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甘草实用栽培技术
定价:14.00元
作者:肖盛元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46748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甘草是我国传统的大宗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中药材甘草的栽培技术以及针对各地不同条件的栽培模式,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指导意义。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和针对性强。本书可供中药材种植户、中药材经营者及中药材种植基地、各级农技部门、中药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内容提要
内容包括:甘草栽培现状及前景、市场价值、植物学形态与生物学特性、栽培模式、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
目录
章 概述一、甘草的用途 (一)药用价值 (二)食品、化妆品应用二、资源分布与药材生产(一)甘草的起源 (二)资源分布 (三)药材生产 三、生产经营模式(一)家庭农场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中药材合作社 (四)中药材种植联盟 四、市场前景及栽培效益 (一)市场前景 (二)种植效益第二章 植物学形态与生物学特性一、植物学形态特征(一)植株形态特征(二)种子形态特征二、生物学特性(一)生长发育特性(二)适宜环境条件第三章 栽培模式一、仿野生栽培二、围栏管护 三、立体套种 四、低产田种植 (一)选地和整地(二)繁殖方法 (三)田间管理 第四章 栽培技术一、种源的选择 (一)栽培种的选择与鉴别(二)品种介绍 二、选地与整地 (一)选地(二)整地三、种子处理 (一)种子贮藏与质量 (二)种子处理 四、繁殖方法 (一)种子繁殖 (二)根茎繁殖 六、田间管理 (一)苗田管理 (二)根茎繁殖田管理 (三)生产田管理 (四)施肥技术 第五章 病虫害防治一、甘草病害 (一)褐斑病(二)白粉病(三)锈病(四)轮纹病(五)灰霉病(六)黑斑病(七)叶斑病(八)根腐病(九)立枯病二、甘草虫害(一)小绿叶蝉(二)榆叶蝉 (三)棉叶蝉 (四)大青叶蝉(五)醋蝉(六)苜蓿盲蝽 (七)牧草盲蝽 (八)短毛草象 (九)金绿球胸象 (十)西伯利亚绿象 (十一)峰喙象 (十二)钝夜蛾 (十三)黄古毒蛾 (十四)槐蚜 (十五)桃蚜 (十六)麦根蝽 (十七)透翅蛾 (十八)甘草豆象 (十九)甘草害虫的主要天敌第六章 采收与初加工一、采收 (一)采收时间 (二)采收方法 (三)采收注意事项二、初加工 (一)加工方法(二)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三)药材质量标准 (四)药材商品规格 (五)包装、贮藏和运输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肖盛元,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品质评价相关研究工作。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起草ISO国际标准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吉林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中药协会金种子奖1项。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关于农作物栽培的书籍。我之前对农作物之间的差异了解不多,总觉得种什么都大同小异,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不同的植物,其生长规律和管理方式存在天壤之别。《甘草实用栽培技术》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种植,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例如,在介绍甘草的根系生长时,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根系比作“扎根于大地深处的触角”,阐述了其对土壤渗透性和通气性的极高要求,这让我瞬间理解了为什么甘草的种植土壤需要如此讲究。书中在病虫害防治部分,也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且具有创新性的方法,比如利用某些伴生植物来驱赶害虫,或者通过调整种植密度来改善通风条件,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绿色环保的防治理念。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文化和药用价值的介绍,让我对甘草这种植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为何它会被如此重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乏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能够指导我如何种植,更能培养我对植物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敬畏心。
评分一本好书,绝对是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令人欣喜的一本。虽然我原本对某些植物的生长习性了解不多,但这本《甘草实用栽培技术》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数据和技巧,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农夫,循循善诱地讲述着自己的心路历程。书中对于甘草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的全过程,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特别欣赏它在病虫害防治部分的处理方式,不是简单地给出化学药剂的名称,而是强调预防为主,结合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综合手段,这让我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土壤改良和肥水管理时,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为什么”,比如为什么甘草需要特定的土壤酸碱度,为什么要在特定的生长阶段补充特定的养分。这种追根溯源的讲解,让我不仅记住了“怎么做”,更理解了“为何如此”,这对于我日后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即使是那些看起来略显枯燥的章节,作者也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让它们变得引人入胜。比如,在讲述灌溉时,用了“如饥似渴”和“润物细无声”来形容不同时期的需水量,形象又贴切。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很合理,图文并茂,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专业种植者看的,对于任何对自然、对农事有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中的一些小技巧应用到我家的阳台种植上,哪怕只是尝试一些基础的步骤,也充满乐趣。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的书籍。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如何种植甘草的入门读物,但它似乎更像是一部关于甘草栽培的百科全书,内容极为庞杂,对我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吃力。书中对于甘草的生长周期、各个阶段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包括播种时间的选择、不同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施肥的种类和用量等等,都列举得非常具体。我甚至看到了一些关于甘草基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的介绍,这对于我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我所能理解的范畴。虽然作者在文字表达上已经尽量地简化了,但我仍然觉得其中涉及的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对于我这样没有相关农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构成了不小的挑战。我尝试着去理解,但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它一定凝聚了作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甘草栽培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但对我个人而言,我更希望能够从一本能够让我快速上手,并且能够给我带来直接种植体验的书籍开始。这本书的深度和信息量,让我感到有些望而却步。
评分这本书实在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本来是抱着一种“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奇的农业知识”的心态来翻阅的,没想到它却像一位博学多才的老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给我讲授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课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土壤微生态”的章节,以前总觉得土壤就是土壤,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土壤里蕴含着一个多么庞大而复杂的生命系统!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培育有益微生物,来提升甘草的抗病性和产量,这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耕作方式的认知。他没有回避复杂的科学原理,但又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描述,例如将土壤团粒结构比作“砖块的堆砌”,生动形象。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甘草栽培的适应性也进行了探讨,这让我意识到,农业生产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变通。作者分享的案例也相当有说服力,那些来自一线种植者的经验分享,让理论知识变得更加鲜活和实用。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在其他农业书籍中很难找到的“干货”,比如如何通过观察甘草叶片的颜色来判断其营养状况,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辅助病虫害的防治等等。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价格,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智慧农业的启迪之作,让我对土地和植物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坦白说,对我来说有些过于专业和深入了。虽然我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兴趣,但《甘草实用栽培技术》这本书的细节程度,确实超出了我原本的预期。它详细地阐述了从甘草的基因特性、不同品种的优劣势分析,到其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光照、温度、湿度的精确需求,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描述。尤其是关于授粉机制和繁殖方式的部分,我感觉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完全理解。书中提到的许多化学指标和生理生化反应,虽然作者尽力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但对我而言,仍然需要反复阅读和琢磨。我可以想象,对于真正从事甘草研究或规模化种植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它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数据和实验结果。我个人可能更倾向于阅读一些侧重于基础知识和通用栽培技巧的书籍,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稍显“消化不良”。不过,即便如此,我也从中窥见了甘草这一作物背后蕴含的复杂科学原理,以及科研人员和种植者们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的价值毋庸置疑,只是可能与我的现有知识水平和阅读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