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书系 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
定价:25.80元
作者:穆艳霞
出版社:中原农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54209622
字数:
页码:1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饮食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书系·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浓缩了具有代表性的饮华,共分六篇:食化、食思、食礼、食器、食艺、食趣,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语言流畅,插图精美绝伦,是青少年及广大读者爱国启智的读本。
目录
食话篇
饮食文化释义
饮食文化理论的原则
饮食文化的特征
饮食文化的类型
饮食文化的区域特点
饮食文化的地位
食思篇
思想源头
饮食思想的认同
饮食思想的类型
饮食审美
食礼篇
先秦食礼
食礼起源
封建食礼
近代食礼
食器篇
食器的发展
食器的演变
食器的分类
美食美器
食艺篇
冷菜造型艺术
热菜艺术
食品雕刻艺术
面点造型艺术
围边装饰艺术
筵席设计艺术
饮食环境美化艺术
食趣篇
游龙戏凤
百鸟朝凤
游龙戏金钱
雪月桃花
红棉虾团
涮羊肉
八仙过海闹罗汉
霸王别姬
斩鱼丸
逍遥鸡
虎皮豆腐
明珠鲍鱼
龙风配
红烧蚶肉
商芝肉
茯苓夹饼
乾州锅盔
水晶饼
红娘自配
如意菜
诗礼银杏
三美豆腐
黄焖潍河甲鱼
拔丝甜菜
琵琶鸡
龟羊汤
洞庭桂鱼
灯影牛肉
东坡墨鱼
葫芦头
枫桥白汤面
冬青桃
瓯柑
葱香饼
金橘酸甜肉
鸭儿粑
东坡肉
宁波烧鹅
老蚌怀珠
东坡鱼
全副銮驾
龙女斛珠
湘莲
鲤鱼跳龙
三丁包子
罗汉菜
四鼻鲤
鼋汁狗肉
蜜枣羹
试量狗肉
洛阳水席
八宝饭
慈禧蒸鲥鱼
金丝韭黄
龙凤面
蟹黄汤包
盘香饼
龙凤金团
福州光饼
热冬果
作者介绍
文摘
《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书系·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
“公堂”,即“堂食”之“堂”,后世“食堂”一词本此。故北宋相臣富弼有“煮羊惟堂中为胜”, “野人”不识“堂食之味”之说。这是“人工”的宫室之“境”。
晋时“竹林七贤”时常聚饮歌啸的“竹林”,则属于人工造作的小“境”。李白《月下独酌》诗中的境,则是集自然、人工、大、小于一体的境。“花间一壶酒”的花间,道出的是人工庭院或花园;上有明月,下有身影,天上地下,“云汉”之遥,境不谓不大。
自居易《湖上招客送春泛舟》中当属自然的大境: “欲送残春招酒伴,客中谁有风情。两瓶箬下新开得,一曲霓裳初教成。排比管弦行翠袖,指麾船舫点红旌。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
王勃的滕王阁会饮,欧阳修的醉翁亭小宴,均为自然、人工、大、小绝妙结合之境。苏轼《前赤壁赋》所记则以天地宇宙为大境。袁宏道《觞政》中的“醉花”、“醉雪”、“醉楼”、“醉水”、“醉月”、“醉山”等亦是对“境”美的讨论审鉴。当然,宴饮境的审美,更多则在人工,在宫室楼馆,商业都会万人辐辏,尤其如此。
两宋都城的“大茶坊”、“熟食店”内饰精雅,且多“张挂名人书画”,“所以消遣久待也”。 “又有瓠羹店,门前以枋木及花样启结缚如山棚;近里门面窗户,皆朱绿装饰,谓之‘欢门’。”诸多“酒楼”则更是“彩楼相对,彩旗相召,掩翳天日。诸酒店必有厅院,廊庑掩映,排列小阁子;吊窗花竹、各垂帘幕,命妓歌笑,各得稳便”。
至于明清的“酒楼”等诸式饮食市肆楼馆的建筑布置,更逾历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的繁荣,饮食市场和饮食文化也随之进入了鼎盛时代。其标志之一便是上层家庭厅堂及市肆饮食楼馆设计得更具专用性、实用性,布置得具有浓郁文化色彩,从而更突出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环境美的理解和追求。
……
序言
这本《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真的刷新了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我原本以为中国菜就是各种烹饪方法加上各种调料的组合,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更宏大的叙事。作者没有落入俗套地只是罗列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食物背后的哲学和历史。它从“衣食住行”中的“食”切入,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社会变迁与饮食文化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我特别喜欢它对“食”与“礼”之间关系的探讨,古人如何通过饮食来体现等级、地位,甚至进行政治活动,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古代的文献典籍中关于饮食的记载,很多典故和传说都与食物息息相关,读起来非常有意思。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食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人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的百科全书。看完之后,我对待每一餐饭菜,都多了一份敬畏和感恩,仿佛能看到无数先辈们在食物上的智慧和心血。
评分读完《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每天习以为常的饮食,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用他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学识,为我一一揭开了中华饮食的面纱。它不像很多介绍美食的书籍那样,只注重介绍菜肴本身,而是将视角拉得更长,从古代的农耕文明讲起,探讨了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饮食结构的影响。我还惊奇地发现,许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烹饪方法和食材,都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书里对一些古代宴席的描写尤其精彩,那些繁复的礼仪,精美的器皿,以及上百道菜肴的搭配,都展现了古人对于饮食的极致追求。而且,它还很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地域的饮食特色,比如川菜的麻辣,粤菜的清淡,淮扬菜的精致,都分析得头头是道,让我这个普通食客也对这些菜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品味,品味的是历史,是文化,是生活。
评分在翻阅《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穿越时空的味蕾盛宴。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地域或朝代,而是以一种全景式的视角,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波澜壮阔。我尤其欣赏它对“器”的关注,餐具、烹饪用具,乃至盛放食物的容器,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信息。书中对古代祭祀、节日宴饮的描写,让我看到了食物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它们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情感的连接,是文化的传承。从古人的“稻梁谋”到如今的“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它让我更加珍视眼前的每一餐,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及其创造的文明,充满了由衷的敬佩。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非简单地介绍美食,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饮膳肴馔”这一主题,深入剖析了中华饮食文化跨越千年的发展脉络。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观,将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饮食习惯的变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历史的演进。书中对古代食材的考据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许多如今看来稀松平常的食材,在古代却有着特殊的地位,甚至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我个人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古代宫廷御膳的描写,那些繁复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呈现方式,无不体现着古代皇家的奢华与精致。同时,它也没有忽略民间饮食的变迁,从粗粝的谷物到精致的点心,都展现了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百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的饮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断吸收、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这样博大精深的局面。
评分这次偶然翻到这套《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书系》,虽然平时对历史文化兴趣不减,但接触到“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这个分册时,还是被它庞大的主题深深吸引了。打开书,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烟火气,但又不是那种粗鄙的烟火气,而是经过千年沉淀、文人墨客笔下的精致。它不仅仅是罗列菜谱,更像是娓娓道来一个个关于食物的故事。书中对于食材的来源、烹饪技法的演变,甚至不同地域饮食习惯的形成,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我尤其喜欢它探讨不同朝代饮食风貌的部分,从汉唐的胡食盛行,到宋代的精细雅致,再到明清的南北融合,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变迁。那些古人如何对待食物,如何将简单的食材烹饪出万千滋味,如何将饮食上升到一种精神追求,这些都让我对“吃”这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中华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一种生活的哲学,一种情感的寄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