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通书万年历

民俗通书万年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韦蓉,刘广臣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
  • 传统文化
  • 万年历
  • 风俗习惯
  • 节日
  • 黄历
  • 民间智慧
  • 文化传承
  • 老黄历
  • almanac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0247
商品编码:2936934610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民俗通书万年历

定价:59.00元

作者:韦蓉,刘广臣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2960247

字数:

页码:873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俗通书万年历》是一部兼具传统文化和时代特色的历书,内容以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根本,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民俗通书万年历》中语言通俗易懂,历表准确,能很好地服务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这是近代中国人传统生活和经营理财的圭臬,也是民俗文化的精髓。

目录


前言
一、百年干支五行查询历(1915—2014)
1935年历表
1955年历表
1975年历表
1995年历表
附利 用本书查四柱八字及其五行法

二、百年预测择吉历(2015—2114)
2035年历表
2045年历表
2055年历表
2065年历表
2075年历表
2085年历表

三、天文历法常识
(一)宇宙和天体
地月系和太阳系
银河系和总星系
星座
黄道十二宫与日躔
三垣二十八宿
(二)历法
公历
农历
阴历
(三)天象
朔望两弦
潮汐
日食和月食
四季
(四)时间
古代的测时工具
时间的种类
国际日期变更线
(五)中国古代计时
纪年法
纪月
纪日
纪时
二十四节气
七十二候
季节节律
梅、伏、九九

四、传统老黄历解读
(一)天干地支
干支原意
天干地支的刑冲害化合
(二)阴阳五行
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
纳音五行
四时五方
二十四方位
五行的旺、相、休、囚、死
五行的寄生十二宫
(三)择吉神煞
年神类神煞
月神类神煞
日神类神煞
时神类神煞
方位类神煞
(四)历表解读
黄道吉日与每日吉时吉方
建除十二星轮值
二十八宿轮值
紫白飞星轮值
八卦历与利用
每日冲克与利用
三煞与利用
年表、月表、日表与利用

五、时历纂——清末民初的传统民俗生活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觉道人择日捷法

六、谋生经营大要
旺财要诀
营谋小集(三十二条)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民俗通书万年历 《民俗通书万年历》是一部融汇古今、博采众长的民俗文化宝典。它不仅仅是一本查阅日期的工具书,更是一扇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洞悉生活智慧的窗口。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系统、实用的民俗知识体系,帮助大家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古老智慧的深刻启示。 一、 节气养生与时令智慧: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段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旅程。中国传统文化深谙“天人合一”的哲理,将一年二十四节气视为宇宙运行的规律,并将其与人体健康、农事活动、生活习俗紧密相连。 二十四节气详解: 我们将对每一个节气进行详尽的解读,包括其天文成因、气候特征、物候变化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例如,立春象征着万物复苏,此时身体阳气初生,适合进行舒缓的运动,并适量摄入助阳的食物;小满则预示着雨水充沛,但尚未完全成熟,此时养生应注意健脾祛湿;大寒乃一年之末,寒气最盛,此时养生需侧重温补,固护阳气,为来年春天蓄积能量。 时令食疗与养生方: 结合不同节气的特点,本书将提供一系列时令性的食疗建议和养生方。这些方剂多以日常食材为主,结合中医理论,旨在通过饮食调理,帮助读者顺应四时变化,达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目标。例如,春季可食用葱、姜、蒜等辛温发散的食物,以助阳气生发;夏季宜多食瓜果蔬菜,以清热解暑;秋季可食用梨、藕、银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冬季则应多摄入羊肉、牛肉等温热滋补的食物。 生活习俗与节气关联: 除了养生,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节气所蕴含的生活习俗。例如,清明节的扫墓祭祖,端午节的赛龙舟与食粽子,中秋节的赏月与合家团圆,春节的祭灶与拜年等,都与节气紧密相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本书将追溯这些习俗的起源,解析其文化意义,并引导读者如何在现代生活中重拾这些有意义的传统。 农事节律与物候观察: 对于热爱农业或对自然充满好奇的读者,本书将提供农事节律的指导,以及如何观察物候变化来指导农耕。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每一个节气都对应着特定的农事活动,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些活动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通过观察燕子归来、草木枯荣等物候现象来预测天气和指导农时。 二、 传统节日与民俗风情: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纽带的重要载体,也是民俗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民俗通书万年历》将带领读者沉浸在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之中。 重要节日的起源与演变: 本书将详细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历史演变以及各地不同的庆祝方式。例如,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岁首祭祀,而元宵节的灯火习俗则与汉代佛教传入有关。 节日习俗与文化内涵: 我们将深入挖掘每一个节日所蕴含的习俗,并解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春节的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象征着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端午节的包粽子、挂艾草,既是为了纪念屈原,也带有驱邪避疫的寓意;七夕节的乞巧,展现了古代女性对美好爱情和技艺的向往。 节日美食与地域特色: 节日的美食是节日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将介绍各地在不同节日里的特色美食,并附上一些经典的食谱,让读者能够亲手体验节日的美味。例如,春节的饺子、年糕,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都承载着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和节日的祝福。 节庆活动与民俗表演: 除了美食,各地的节庆活动和民俗表演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书将介绍各地在节日期间举行的庙会、灯会、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等,展现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热闹的节日氛围。 三、 吉凶宜忌与趋吉避凶: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们对吉凶祸福的关注由来已久,而《民俗通书万年历》将为您提供科学、理性的解读。 黄道吉日查询: 本书包含详尽的黄道吉日查询系统,方便读者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嫁娶、动土、开业、出行等重要活动的吉日。我们将解释黄道吉日背后的原理,并提醒读者,吉日仅为参考,更重要的是积极的心态和充分的准备。 十二建星与六曜: 我们将介绍十二建星(成、开、闭、建、除、满、平、定、破、危、执、退)和六曜(青龙、天德、白虎、玄武、朱雀、勾陈)等择日学中的重要概念,并解释它们在不同日子里的含义和影响,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择日的基本原理。 避忌事项与禁忌: 本书将列举一些传统上认为在特定日子或场合需要避忌的事项,例如,动土避煞、嫁娶避冲等。我们强调,这些避忌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尊重和对传统的传承,并非绝对的迷信,核心在于倡导顺应自然、谨慎行事的态度。 风水常识与趋吉指南: 适当地引入一些基础的风水常识,例如,家居布局、办公桌摆放等,并提供一些简单的趋吉化煞的建议,帮助读者营造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例如,关于家居风水中的“开门见喜”、“抬头见福”等概念的解释,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陈设来化解一些不良的煞气。 四、 传统技艺与生活智慧: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数精湛的传统技艺和充满智慧的生活经验。《民俗通书万年历》将为您一一呈现。 八字命理入门: 提供八字命理的基本概念和入门知识,帮助读者了解生辰八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并认识到命理学并非宿命论,而是一种认识自我、趋利避害的参考。 传统节庆习俗的DIY: 鼓励读者亲手参与到传统节庆活动中来,例如,学习如何制作传统灯笼、包制特色粽子、烘焙家常月饼等,体验传统技艺的乐趣,并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 生活百科与实用技巧: 汇集一些实用的生活技巧和传统智慧,例如,如何根据中医药理辨识体质,如何利用自然材料进行家居清洁,如何根据节气调整睡眠和饮食习惯等。这些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古老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生活品质。 传统文化符号解读: 深入解读一些常见的传统文化符号,例如,祥云、龙、凤、蝙蝠、如意等,解释它们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和文化象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和工艺品。 五、 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民俗通书万年历》并非一部沉湎于过去的古籍,而是积极倡导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理性看待民俗: 在介绍民俗内容时,本书将秉持科学、理性的态度,辨析其中的合理内核与需要与时俱进的部分,避免过度迷信,引导读者形成批判性思维。 创新性传承: 鼓励读者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传承。例如,如何将传统节日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等。 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 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书旨在增强读者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让中华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数字时代下的民俗传播: 探讨在数字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来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让更多年轻人能够接触、理解并喜爱中华传统文化。 《民俗通书万年历》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民俗文化百科。它将引导您穿越时光的长河,触摸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根脉,感受古老智慧的无穷魅力。无论您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还是希望在现代生活中寻求生活灵感和文化滋养的读者,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翻开它,开启一段探索中华民俗文化、领略生活万象的精彩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民俗通书万年历》,恰恰是打开了这样一扇窗户。这本书的内容极其丰富,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通书”的刻板印象。我惊叹于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对于时间流转的细腻观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时令的饮食习俗和养生之道的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这么吃”,以及这些饮食习惯背后所蕴含的健康理念和季节性原则。阅读这些内容,让我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那个缓慢而充满智慧的时代,去体会古人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将生活过得有仪式感。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因为过于追求效率和便利,而忽略了许多生活中简单却美好的事物。它是一本能够让人静下心来,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并且从中汲取智慧的宝贵读物。

评分

这本《民俗通书万年历》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一般的书籍那样有明确的章节划分和线性的故事叙述,而是更像是一张网,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最开始是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去翻阅的,但越读越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之宏大,涉及之广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包含了我们熟知的各种节日信息,更深入地挖掘了许多关于天文、地理、历法、以及各种传统技艺的知识。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印象深刻,古人如何通过观察星象、自然变化来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这种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是否已经丢失了太多原本属于我们的宝贵财富。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即时性的信息,而在于它能够启迪我们去思考,去追溯,去连接那些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古老文明。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民俗通书万年历》,便被它厚实沉甸的质感所吸引。纸张的触感温润而有分量,印刷的字体清晰,墨色深邃,仿佛能从中感受到古籍的传承。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古老智慧。这本通书,单是其“万年历”三个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日期查询工具,更像是一把钥匙,通往历史的长河,去探寻那些关于节气、习俗、以及古人生活方式的种种细节。翻阅的过程,像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对话,每一个篇章,每一处图文,都诉说着一段过往的故事。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民俗的部分,比如不同节日的由来、祭祀的仪式、以及人们在特定时节的饮食习惯和禁忌。这些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已经逐渐淡化,但它们却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本通书,我得以重新审视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并且尝试理解它们在古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对祖先智慧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溯。

评分

这本《民俗通书万年历》的出现,着实给我带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文化盛宴。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对很多传统节日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庆祝活动上,而忽略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当我开始仔细研读这本书时,我才意识到,原来每一个节日,每一个农事节气,都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们与天地和谐相处的哲学。书中的内容详尽而考究,从天干地支的推演,到四季更迭的微妙变化,再到各种民间习俗的起源和演变,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特别着迷于那些关于农事的部分,了解古人是如何根据节气来安排耕种、收割,如何顺应天时来确保收成的。这不仅让我对农业文明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顺天而行”的朴素智慧有了更直观的体会。此外,书中关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介绍,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我发现,在看似统一的中华文化之下,还隐藏着如此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这本书就像一个活生生的文化博物馆,让我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评分

说实话,我最开始拿到这本《民俗通书万年历》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觉得大概也就是一本查日子的工具书。但当我真正沉下心来去阅读时,却被它内在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深深打动了。它不仅仅是一份关于日期、吉凶的参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各种传统节日的详细解读,不仅仅是告诉你哪天是端午,哪天是中秋,而是会深入讲解这些节日的由来、相关的传说故事、以及各地不同的庆祝方式和饮食习俗。读起来,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古老的时光,感受到了古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我曾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去体验一些已经被遗忘的农事节气的活动,虽然很多东西在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完全复原,但那种感觉是独一无二的。这本书让我有机会跳脱出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去感受一种更古老、更贴近自然的生命节奏。它让我明白,很多我们现在看似平常的习惯,背后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只是我们可能从未去深究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