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民俗通書萬年曆
定價:59.00元
作者:韋蓉,劉廣臣
齣版社:氣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2960247
字數:
頁碼:873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民俗通書萬年曆》是一部兼具傳統文化和時代特色的曆書,內容以科學性和實用性為根本,兼顧知識性和趣味性。《民俗通書萬年曆》中語言通俗易懂,曆錶準確,能很好地服務現代人的日常生活,這是近代中國人傳統生活和經營理財的圭臬,也是民俗文化的精髓。
目錄
前言
一、百年乾支五行查詢曆(1915—2014)
1935年曆錶
1955年曆錶
1975年曆錶
1995年曆錶
附利 用本書查四柱八字及其五行法
二、百年預測擇吉曆(2015—2114)
2035年曆錶
2045年曆錶
2055年曆錶
2065年曆錶
2075年曆錶
2085年曆錶
三、天文曆法常識
(一)宇宙和天體
地月係和太陽係
銀河係和總星係
星座
黃道十二宮與日躔
三垣二十八宿
(二)曆法
公曆
農曆
陰曆
(三)天象
朔望兩弦
潮汐
日食和月食
四季
(四)時間
古代的測時工具
時間的種類
國際日期變更綫
(五)中國古代計時
紀年法
紀月
紀日
紀時
二十四節氣
七十二候
季節節律
梅、伏、九九
四、傳統老黃曆解讀
(一)天乾地支
乾支原意
天乾地支的刑衝害化閤
(二)陰陽五行
天乾地支的陰陽五行
納音五行
四時五方
二十四方位
五行的旺、相、休、囚、死
五行的寄生十二宮
(三)擇吉神煞
年神類神煞
月神類神煞
日神類神煞
時神類神煞
方位類神煞
(四)曆錶解讀
黃道吉日與每日吉時吉方
建除十二星輪值
二十八宿輪值
紫白飛星輪值
八卦曆與利用
每日衝剋與利用
三煞與利用
年錶、月錶、日錶與利用
五、時曆纂——清末民初的傳統民俗生活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覺道人擇日捷法
六、謀生經營大要
旺財要訣
營謀小集(三十二條)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民俗通書萬年曆》的齣現,著實給我帶來瞭一場意想不到的文化盛宴。我一直覺得,我們現代人對很多傳統節日的理解,往往停留在錶麵的慶祝活動上,而忽略瞭其背後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曆史淵源。當我開始仔細研讀這本書時,我纔意識到,原來每一個節日,每一個農事節氣,都蘊含著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們與天地和諧相處的哲學。書中的內容詳盡而考究,從天乾地支的推演,到四季更迭的微妙變化,再到各種民間習俗的起源和演變,都進行瞭細緻的闡述。我特彆著迷於那些關於農事的部分,瞭解古人是如何根據節氣來安排耕種、收割,如何順應天時來確保收成的。這不僅讓我對農業文明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對“順天而行”的樸素智慧有瞭更直觀的體會。此外,書中關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俗介紹,也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我發現,在看似統一的中華文化之下,還隱藏著如此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這本書就像一個活生生的文化博物館,讓我足不齣戶,便能領略到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
評分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瞭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而《民俗通書萬年曆》,恰恰是打開瞭這樣一扇窗戶。這本書的內容極其豐富,遠遠超齣瞭我對一本“通書”的刻闆印象。我驚嘆於古人對於自然規律的精準把握,對於時間流轉的細膩觀察,以及由此衍生齣的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不同時令的飲食習俗和養生之道的部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它不僅僅是關於“吃什麼”,更是關於“為什麼這麼吃”,以及這些飲食習慣背後所蘊含的健康理念和季節性原則。閱讀這些內容,讓我覺得自己仿佛迴到瞭那個緩慢而充滿智慧的時代,去體會古人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將生活過得有儀式感。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在現代社會,我們是否因為過於追求效率和便利,而忽略瞭許多生活中簡單卻美好的事物。它是一本能夠讓人靜下心來,去感受傳統文化魅力,並且從中汲取智慧的寶貴讀物。
評分這本《民俗通書萬年曆》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像一般的書籍那樣有明確的章節劃分和綫性的故事敘述,而是更像是一張網,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各種元素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我最開始是抱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心態去翻閱的,但越讀越覺得,這本書的內容之宏大,涉及之廣泛,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不僅包含瞭我們熟知的各種節日信息,更深入地挖掘瞭許多關於天文、地理、曆法、以及各種傳統技藝的知識。我特彆對書中關於“天人閤一”的思想闡述印象深刻,古人如何通過觀察星象、自然變化來指導自己的生産生活,這種智慧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通過這本書,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是否已經丟失瞭太多原本屬於我們的寶貴財富。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即時性的信息,而在於它能夠啓迪我們去思考,去追溯,去連接那些與我們血脈相連的古老文明。
評分說實話,我最開始拿到這本《民俗通書萬年曆》的時候,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待,覺得大概也就是一本查日子的工具書。但當我真正沉下心來去閱讀時,卻被它內在的豐富性和深刻性深深打動瞭。它不僅僅是一份關於日期、吉凶的參考,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傳統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我尤其喜歡其中對各種傳統節日的詳細解讀,不僅僅是告訴你哪天是端午,哪天是中鞦,而是會深入講解這些節日的由來、相關的傳說故事、以及各地不同的慶祝方式和飲食習俗。讀起來,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古老的時光,感受到瞭古人對於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我曾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指導,去體驗一些已經被遺忘的農事節氣的活動,雖然很多東西在現代社會已經很難完全復原,但那種感覺是獨一無二的。這本書讓我有機會跳脫齣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去感受一種更古老、更貼近自然的生命節奏。它讓我明白,很多我們現在看似平常的習慣,背後都蘊含著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隻是我們可能從未去深究過。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民俗通書萬年曆》,便被它厚實沉甸的質感所吸引。紙張的觸感溫潤而有分量,印刷的字體清晰,墨色深邃,仿佛能從中感受到古籍的傳承。我一直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古老智慧。這本通書,單是其“萬年曆”三個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它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日期查詢工具,更像是一把鑰匙,通往曆史的長河,去探尋那些關於節氣、習俗、以及古人生活方式的種種細節。翻閱的過程,像是在與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對話,每一個篇章,每一處圖文,都訴說著一段過往的故事。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民俗的部分,比如不同節日的由來、祭祀的儀式、以及人們在特定時節的飲食習慣和禁忌。這些內容,在現代社會中,很多已經逐漸淡化,但它們卻構成瞭我們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這本通書,我得以重新審視這些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並且嘗試理解它們在古代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和意義。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一種對祖先智慧的敬仰和對傳統文化的追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