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经济
定价:25.00元
作者: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4485595
字数: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经济》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对中国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说明,有人物、有事例、有图片、有总结、有比较,期待对《中国古代经济》的阅读能有益于您全面感受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对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经济技术发展的道路问题、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问题、经济区划问题等等,都有所介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古代经济》:
古代经济重心的转换与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的经济区域首先是在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古代早的经济区域是黄河中下游经济区与长江下游经济区,前者以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为代表,后者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前者是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后者是以稻为主的水田农业,时代均在新石器中期,也就是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几个较为稳定的经济区域,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区、中游的仰韶文化区、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区,辽河中上游的红山文化区,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区与屈家岭文化区、下游的马家浜文化区与崧泽文化区,还有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区等等。其中比较突出的变迁是河姆渡文化的衰落。新石器中期的河姆渡文化是我国稻作农业的主要起源地,此时长江下游的经济文化与北方黄河流域的文化相互辉映,各具特色。但自新石器末期到国家形成的过程中,这一地域渐渐落伍,至秦汉时期,与黄河流域的发展相比已无法同日而语。
进入文明时代后,经济区划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中。中国经济的重心经历了由东到西,又由西返回,再进而南下的变化过程。
夏商时代,中国古代经济的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周时代,则移至关中地区;春秋战国时代,东方诸国经济迅速崛起,但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经济重心,属于多重心时代。也正是在这种多中心的经济发展中,关中以及蜀中这块被班固统称为“秦地”的区域占据了龙头地位,秦始皇依托着这种经济上的优势实现了统一大业。西汉时代关中与山东并为两大经济中心,但山东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明显强于关中。东汉时代,关中凋敝,经济重心完全东移,自洛阳到青齐一带是当时无可争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代,又是中国古代史上经济中心的多元化时代,这一时代,先是山东、巴蜀、江东三大经济中心的并立,其后的变化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隋唐时代,各地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格局仍是三大经济中心的并立,但其内容已大不同于前代,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是以长安、洛阳为基点的商业贸易与手工业中心,以扬州为基点的江淮综合经济中心以及以益州为基点的农业、手工业中心。宋元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区划发展的成熟时代。这一时代,就经济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的经济重心已移至南方,但与此同时,则是各类经济不断拓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经济中心越来越多,分布也越来越广,实际上,又进入了一个经济多元化与多中心的时代。
在中国古代经济区划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基本趋势: 首先,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变迁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不断拓展过程。秦与西汉时代,关中为经济重心所在,其经济区域的拓展首先是在与之毗邻的巴蜀、新秦与河西开展的。唐宋时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区域拓展的方向也转向与其相邻的珠江流域与长江中游地区。明清时代,这种经济区域的拓展表现出无主题的放射性特点,核心内容是以黄河与长江流域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如东北、西北、西南以及台湾等地区全面拓展。
其次,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变迁过程同时也是经济中心多元化的过程。在经济区域的变迁过程中,经济重心的移动趋势清晰可寻,但在人们所熟知的经济重心移动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新的经济重心越来越失去其“”性,区域性、复合性、专业性的经济中心开始增多。尤其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后,多中心的经济区划新格局也已形成。在这一新格局中,以贸易、手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中心占据着重要位置。
再次,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变迁过程同时又是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过程。秦汉及其以前,中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是一致的,东汉之都洛阳、西汉之都长安以及夏商周秦建都都是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国的都城也都是定在各自的经济中心地带。
自隋唐起至北宋王朝,随着经济重心的东移与南下,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开始分离。不过,这一历史时期可以看作一个过渡时期。元明清时代,随着政治中心的北上,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完全分离,这是经济发展日益具有独立性以及交通运输发达的结果。
……
序言
初读《中国古代经济》:一幅宏大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颇感兴趣,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最近有幸读到了《中国古代经济》这本书,真心感觉自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书中并没有一开始就堆砌枯燥的理论或者数据,而是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首先从自然地理环境入手,详细阐述了它如何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从农耕文明的兴起,到不同区域的经济特色,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水利”的章节,古代中国人对水的利用和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工程,更是一种深邃的哲学和智慧的体现,它直接关乎了国家的存亡和人民的温饱。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关于不同朝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虽然看似琐碎,但却勾勒出了社会结构变迁的清晰脉络。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将如此庞杂的信息梳理得如此有条理,并且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乐在其中,仿佛亲身经历了一般。读完第一部分,我对于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框架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书中即将深入探讨的各个方面充满了期待。
评分《中国古代经济》:宏观与微观的完美融合,细节处见真章 《中国古代经济》一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是,它能够将宏观的经济格局与微观的个体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朝代更迭、政策调整的宏观叙述,而是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例子,将经济活动融入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之中。比如,在讲述农业生产时,书中不仅仅列举了耕作技术的进步,还详细描述了不同地区农民的家庭生产、粮食的储存与交换,以及一些节令习俗与经济活动的关联。我读到关于古代“集市”的描写时,仿佛能听到那里的叫卖声,看到熙攘的人群,感受到当时浓郁的生活气息。书中对于“手工业”的介绍也同样详实,从丝织、陶瓷到冶金,都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和他们辛勤的劳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通过对货币流通、赋税征收等细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经济的运转机制是如何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计。这本书让我明白,经济史不应该是枯燥的数字和名词,它应该是有温度的,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评分《中国古代经济》:不仅仅是史料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 《中国古代经济》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止步于对经济现象的客观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经济活动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社会理念。书中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探讨,我读来尤为触动。以往我可能只知道这个概念,但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实施过程以及它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带来的复杂影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褒扬或批判,而是呈现了不同学派的观点,以及不同时期统治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摇摆和权衡。这种多角度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博大精深。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公平”和“平均”理念的讨论,这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平等,而是古代社会在资源分配上的一种朴素追求,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也可能阻碍了商业的活力。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家关于经济的论述进行了梳理和比较,比如法家、儒家、道家在经济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思想界在经济领域的多元化和深刻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活动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政治、文化、哲学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历史的走向。
评分《中国古代经济》:穿越时空的思辨之旅,启迪现代的目光 《中国古代经济》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对历史的了解,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刻思辨。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古代的经济现象与当代的社会进行对比和思考。作者在分析古代经济政策时,所提出的问题和引发的思考,常常让我联想到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经济挑战。例如,书中关于“资源分配”和“可持续发展”的讨论,虽然是古代的语境,但其核心问题却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分析,去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选择和局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周期性”和“规律性”的探讨,它让我们看到,尽管时代变迁,但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基本矛盾和规律似乎从未改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古代经济,并非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用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它像一面镜子,照见过去,也启发着未来。
评分《中国古代经济》:让我看到了熟悉的陌生人——古代的“商家” 在读《中国古代经济》之前,我对于中国古代的“商人”群体,印象还停留在教科书上那些被轻视、被管束的形象。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却又异常熟悉的群体。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细致地描绘了古代商人的生活、经营方式、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在中国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惊叹于古代商人所拥有的超凡的商业智慧和冒险精神,他们是如何在严苛的政策环境下,依然能够抓住机遇,积累财富,甚至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书中关于“盐业”、“漕运”等大规模商业活动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古代商业运作的复杂性和规模。我还了解到,在某些时期,商人甚至能够与官府形成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他们的活动也并非完全被压制。让我觉得很有趣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古代商人的商业伦理和江湖道义,这与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商业竞争有着截然不同的韵味。读完这部分,我对于“商”的认识有了颠覆性的改变,也更加理解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内在活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