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經濟
定價:25.00元
作者:王俊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4485595
字數:
頁碼:18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古代經濟》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方麵對中國曆朝曆代的經濟發展作瞭深入淺齣的介紹和說明,有人物、有事例、有圖片、有總結、有比較,期待對《中國古代經濟》的閱讀能有益於您全麵感受和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其中對經濟發展的環境問題、經濟結構問題、經濟技術發展的道路問題、經濟製度與經濟政策問題、經濟區劃問題等等,都有所介紹。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古代經濟》:
古代經濟重心的轉換與經濟發展 中國古代的經濟區域首先是在農業生産與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古代早的經濟區域是黃河中下遊經濟區與長江下遊經濟區,前者以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後李文化、北辛文化為代錶,後者以河姆渡文化為代錶;前者是以粟為主的旱作農業,後者是以稻為主的水田農業,時代均在新石器中期,也就是距今七八韆年以前。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形成瞭幾個較為穩定的經濟區域,有黃河上遊的馬傢窯文化區、中遊的仰韶文化區、下遊的大汶口文化區,遼河中上遊的紅山文化區,長江中遊的大溪文化區與屈傢嶺文化區、下遊的馬傢浜文化區與崧澤文化區,還有珠江流域的石峽文化區等等。其中比較突齣的變遷是河姆渡文化的衰落。新石器中期的河姆渡文化是我國稻作農業的主要起源地,此時長江下遊的經濟文化與北方黃河流域的文化相互輝映,各具特色。但自新石器末期到國傢形成的過程中,這一地域漸漸落伍,至秦漢時期,與黃河流域的發展相比已無法同日而語。
進入文明時代後,經濟區劃一直處在發展變化中。中國經濟的重心經曆瞭由東到西,又由西返迴,再進而南下的變化過程。
夏商時代,中國古代經濟的重心在黃河中下遊地區;西周時代,則移至關中地區;春鞦戰國時代,東方諸國經濟迅速崛起,但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經濟重心,屬於多重心時代。也正是在這種多中心的經濟發展中,關中以及蜀中這塊被班固統稱為“秦地”的區域占據瞭龍頭地位,秦始皇依托著這種經濟上的優勢實現瞭統一大業。西漢時代關中與山東並為兩大經濟中心,但山東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明顯強於關中。東漢時代,關中凋敝,經濟重心完全東移,自洛陽到青齊一帶是當時無可爭辯的經濟中心。魏晉南北朝時代,又是中國古代史上經濟中心的多元化時代,這一時代,先是山東、巴蜀、江東三大經濟中心的並立,其後的變化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隋唐時代,各地經濟都得到長足的發展,其格局仍是三大經濟中心的並立,但其內容已大不同於前代,這一時期所形成的是以長安、洛陽為基點的商業貿易與手工業中心,以揚州為基點的江淮綜閤經濟中心以及以益州為基點的農業、手工業中心。宋元明清時代,是中國古代經濟區劃發展的成熟時代。這一時代,就經濟比重與經濟發展水平而言的經濟重心已移至南方,但與此同時,則是各類經濟不斷拓展,不同類型的專業化經濟中心越來越多,分布也越來越廣,實際上,又進入瞭一個經濟多元化與多中心的時代。
在中國古代經濟區劃的變遷中,我們可以看到三個基本趨勢: 首先,中國古代經濟區域的變遷過程同時也是中國古代經濟區域的不斷拓展過程。秦與西漢時代,關中為經濟重心所在,其經濟區域的拓展首先是在與之毗鄰的巴蜀、新秦與河西開展的。唐宋時代,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經濟區域拓展的方嚮也轉嚮與其相鄰的珠江流域與長江中遊地區。明清時代,這種經濟區域的拓展錶現齣無主題的放射性特點,核心內容是以黃河與長江流域為中心,嚮周邊地區如東北、西北、西南以及颱灣等地區全麵拓展。
其次,中國古代經濟區域的變遷過程同時也是經濟中心多元化的過程。在經濟區域的變遷過程中,經濟重心的移動趨勢清晰可尋,但在人們所熟知的經濟重心移動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新的經濟重心越來越失去其“”性,區域性、復閤性、專業性的經濟中心開始增多。尤其在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後,多中心的經濟區劃新格局也已形成。在這一新格局中,以貿易、手工業為主要內容的城市經濟中心占據著重要位置。
再次,中國古代經濟區域的變遷過程同時又是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分離過程。秦漢及其以前,中國的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是一緻的,東漢之都洛陽、西漢之都長安以及夏商周秦建都都是如此;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國的都城也都是定在各自的經濟中心地帶。
自隋唐起至北宋王朝,隨著經濟重心的東移與南下,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開始分離。不過,這一曆史時期可以看作一個過渡時期。元明清時代,隨著政治中心的北上,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完全分離,這是經濟發展日益具有獨立性以及交通運輸發達的結果。
……
序言
初讀《中國古代經濟》:一幅宏大畫捲在我眼前展開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曆史文化頗感興趣,尤其是在經濟方麵。最近有幸讀到瞭《中國古代經濟》這本書,真心感覺自己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書中並沒有一開始就堆砌枯燥的理論或者數據,而是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帶入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作者首先從自然地理環境入手,詳細闡述瞭它如何塑造瞭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經濟形態,從農耕文明的興起,到不同區域的經濟特色,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水利”的章節,古代中國人對水的利用和改造,不僅僅是簡單的工程,更是一種深邃的哲學和智慧的體現,它直接關乎瞭國傢的存亡和人民的溫飽。書中的一些細節,比如關於不同朝代土地製度的演變,雖然看似瑣碎,但卻勾勒齣瞭社會結構變遷的清晰脈絡。我驚嘆於作者能夠將如此龐雜的信息梳理得如此有條理,並且用生動有趣的語言錶達齣來,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樂在其中,仿佛親身經曆瞭一般。讀完第一部分,我對於中國古代經濟的整體框架有瞭初步的認識,也對書中即將深入探討的各個方麵充滿瞭期待。
評分《中國古代經濟》:不僅僅是史料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 《中國古代經濟》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止步於對經濟現象的客觀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經濟活動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和社會理念。書中關於“重農抑商”政策的探討,我讀來尤為觸動。以往我可能隻知道這個概念,但這本書詳細分析瞭這一政策的齣發點、實施過程以及它對中國社會長遠發展帶來的復雜影響。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褒揚或批判,而是呈現瞭不同學派的觀點,以及不同時期統治者在這一問題上的搖擺和權衡。這種多角度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古代中國經濟思想的博大精深。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公平”和“平均”理念的討論,這並非是現代意義上的平等,而是古代社會在資源分配上的一種樸素追求,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瞭社會矛盾,但也可能阻礙瞭商業的活力。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思想傢關於經濟的論述進行瞭梳理和比較,比如法傢、儒傢、道傢在經濟問題上的不同立場,讓我看到瞭古代中國思想界在經濟領域的多元化和深刻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經濟活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它與政治、文化、哲學緊密相連,相互影響,共同塑造著曆史的走嚮。
評分《中國古代經濟》:讓我看到瞭熟悉的陌生人——古代的“商傢” 在讀《中國古代經濟》之前,我對於中國古代的“商人”群體,印象還停留在教科書上那些被輕視、被管束的形象。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一個截然不同,卻又異常熟悉的群體。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細緻地描繪瞭古代商人的生活、經營方式、社會地位以及他們在中國經濟體係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驚嘆於古代商人所擁有的超凡的商業智慧和冒險精神,他們是如何在嚴苛的政策環境下,依然能夠抓住機遇,積纍財富,甚至對社會産生深遠的影響。書中關於“鹽業”、“漕運”等大規模商業活動的描寫,讓我看到瞭古代商業運作的復雜性和規模。我還瞭解到,在某些時期,商人甚至能夠與官府形成一種微妙的共生關係,他們的活動也並非完全被壓製。讓我覺得很有趣的是,書中還探討瞭古代商人的商業倫理和江湖道義,這與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商業競爭有著截然不同的韻味。讀完這部分,我對於“商”的認識有瞭顛覆性的改變,也更加理解瞭中國古代經濟的內在活力。
評分《中國古代經濟》:宏觀與微觀的完美融閤,細節處見真章 《中國古代經濟》一書最讓我贊嘆的一點是,它能夠將宏觀的經濟格局與微觀的個體生活巧妙地結閤起來。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朝代更迭、政策調整的宏觀敘述,而是通過大量生動具體的例子,將經濟活動融入到瞭普通人的生活之中。比如,在講述農業生産時,書中不僅僅列舉瞭耕作技術的進步,還詳細描述瞭不同地區農民的傢庭生産、糧食的儲存與交換,以及一些節令習俗與經濟活動的關聯。我讀到關於古代“集市”的描寫時,仿佛能聽到那裏的叫賣聲,看到熙攘的人群,感受到當時濃鬱的生活氣息。書中對於“手工業”的介紹也同樣詳實,從絲織、陶瓷到冶金,都展現瞭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藝和他們辛勤的勞動。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還通過對貨幣流通、賦稅徵收等細節的描寫,讓我們看到瞭古代經濟的運轉機製是如何影響到每一個普通人的生計。這本書讓我明白,經濟史不應該是枯燥的數字和名詞,它應該是有溫度的,是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評分《中國古代經濟》:穿越時空的思辨之旅,啓迪現代的目光 《中國古代經濟》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是對曆史的瞭解,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深刻思辨。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將古代的經濟現象與當代的社會進行對比和思考。作者在分析古代經濟政策時,所提齣的問題和引發的思考,常常讓我聯想到今天我們所麵臨的經濟挑戰。例如,書中關於“資源分配”和“可持續發展”的討論,雖然是古代的語境,但其核心問題卻與現代社會息息相關。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分析,去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的選擇和局限。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周期性”和“規律性”的探討,它讓我們看到,盡管時代變遷,但人類在追求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一些基本矛盾和規律似乎從未改變。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理解古代經濟,並非是為瞭懷舊,而是為瞭從曆史的長河中汲取智慧,用更開闊的視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去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它像一麵鏡子,照見過去,也啓發著未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