者”为主力军,但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开始了它的萌芽和生长。

�r1989~1998年:变革与转轨

法律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国办所”向“合作所”“合伙所”转型。以“红圈所”为代表的律所是这十年的主角,他们抓住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机遇,填补了中国涉外法律服务的空白,占据了天时和地利之便,成为中国品牌的综合性、大型法律服务机构。

�r1999~2008年:市场化洗礼与规模化浪潮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预言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是全球经济圈最为热门的话题。“入世”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全面开放,与此同时,中国律所也在这一浪潮下经历着市场化的洗礼。世纪之交,中国律所的合并浪潮兴起,它们纷纷以规模化扩张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r2009~2018年:“三十而立”走向“四十不惑”

时光很快进入2010年前后,市场愈发成熟。如果说成长于20世纪末的中国律所在时代变迁之下,尚有试错的机会;而到了现在,试错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集约化管理、专业化改革、适度规模化、差异化战略、智能化发展成为时下法律圈内共同关心的热点。

2017年12月31日,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列举了三个问题——

1.不是强者,还有没有登上舞台的机会?

2.刚刚进场,怎么找到新玩法?

3.跟不上变化,会不会被淘汰?

这三个在商业世界里让许多企业家感到困惑的问题,实际上中国律所的管理者们亦在夜以继日地寻找答案。

在吴晓波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人叹息青春散场,历史已经结束,也有人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历史宿命论和强者恒强论既客观存在,也有其道理,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不适感和不确定,法律服务市场亦不会超脱于其外,谁又能说下一个叱咤风云的不会是你。

无论你是老牌所,还是新生代,无论你正纵马于大所之路,还是驰骋在精品之道,无论你正精耕国内,还是致力于布局全球,都必将被“大变革”“大增长”的时代浪潮所裹挟。

或扶摇直上,或屹立潮头,或逡巡不前,或折戟沉沙,法律服务市场的“狂风”从未止息。对于中国律所而言,最重要的是,你的选择、你的路径和你的目标。

本书所有章节,皆为反映一年来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特征与趋势;所有文章,均为智合研究院所思、所悟。历史容易被人所遗忘,因而更需要有人来记录和评判,这是智合研究院的理想,也是它的使命。

是为序。

 

无论你是老牌所,还是新生代;无论你正纵马于大所之路,还是驰骋在之道;无论你正精耕国内,还是致力于布局,都必将被“大变革”、“大增长”的时代浪潮所裹挟。或扶摇直上,或屹立潮头,或逡巡不前,或折戟沉沙,法律服务市场的“狂风”止息。对于中国律所而言,重要的是,你的选择、你的路径和你的目标。《中国法律市场观察(2018)》所有章节,皆为反映一年来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特征与趋势;所有文章,均为智合研究院所思、所悟。历史容易被人所遗忘,因而更需要有人来记录和评判,这是智合研究院的理想,也是它的使命。


跨越时空的法律变迁:《全球法律服务业发展报告(2017-2018)》 深度解析 图书信息: 书名: 全球法律服务业发展报告(2017-2018) 编著: 国际法律智库联盟 出版社: 环球法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9年(初版)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对特定国家或地区法律市场微观动态的详尽记录,而是一部宏观、前瞻性的全球法律服务业态演进的深度研究报告。它聚焦于2017年至2018年间,全球范围内影响法律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键性变革力量,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以及跨国企业高层提供一个理解未来趋势的战略性视角。 第一部分:全球宏观经济与法律需求的耦合 本报告首先建立了一个全球经济背景框架,分析了驱动法律需求增长的核心动力。2017-2018年正值全球化遭遇逆流与新一轮技术革命爆发的交汇点。 一、地缘政治重塑:贸易摩擦与合规新常态 本部分详细剖析了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代表的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我们并未关注中国国内市场特定的法律服务价格或律所排名,而是着重于“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国际化压力”。报告系统梳理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面临的挑战,以及各国为应对制裁、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FDI Screening)所建立的国内法律防火墙。其中,对《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改革草案的深入解读,以及欧盟对关键技术领域“反胁迫工具”的讨论,构成了本部分的核心内容。报告的视角是外部冲击对全球律师事务所业务结构调整的驱动力,而非中国特定细分市场的表现。 二、数字化浪潮下的法律边界扩张 2017-2018年是人工智能(AI)开始大规模渗透到法律实务的“前夜”。本报告着眼于全球范围内的法律科技(Legal Tech)投资热点和主要应用场景。重点分析了数据驱动的诉讼分析(Litigation Analytics)在北美和英国的成熟度,以及法律流程外包(LPO)向价值链上游转移的趋势——即从简单的文件审查转向复杂的合同生命周期管理(CLM)。书中特别引用了多家欧洲和美国顶尖律所的内部报告数据(已匿名化处理),以展示其在自动化合同起草和尽职调查方面的投资回报率,这种分析完全基于国际化样本,不涉及任何特定国家法律市场的具体案例引用。 第二部分:跨国法律服务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 本章将研究的重点从需求端转向了提供端,探讨了全球范围内律师事务所的战略选择和组织变革。 三、全球律所的“本地化”悖论与一体化战略 面对全球化逆风,大型国际律师事务所(“Magic Circle”和“Am Law 100”)在2017-2018年间采取了不同的“收缩”或“深化”战略。报告对比分析了: 1. “一体化平台”战略的深化: 探讨了大型联盟型律所(Association-based firms)如何试图在知识管理和人员调配上实现更紧密的资源共享,以应对客户对成本控制的更高要求。 2. 区域性并购整合的浪潮: 报告特别关注了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和法国)中型精品所为对抗英美巨头而进行的区域性合并,这些合并旨在形成能够有效抗衡“超级区域”力量的法律集团。书中详尽分析了合并后的人员摩擦、文化冲突与知识产权整合的挑战,这些都是跨国并购的普遍性议题,并非针对特定司法管辖区的内部事务。 四、非传统法律服务提供者的崛起与监管真空 本书用相当篇幅讨论了替代性法律服务提供者(ALSPs)的全球扩张。报告聚焦于“法律服务的商品化”(Commoditization of Legal Services)。我们分析了印度、菲律宾和东欧等地新兴的法律服务外包中心(KPO/LPO)在数据安全和质量控制方面所面临的国际标准挑战。报告深入研究了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司法管辖区在放松对非律师所有权限制(Alternative Business Structures, ABS)方面的试验效果,将其视为全球范围内对传统律师执业模式进行“去中心化”的标志性事件。这些讨论是关于监管理念的国际比较,而非对某一国特定牌照改革的评价。 第三部分:专业化与人才培养的前沿方向 五、风险管理与金融监管的全球交集 2018年,金融科技(FinTech)和加密资产的兴起对全球监管机构提出了严峻考验。本报告评估了《巴塞尔协议III》的最终实施对全球银行业务合规成本的影响,并比较了FATF(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在打击洗钱(AML)方面对不同司法管辖区的要求差异。内容集中于国际银行间监管标准的趋同与冲突,以及专门处理跨境金融犯罪调查的律师团队如何调整其证据收集和电子发现(eDiscovery)流程以适应这些快速变化的国际标准。 六、下一代法律人才的技能重塑 最后,报告前瞻性地探讨了2020年代法律人才需要具备的复合技能。重点不在于国内法学教育的调整,而在于“全球化法律素养”的构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既懂技术、又精通跨文化谈判的法律专家。书中引用了来自OECD和国际律师协会(IBA)的关于未来法律人才画像的调研数据,强调了数据伦理、项目管理(Legal Project Management) 在未来国际法律业务中的核心地位。 总结 《全球法律服务业发展报告(2017-2018)》提供的是一幅描绘全球法律服务业在技术颠覆、贸易冲突和监管重构背景下全景式变迁的战略地图。它致力于解析驱动全球法律生态系统变化的通用原理和国际趋势,而非对特定国家市场内部的微观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审视或评价。本书是理解法律服务如何在全球化与去全球化拉锯战中寻求新平衡的必备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中国法律市场观察 2018》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严谨的编纂和出版社的信誉所吸引。作为一名对法律服务行业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当年行业状况的书籍。这本书可以说是完美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数据和事实,而是通过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揭示了2018年中国法律市场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和主要特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中国法律服务机构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趋势的论述,以及对中外律所竞争格局变化的解读。它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市场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是如何随着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而演变的。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行业内的专家们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他们用专业而又清晰的语言,为我描绘了一幅2018年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立体画卷。这不仅让我对当年的行业状况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也为我理解后续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次拿到这本《中国法律市场观察 2018》,老实说,在翻开它之前,我心里其实是打了个问号的。毕竟“法律市场观察”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比较宏大,而且是“2018”年的,总觉得会不会信息有些滞后,毕竟法律和市场变化都太快了。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才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法律条文堆砌,也不是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勾勒出了2018年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真实图景。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那个时期纷繁复杂的法律服务领域,让我看到了律所的竞争格局、新兴业务的发展趋势、客户需求的变化,以及一些关键政策对行业的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涉外法律服务的新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多少项目,而是深入剖析了法律服务如何能够真正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提供了非常具象化的思考角度。整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审视法律行业发展的独特视角,让我对中国法律服务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专业性与洞察力,远超我的预期,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心态下翻开的。本来只是想了解一下2018年法律行业大概是什么样子,没想到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的内容并非那种硬邦邦的学术报告,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富有逻辑性的方式,呈现了当年中国法律市场的一些关键动态。最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法律服务热点领域的剖析,比如数据安全、网络治理等,这些在当时(2018年)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它不仅仅是简单提及,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新兴领域对传统法律服务模式带来的冲击和创新机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服务升级”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法律服务不再仅仅是解决纠纷,更是成为企业规避风险、实现商业价值的重要伙伴。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作者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他们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核心趋势,并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本书,确实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更深层次理解中国法律市场发展轨迹的宝贵读物。

评分

我通常不太会主动去选择阅读这类“观察”性质的报告,总觉得会比较偏向学术,读起来可能会有些吃力。但《中国法律市场观察 2018》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以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方式,呈现了2018年中国法律市场的发展状况。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其中对一些小型、精品律所的案例分析,它们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凭借专业优势脱颖而出的。这些故事比枯燥的数据更有说服力,也更能激发我的思考。书中关于律师职业发展路径的讨论也十分有价值,对于那些正在法律行业摸索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指引。它让我看到了,除了传统的“大所”之外,还有更多多元化的发展空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活泼,不像一本严肃的行业报告,更像是一篇篇精彩的行业故事集,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启发性。我可以说,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法律行业背后鲜活的商业逻辑和人文关怀。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法律行业的发展动向充满好奇,但很多时候获取的信息都比较零散,不成体系。直到我读到这本《中国法律市场观察 2018》,我才感觉自己仿佛一下子拥有了一张全景地图,能够清晰地看到2018年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脉络。作者们没有止步于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分领域,比如知识产权、金融、并购、合规等等,进行了一番精细的梳理和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法律服务领域的应用前景的探讨,这在当时(2018年)可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话题。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到了这些技术,而是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这些技术如何赋能律师,提升效率,甚至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行业的深度对话,听到了来自不同声音的观点碰撞,也看到了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活力与挑战,让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期待未来法律服务能够如何拥抱创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