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 陶东风 9787509771501

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 陶东风 978750977150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东风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传播学
  • 媒介研究
  • 文化批评
  • 中国文化
  • 年度报告
  • 学术著作
  • 陶东风
  • 2013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1501
商品编码:293691463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
作者 陶东风
定价 89.00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09771501
出版日期 2015-05-01
字数 387000
页码 384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文化研究年度报告》就是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连续性出版物,推崇独特新锐的观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旨在充分展示文化研究学派的观点,促进外文化研究的交流,力争成为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品牌,为文化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2013年卷共分“年度论文”“文化研究工作坊”“信息与资料”“文化研究大事记”四大板块。

   作者简介
陶东风,男,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

   目录
年度论文
“科学家的悲剧”:周行功故事的生产、传播与记忆【冯筱才】/3
《受活》:当代中国政治寓言小说的杰作【陶东风】/26
记忆的消费与政治
  ——《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的变奏【贺桂梅】/49
唯美主义的耳朵
  ——《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与声音的政治【周志强】/77
新中产与新工人的浮现及未来【张慧瑜】/93
可见性与现代性——视觉文化研究批判【唐宏峰】/102
1980年前后的录音机:消费、电子媒介与文化变迁【徐 敏】/120
知识制度与中国文论生产——从嘉庆壬戌年会试事件说起【胡疆锋】/139
体验经济与网络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杨 玲】/157
从网络亚文化到共用能指——“屌丝”文化批判【林 品】/172

文化研究工作坊
当代中国青年偶像的变迁——以《中国青年》为个案【朱 楠】/185
  附:《当代中国青年偶像的变迁
   ——以〈中国青年〉为个案》写作过程【朱 楠】/215

中国大陆热点评述和研究综述
新媒体时代的公众表达与大众娱乐
  ——2013年文化热点评述【陈国战 朱 楠】/225
文化研究年度重要著述评论【杨宇静】/250
文化研究大事年表【宋玉雪】/272

文化研究大事记
中国台湾【杨 玲】/285
中国香港【易莲媛】/306
美 国【郑以然】/316
澳大利亚【王 毅】/330
欧 洲【周灵霞】/348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拨云见日,洞悉时代变迁的文化脉络 引言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文化作为 society 的精神内核,其每一次脉动都牵引着社会发展的方向。2013年,中国乃至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生活,经济格局持续调整,社会思潮多元激荡。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壤上,文化的生产、传播、接受和演变呈现出新的图景。由陶东风教授主编的《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正是对这一年文化现象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剖析的力作。本书不只是简单的年终盘点,更是一次对时代精神的深度解读,一场思想的碰撞与对话,它旨在揭示隐藏在日常文化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为理解当代中国文化提供一份珍贵的参考。 第一部分:数字浪潮下的文化重塑 2013年,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方式。本书将重点关注这一年数字文化的新形态和新趋势。 社交媒体的文化权力扩张: 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已不再仅仅是信息分享的工具,它们成为制造和传播文化议题的核心场域。本书将深入分析社交媒体如何塑造公众舆论,催生新的文化偶像,以及“碎片化阅读”和“注意力经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冲击。例如,网络热词、病毒式传播的段子、以及由社交媒体引发的公共事件,都将被置于显微镜下进行审视,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动因和心理机制。 网络文学与流行文化的互动: 网络文学在2013年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创作模式、题材内容以及商业化运作,深刻影响着整个文化产业。本书将探讨网络文学如何与影视、游戏等其他流行文化形态相互渗透、彼此赋能,形成新的文化产业链。同时,也将关注网络文学中的“爽文”现象、IP开发的热潮,以及其对主流价值观可能带来的挑战与融合。 大数据时代的文化洞察: 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成熟,大数据开始被应用于文化研究。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来分析公众文化消费习惯、社会情感倾向,以及预测文化趋势。这为我们理解“沉默的大多数”的文化偏好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对特定网络社群的文化行为进行数据建模,可以揭示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文化共识与分歧。 第二部分:传统文化的当代语境与创新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如何获得新的生命力,是2013年文化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议题。 经典重读与文化记忆的建构: 2013年,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再度升温,从各类文化节目的兴起,到传统节日习俗的复兴,再到对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都体现出人们对民族文化根源的追寻。本书将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以及“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同时,也会关注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和“再语境化”的尝试,探讨其成功的经验与潜在的争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对文化多样性认识的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2013年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本书将关注非遗项目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性的方式,使其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活力。这可能包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或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 如何在当代社会语境下,重新阐释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书将探讨这一过程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案例,分析其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在保留文化本真性的同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解读。 第三部分:文化产业的转型与挑战 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了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本书将审视这一年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与影响: 2013年,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本书将梳理这些政策的出台背景、核心内容及其对文化市场的影响,探讨其在推动文化创新、提升文化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内容生产的创新与风险: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文化内容生产的创新成为关键。本书将分析这一年涌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出版物等,探讨其创作理念、叙事方式以及市场反响。同时,也会关注内容生产中的市场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以及“唯票房论”、“唯流量论”等现象对文化质量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文化“走出去”的探索与困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在2013年继续推进。本书将关注中国文化产品在海外市场的接受度,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文化隔阂与挑战。这包括对中国叙事方式、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以及探索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开发模式。 第四部分:社会思潮与文化认同 2013年,社会思潮的涌动和公众文化认同的建构,是理解当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价值观的多元与冲突: 随着社会发展,各种价值观在2013年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态势,不同群体之间在文化观念上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冲突。本书将分析这些思潮的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社会文化生态的影响,例如关于“普世价值”的讨论,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在文化消费上的分化。 青年亚文化与身份认同: 青年群体作为文化消费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其亚文化现象在2013年呈现出新的特点。本书将关注青年群体在音乐、服饰、网络社群等方面的文化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如何与其身份认同的建构相关联。 文化焦虑与文化自信的辩证关系: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一些社会群体可能面临文化焦虑,而另一些则表现出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本书将探讨这种辩证关系,分析文化焦虑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文化建设来塑造健康、包容的文化自信。 结论 《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以其宏阔的视野、精深的分析和鲜活的案例,为我们描绘了2013年中国文化的全景图。本书不仅记录了当下,更试图洞察未来。它提醒我们,文化并非 static 的存在,而是在流变中不断被建构、被重塑的动态过程。通过阅读这份报告,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在数字浪潮的席卷下,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在产业变革的驱动下,在思潮涌动的碰撞中,我们所处的时代文化正以怎样的方式呼吸、生长、演变。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文化现场,也为我们理解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这份报告,是对2013年文化变迁的一次深刻回溯,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智性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起这本书,内心涌起的是对2013年文化图景的好奇。那一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似乎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猜测,《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可能会重点关注数字文化和社交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比如,它是否会分析网络社区是如何形成和运作的,以及网络社群如何成为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场所?我特别期待看到关于“粉丝文化”的讨论,在那个时期,新兴的偶像和网络红人层出不穷,他们的影响力是如何被构建和维系的?又或者,报告会关注到“内容创业”的萌芽,以及这种新的文化生产模式对传统媒体和文化产业的冲击。此外,我还希望书中能够触及当下社会中存在的某些文化焦虑,比如,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迷茫。我期待这份报告能为我提供一个更清晰的框架,去理解那个时期的文化脉络,并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是《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作者是陶东风。在我脑海中,“文化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色彩,它不仅仅是对文化现象的简单描述,更是对其背后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意义建构的深度挖掘。2013年,这一年,我想象着,社会可能正经历着一些重要的转型。比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主义是否变得更加盛行?人们的休闲方式和娱乐选择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特别好奇,在这种背景下,新的流行文化是如何被创造和传播的,以及它们又是如何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另外,我一直对媒介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很感兴趣,2013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无疑为文化传播和接受带来了新的范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分析这些技术变革是如何重塑文化生态,例如,自媒体的兴起,以及它所带来的个体表达的解放与局限。再者,作为一个关注社会议题的读者,我也希望这份报告能触及当年一些重要的社会事件或文化争议,并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深层含义。

评分

这本书初次映入眼帘,我便被其沉甸甸的厚度和内敛而富有力量的书名所吸引:《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作为一个常年关注文化变迁和社会思潮的读者,我对这类系统性梳理和深度分析的著作总是抱有极大的期待。2013年,这是一个距离我们不远却又充满变革意味的年份,彼时信息爆炸的洪流初显威力,社会结构转型加速,个体与群体在新的媒体生态和文化语境下不断探索自身定位。我设想,这份报告一定如同一张精密的地图,为我们描绘出当年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肌理,它可能聚焦于数字媒体的崛起如何重塑了公共话语空间,亦或是消费主义浪潮下,大众文化产品如何渗透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又或者,报告会深入剖析特定社会议题,比如青年亚文化的兴起与消解,抑或是传统价值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碰撞与调适。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帮助我们跳脱出日常琐碎,理解那些看不见的文化力量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所处的时代。当然,作为一份“年度报告”,其必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学术严谨性,我希望它能在提供扎实研究数据和理论分析的同时,也能保持一定的可读性,让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迪。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怀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情翻开了它。2013年,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从我的个人记忆碎片来看,那一年,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我猜测,《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或许会深入探讨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对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比如,它可能会分析网络谣言的产生机制和传播路径,以及这些信息对公众认知和集体情绪的塑造作用。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够关注到“意见领袖”的兴起,以及这种新的权力结构是如何影响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此外,2013年,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复杂时期,各种外来文化元素不断涌入,冲击着固有的文化观念。我希望报告中能有章节专门讨论这种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现象,例如,某些外来文化是如何被本土化,又或者,在怎样的条件下,它们会引发本土文化的抵制与反思。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照见那个年代的文化景观,并提供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观察和见解。

评分

当目光落在《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时,我联想到的是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尽管离现在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当时的许多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至今仍对我们产生着影响。作为一名热衷于理解社会变迁的普通读者,我期待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2013年的中国社会。我设想,报告可能从不同维度切入,例如,在消费文化日益繁荣的背景下,人们的购物习惯、品牌崇拜以及消费符号的解读,或许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或者,它会关注到网络流行语的爆炸式增长,分析这些语言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集体情绪和社群认同。我也猜想,关于“身份认同”的探讨,应该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个体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构建自身的身份,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而且,作为一份“年度报告”,它势必会梳理出当年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件,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学术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那些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印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