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与中国人(精装)

美国人与中国人(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许烺光Francis L. K. Hsu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交流
  • 中美关系
  • 历史
  • 社会
  • 文化差异
  • 美国
  • 中国
  • 观察
  • 纪实
  • 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80609
商品编码:2936229976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人与中国人(精装)

定价:99.80元

作者: 许烺光(Francis L. K. Hsu) 者 沈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2130806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不同社会环境中孕育出的文化心理人格,对于中美两国的未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齐名,着眼巨型文明社会之比较、二战后国民性研究的一大经典。尼克松访问中国前阅读的三部重要参考书之一有益于:想了解美国的中国人以及想了解中国的美国人虽然中国人与美国人的爱、恨、悲观、绝望等感受是一样的,但中国人与美国人对于为何表现爱、恨、悲观的心理,尤其是什么东西驱使他们去爱、去恨、去悲观,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性质上有极大的不同。——心理人类学开创者之一、前美国人类学会会长许烺光

内容提要


从文学艺术、两性婚姻、教育到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许烺光以深厚精湛的人类学功底,在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的构成中寻找和确定美国人与中国人思想和情感的特征。他用环环相扣的推衍和阐释,将美国人与中国人本质上的文化心理区别——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与以情境主义为中心,推演至个体的社会心理及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并进而探讨它们在受到内部及外在的挑战时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本书自问世之后,即在海外被奉为研究美国人与中国人民族性格的经典之作,尼克松总统的幕僚将其列为访华前必须阅读的三大参考书之一。

目录


前? 言 001
自? 序 010
引言:文化与行为 021

篇? 追根溯源 001
引子? 002
章? 现实之镜像 004
绘画 004
小说 015
第二章? 两 034
爱情 034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 045
恋爱与主义 047
一起案 053
第三章? 差异之源 058
住宅 059
父母与子女 061
学校 073
社会需求与价值观 088
第四章? 欧洲的终结与美国的开端 100
美式生活的兴起 108

第二篇? 人、神与万物 119
引子 120
第五章? 婚姻与阶级 123
阶级 135
第六章? 成功与英雄 143
成功 143
英雄崇拜 147
第七章? 对的不同态度 163
163
距离感及认同 171
第八章? 的弊端 182
腐败 182
如何赢得好感和影响官员 188
反抗与分裂 198
第九章? 两种宗教 210
中国人的宗教观 212
祖先崇拜 218
多神教与一神教 224
第十章? 宗教信仰的基础 238
“愿意参加卫理公会?” 238
美国教会的发展方向 244
第十一章? 对经济生活的两种态度 261
中国经济的特点 262
中国与中国经济 272
美国人的经济观念 273
第十二章? 工业失败与经济危机 279
为什么中国没能实现工业化? 280
竞争:分与合的焦点 286

第三篇? 进退两难 297
引子 298
第十三章? 美国的问题 299
老龄人口问题 299
代际问题 307
种族危机 315
性犯罪与暴力 325
第十四章? 中国人的弱点 338
传统的束缚 338
没有变革的革命 343
不发达的科学与音乐 349
缺乏家族之外的志愿组织 359
知足的代价 363
第十五章? 主义在中国 367
动荡的中国? 369
中国党力量的早期源泉 375
党领导下的变革 380
农村公社 382
城市公社 384
工分制与家族 385
干部、新的对话体系与社会转型 390
第十六章? 不平静的世界:主义与美国 397
美国的困境 399
美国的选择 402
内部的敌人 410

后记 : 目的与成果 430
中国与西方简史对照 444
译后记 450
出版后记 453

作者介绍


许烺光(1909—1999),出生在中国,毕业于沪江大学,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从事实地调查和研究,1947年执教于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系,1977年—1978年当选为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许烺光与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德一样,同属于文化心理学派,独特的经历和东西方文化双重影响下“边缘人”的“身份以及的才识,使他成为有资格写这样一本书的人”。

译者简介

沈彩艺,侗族,1975年10月出生于湖南通道。2002年至2006年在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市生活学习。现任教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文摘


序言



《美国人与中国人:跨越太平洋的文化图谱》 一、 文化的交织与碰撞:历史的回响 自18世纪末,当第一艘美国商船抵达广州,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便拉开了序幕。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贸易往来,而是两个迥异世界观念、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的初次深入接触。美国,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共和国,以其自由、民主、进步的理想主义色彩,叩响了古老中华帝国沉重而繁复的城门。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家族、等级、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伦理,以及一套精深而独特的哲学思想。 最初的接触,是陌生的好奇,是有限的理解。美国人被东方古国的神秘、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工艺所吸引,同时也对其中固有的社会结构、思维模式感到困惑。他们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思想,也带来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期望。而中国人,则在接触中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一种截然不同的个体价值观念。这种初期的碰撞,如同两块不同质地的岩石相互摩擦,既有火花迸射,也伴随着细微的裂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流日益深入。19世纪,美国传教士的身影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带来了基督教的福音,也带来了西方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的理念。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某些面貌,同时也引发了文化适应与抗拒的复杂心理。与此同时,大量的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美国西海岸,参与淘金热和铁路建设。他们在这片新大陆上辛勤劳作,为美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却也遭遇了歧视、排斥,甚至不平等的法律对待,成为“黄祸论”的牺牲品。这段历史,是两国人民在陌生环境中生存与奋斗的真实写照,是文化融合与冲突并存的深刻体现。 20世纪,两国关系经历了更为复杂和动荡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中国作为同盟国的一员,与美国并肩作战。冷战的兴起,又将两国推向了对立的阵角,意识形态的鸿沟加剧了误解和隔阂。然而,即便是最紧张的时期,民间层面的人文交流从未完全中断。艺术、文学、音乐、电影,这些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各自的文化信息,构建着彼此的认知框架。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两国人民的接触更加频繁,经济、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空前密切。留学生往来,跨国企业运作,网络信息传播,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着美国人对中国的认知,以及中国人对美国的理解。然而,历史的印记、文化的基因、意识形态的差异,依然在影响着双方的判断和行为。 二、 观念的镜鉴与认知的重塑:深层解读 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常常带有历史的滤镜。从早期的“东方神秘主义”,到20世纪初的“黄祸论”,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奇迹”,直至今日的“崛起大国”,每一个阶段的认知都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的影响。美国人习惯于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对于中国独特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悠久的官僚体系,常常感到难以理解。他们可能会关注中国的经济数据、科技进步,但对于中国人民内在的精神世界、家庭观念、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缺乏深入的洞察。 反过来,中国人看待美国,也同样受到历史和自身文化的影响。从早期的“富强之邦”、“民主灯塔”,到“文化侵略”、“霸权主义”,再到如今的“挑战者”、“机遇提供者”,中国人的美国观也经历了多次变迁。中国人习惯于从集体利益、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等角度来思考问题,对于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个人主义、自由竞争、以及某些看似“不羁”的社会现象,可能会感到困惑甚至不解。他们可能会羡慕美国的科技发达、生活便利,但对于美国社会内部的贫富差距、种族矛盾、以及政治体制的运作,也可能存在片面的认知。 《美国人与中国人》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两国人民的差异,而是致力于揭示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它会深入探讨两国在历史叙事、民族性格、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根本性区别。例如,美国人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源于其建国理念中的“天赋人权”和“个体解放”;而中国人重视集体利益和人际和谐,则根植于儒家文化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家国天下”的传统。 书中会详细分析两国在沟通方式上的差异。美国人倾向于直接、清晰、讲求效率的表达方式,善于用“是”或“否”来回应;而中国人则可能更倾向于委婉、含蓄、注重维护面子和人际关系的沟通模式,有时会用“可能”、“试试看”来表达拒绝。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往往是两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产生误解的根源之一。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两国在权力观、风险观、时间观上的不同。美国人普遍更愿意承担风险,追求个人成功,对未来充满乐观;而中国人则可能更注重规避风险,强调稳定和长远规划,对未来持有更为谨慎的态度。这些深层的认知差异,塑造了他们在商业谈判、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不同领域的行为模式。 三、 交流的挑战与未来的可能:走向理解 文化差异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理解与合作的起点。理解的障碍,往往来自于我们对自身文化和对方文化的刻板印象和误读。美国人可能未能充分理解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在保障个人自由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同样,中国人也可能未能充分理解美国社会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极端重视,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历史和多元文化因素。 《美国人与中国人》这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帮助两国人民打破固有的认知藩篱。它会分析两国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科技发展、教育理念、环境保护、人权观念等方面的异同,并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两国人民的互动和理解。 书中将重点阐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两国人民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美国文化的某些元素,如流行音乐、电影、快餐文化,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广受欢迎;而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医、武术、哲学思想,也在美国逐渐受到关注。这种文化渗透,既带来了新鲜感,也可能引发文化认同的焦虑。 本书会深入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和筛选关于对方的信息,避免被片面的报道和负面的宣传所误导。它会鼓励读者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以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与自己不同的文化。 最终,《美国人与中国人》这本书,并非要为两国关系贴上“绝对和谐”或“永恒冲突”的标签,而是要呈现一种动态的、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的跨文化交流图景。它呼唤的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更为 empathetically(富有同情心的)的认知方式,一种超越简单的“喜欢”与“不喜欢”,而是基于深入理解的尊重。 这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历史事件、文化符号的解读,以及对两国代表性人物思想的分析,来构建一座连接两个伟大文明的桥梁。它相信,只有充分理解彼此的独特性,才能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找到合作的共赢之道。在这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里,美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不仅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它鼓励每一位读者,无论来自哪个国家,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启迪,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洞察,去认识和理解这个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经典的硬壳装帧,摸上去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细细品读的感觉。翻开来,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泛黄的纸,而是带有一定厚度和柔韧性的,阅读体验瞬间提升了不少。我个人对那种经过精心排版的书籍情有独钟,即使内容再精彩,如果排版混乱、字体生涩,也会大煞风景。幸运的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字号适中,行间距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书的整体设计也透露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气息,仿佛在邀请读者进入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思考空间。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美国人”和“中国人”这两个看似独立又紧密相连的群体,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学和历史学稍有涉猎的读者,我通常会比较关注那些能够提供深度洞察和严谨分析的书籍。这本书的精装版,尤其是,总给人一种“干货满满”的预感。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叙述,而是作者能够拿出扎实的论据,配合引人入胜的案例,将“美国人”与“中国人”的议题剖析得淋漓尽致。这种分析可能涉及到双方在政治体制上的差异如何影响其国民性?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分歧又如何塑造了各自的社会心态?抑或是,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这两个文明的独特应对策略和思维方式。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复杂问题的深入探讨,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这本书能否成为我书架上的一本常青之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分析的深度和原创性。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图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这本书的精装版本,本身就给我一种“值得珍藏”的信号。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构建“美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叙事框架。是会采用对比分析的模式,详细阐述各自的文化特征、历史进程和社会制度?还是会采取一种融合的视角,探讨两者之间长久以来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挑战我固有的认知,甚至可能颠覆我对于这两个国家及其人民的理解。它能否让我看到,在看似差异巨大的文化背后,是否存在着某些共通的人性?或者,在竞争与摩擦之中,又孕育着怎样的合作与共生?这本书能否让我带着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这个多元的世界,是我最期待的。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标题所吸引。“美国人”和“中国人”这两个词组,本身就自带了一种戏剧性和张力。我想象中的这本书,或许并非是以一种宏大叙事的方式来讲述,而是会聚焦于个体,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这两个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在细微之处的互动和理解。有没有可能,书中会描绘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或是反之?又或者,是关于跨文化婚姻、国际商务谈判、留学经历等等,这些充满人情味和真实感的场景?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情感和细节,让我们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以及最终可能达成的理解与融合。一本真正的好书,往往能让我们在阅读中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评分

我一直对文化碰撞和交流的话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毫不犹豫地拿了下来。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悬念和引发思考的空间。“美国人”和“中国人”,这两个标签代表着截然不同的历史、价值观、社会结构,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这本书,深入剖析这两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的互动,又或者是在当下全球化浪潮中的交织与碰撞。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可能性:是关于意识形态的较量?是经济上的竞争与合作?还是在科技、艺术、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也许,书中还会探讨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那些不易察觉却又深刻影响着人们行为和思维模式的根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角,让我对这两个伟大文明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