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 |
| 作者 | 陶东风 |
| 定价 | 89.00元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71501 |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数 | 387000 |
| 页码 | 384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文化研究年度报告》就是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连续性出版物,推崇独特新锐的观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旨在充分展示文化研究学派的观点,促进外文化研究的交流,力争成为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品牌,为文化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2013年卷共分“年度论文”“文化研究工作坊”“信息与资料”“文化研究大事记”四大板块。 |
| 作者简介 | |
| 陶东风,男,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 |
| 目录 | |
| 年度论文 “科学家的悲剧”:周行功故事的生产、传播与记忆【冯筱才】/3 《受活》:当代中国政治寓言小说的杰作【陶东风】/26 记忆的消费与政治 ——《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的变奏【贺桂梅】/49 唯美主义的耳朵 ——《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与声音的政治【周志强】/77 新中产与新工人的浮现及未来【张慧瑜】/93 可见性与现代性——视觉文化研究批判【唐宏峰】/102 1980年前后的录音机:消费、电子媒介与文化变迁【徐 敏】/120 知识制度与中国文论生产——从嘉庆壬戌年会试事件说起【胡疆锋】/139 体验经济与网络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杨 玲】/157 从网络亚文化到共用能指——“屌丝”文化批判【林 品】/172 文化研究工作坊 当代中国青年偶像的变迁——以《中国青年》为个案【朱 楠】/185 附:《当代中国青年偶像的变迁 ——以〈中国青年〉为个案》写作过程【朱 楠】/215 中国大陆热点评述和研究综述 新媒体时代的公众表达与大众娱乐 ——2013年文化热点评述【陈国战 朱 楠】/225 文化研究年度重要著述评论【杨宇静】/250 文化研究大事年表【宋玉雪】/272 文化研究大事记 中国台湾【杨 玲】/285 中国香港【易莲媛】/306 美 国【郑以然】/316 澳大利亚【王 毅】/330 欧 洲【周灵霞】/348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拿起这本书,内心涌起的是对2013年文化图景的好奇。那一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似乎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猜测,《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可能会重点关注数字文化和社交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比如,它是否会分析网络社区是如何形成和运作的,以及网络社群如何成为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场所?我特别期待看到关于“粉丝文化”的讨论,在那个时期,新兴的偶像和网络红人层出不穷,他们的影响力是如何被构建和维系的?又或者,报告会关注到“内容创业”的萌芽,以及这种新的文化生产模式对传统媒体和文化产业的冲击。此外,我还希望书中能够触及当下社会中存在的某些文化焦虑,比如,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迷茫。我期待这份报告能为我提供一个更清晰的框架,去理解那个时期的文化脉络,并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是《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作者是陶东风。在我脑海中,“文化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色彩,它不仅仅是对文化现象的简单描述,更是对其背后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意义建构的深度挖掘。2013年,这一年,我想象着,社会可能正经历着一些重要的转型。比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主义是否变得更加盛行?人们的休闲方式和娱乐选择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特别好奇,在这种背景下,新的流行文化是如何被创造和传播的,以及它们又是如何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另外,我一直对媒介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很感兴趣,2013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无疑为文化传播和接受带来了新的范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分析这些技术变革是如何重塑文化生态,例如,自媒体的兴起,以及它所带来的个体表达的解放与局限。再者,作为一个关注社会议题的读者,我也希望这份报告能触及当年一些重要的社会事件或文化争议,并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深层含义。
评分这本书初次映入眼帘,我便被其沉甸甸的厚度和内敛而富有力量的书名所吸引:《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作为一个常年关注文化变迁和社会思潮的读者,我对这类系统性梳理和深度分析的著作总是抱有极大的期待。2013年,这是一个距离我们不远却又充满变革意味的年份,彼时信息爆炸的洪流初显威力,社会结构转型加速,个体与群体在新的媒体生态和文化语境下不断探索自身定位。我设想,这份报告一定如同一张精密的地图,为我们描绘出当年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肌理,它可能聚焦于数字媒体的崛起如何重塑了公共话语空间,亦或是消费主义浪潮下,大众文化产品如何渗透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又或者,报告会深入剖析特定社会议题,比如青年亚文化的兴起与消解,抑或是传统价值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碰撞与调适。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帮助我们跳脱出日常琐碎,理解那些看不见的文化力量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所处的时代。当然,作为一份“年度报告”,其必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学术严谨性,我希望它能在提供扎实研究数据和理论分析的同时,也能保持一定的可读性,让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迪。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怀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情翻开了它。2013年,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从我的个人记忆碎片来看,那一年,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我猜测,《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或许会深入探讨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对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比如,它可能会分析网络谣言的产生机制和传播路径,以及这些信息对公众认知和集体情绪的塑造作用。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够关注到“意见领袖”的兴起,以及这种新的权力结构是如何影响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此外,2013年,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复杂时期,各种外来文化元素不断涌入,冲击着固有的文化观念。我希望报告中能有章节专门讨论这种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现象,例如,某些外来文化是如何被本土化,又或者,在怎样的条件下,它们会引发本土文化的抵制与反思。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照见那个年代的文化景观,并提供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观察和见解。
评分当目光落在《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时,我联想到的是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尽管离现在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当时的许多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至今仍对我们产生着影响。作为一名热衷于理解社会变迁的普通读者,我期待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2013年的中国社会。我设想,报告可能从不同维度切入,例如,在消费文化日益繁荣的背景下,人们的购物习惯、品牌崇拜以及消费符号的解读,或许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或者,它会关注到网络流行语的爆炸式增长,分析这些语言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集体情绪和社群认同。我也猜想,关于“身份认同”的探讨,应该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个体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构建自身的身份,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而且,作为一份“年度报告”,它势必会梳理出当年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件,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学术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那些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