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兽医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及技术规程
定价:50.00元
作者:兽医微生物菌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802336292
字数:400000
页码:2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与兽医微生物菌种资源相关的描述规范和检测技术规程两部分。部分汇集了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细菌菌种、支原体菌种、病毒毒种、原虫虫种资源描述规范及微生物菌种资源分类编码体系,猪瘟病毒资源描述规范,口蹄疫病毒资源描述规范及禽流感病毒资源描述规范;第二部分汇集了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规程,有关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微生物菌种资源防护操作规程,一、二类微生物菌(毒)种包装、运输和开启技术规程,猪瘟病毒资源检测技术规程、口蹄疫病毒资源分离、鉴定、禽流感病毒资源检测技术规程及弓形虫资源保存技术规程等共18项。
目录
部分 描述规范
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
细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
支原体菌种资源描述规范
病毒毒种资源描述规范
猪瘟病毒资源描述规范
口蹄疫病毒资源描述规范
禽流感病毒资源描述规范
原虫类虫种资源描述规范
微生物资源分类编码体系
第二部分 技术规程
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规程
不同生物安全防护级别的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
一、二类微生物菌(毒)种包装、运输和开启技术规程
三、四类微生物菌(毒)种包装、运输和开启技术规程
微生物菌种冷冻干燥和低温冷冻保藏技术规程
猪瘟病毒资源检测技术规程
口蹄疫病毒分离、鉴定、保藏技术操作规程
禽流感病毒资源检测技术规程
弓形虫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兽医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深切体会到准确、规范的菌种信息对于疾病防控和疫苗研发的重要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兽医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提供一套科学、严谨的标准。例如,在描述菌种资源时,是否会考虑到其病原性、毒力、抗原性等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评估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以及指导疫苗株的选择和开发至关重要。同时,“技术规程”部分,我想会涵盖从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到各种检测方法(如PCR、ELISA、血清学检测等)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实验方案,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提供差异化的操作建议。如果书中还能涉及一些菌种保藏的最佳实践,以及菌种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那将更是锦上添花,为兽医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气息,那种暗沉的蓝色背景,加上烫金的标题,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籍。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微生物的书,但大多侧重于理论研究或者实际操作的某个单一环节。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对系统性、规范性描述的空白。我尤其好奇的是,它在“菌种资源描述”这部分会给出怎样的标准和框架。毕竟,微生物种类繁多,特性各异,如何做到清晰、准确、可比地描述,这本身就是一项挑战。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通用的描述模板,或者针对不同类别的微生物提出定制化的描述要点?我猜想,这部分内容应该会涉及菌种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遗传信息、甚至包括其来源、保存方式等方方面面。如果能做到详尽且具有可操作性,那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验室里与各种菌种打交道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能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加统一、高效的菌种信息管理系统,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扰,提升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评分我是一位对生物技术和农业科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平日里会涉猎一些相关的书籍。当看到《兽医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及技术规程》这本书名时,我立刻被其高度专业化和实用性所吸引。我预想这本书的内容定会涉及微生物学的多个层面,从基础的菌种鉴定到更深层次的资源管理。我很想知道,它在“描述规范”方面究竟会给出怎样的标准?是会沿用国际上通行的标准,还是会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例如,在描述一个菌株时,除了基本的形态学和生化特性,是否还会包含其基因组学信息,如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或者特定的基因标记?而“技术规程”部分,我则会特别关注其操作的详细程度和易用性。是否会有针对不同微生物类群(如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等)的特定培养基配方和优化条件?另外,在菌种的保藏方面,会涉及哪些方法,它们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微生物学研究者提供一套完整、可操作的指导,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宝贵的微生物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显得相当厚重,透着一股学术的严谨和应用的导向。我之所以对它感兴趣,是因为我一直觉得,在微生物研究领域,尤其是在兽医领域,拥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菌种描述体系是多么的重要。我想这本书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是在为建立这样一个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在“描述规范”这个部分,我期待它能够给出一个非常具体、可量化的标准,让不同实验室、不同研究者在描述同一个菌种时,能够使用相似的语言和信息维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信息的可比性和共享性。这对于菌种资源的收集、交流以及后续的应用都至关重要。而“技术规程”更是直接关系到实际操作的细节,我猜测其中会涵盖从菌种的分离、鉴定、培养,到保存、复苏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步骤。我希望能看到其中有关于如何优化培养条件、如何进行准确菌种鉴定(或许会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如何进行长期安全有效的菌种保藏的详细指导。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或者对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那将更加完美,能够帮助我们这些实际工作者少走弯路。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我想必然是“技术规程”部分。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实验室场景:如何准确无误地分离、培养、鉴定微生物?如何安全有效地保存珍贵的菌种资源?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各种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基配方,不同微生物的培养条件优化,以及各种鉴定方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我特别关注那些“规程”的细节,比如在菌种保存方面,是会侧重于传统的甘油保存法,还是会介绍更先进的冻干保存技术,或者冷冻保存的最新进展?对于一些特殊或难以培养的菌种,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独门秘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操作手册一样,把那些看似繁琐却至关重要的技术细节一一梳理清楚,并配以清晰的图示或流程图。这样,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在遵循规范操作的前提下,避免常见的错误,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菌种资源的活性和纯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