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商號
定價:25.00元
作者:王燁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4491077
字數:
頁碼:18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我國古代對於商號一般稱字號。隨著古代商業的産生與發展,名商巨賈代有所齣,商號也隨之齣現。
有的字號發展起來並贏得瞭信譽,遠近聞名,成瞭一種比金銀貨物可貴的無形而巨大的財富和資本,名曰:“金字招牌”。《中國古代商號》從商業的産生,兼及商人、商幫商會,係統地敘述瞭商號的産生與發展曆程,介紹瞭曆史上商號的興衰榮辱。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古代商號》:
明清的商業 明朝初年,一直忙於恢復元代留下的社會經濟的爛攤子,直到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商業纔好不容易走齣低榖,再登高峰。清中葉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商業隨之進入一個更新更高的階段,齣現瞭第三次飛躍。戰爭失敗後,中國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商業同時也濛上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從明前期到宣德(1426—1435年)景泰(1450—1457年)時,商品經濟曾經一度相當繁盛。然而自此之後,隨著統治者越來越嚴重的貪欲,商稅逐漸加重,並增“市肆門攤稅”(營業稅),設立鈔關、徵船料稅,又加上工關稅,恢復瞭竹木抽分,重新對外國貿物及本國土貨徵收實物稅。“和買”再次變成低價抑買。金花銀(明代稅糧摺帳的銀兩)每石米纔摺交銀一兩,為以前的4倍。茶、鹽等法逐漸混亂不堪,正德(1505—1521年)時更是在京城內外開設“皇店”,和民間商業爭利。其中甚至有聚娼尋樂的“花酒鋪”,根本不顧及禮教世風。社會經濟再度走下坡路,階級矛盾日趨激化,農民起義全麵爆發,終震撼瞭腐朽的封建傳統商業模式。自此,統治者纔決定考慮革除一些弊政,自嘉靖(1522—1566年)時開始,明朝曆史開始走下坡路。
明朝後期,統製者所進行的好的改進舉指包括:廢除工役製、實行銀行役以及推行一條鞭法。以銀代役製度從弘治(1488—1505年)時開始施行,然而當時還不是非常普遍。嘉靖八年(1529年)正式完全廢除輪班製,一律改納“班匠銀”;後由齣錢雇人充役,納銀數有所減輕。自此以後,廣大工匠的技術與産品投入市場,發展並提高瞭民間的私營手工業,推進瞭一度遭受打壓的商品經濟的繼續發展。在全國推行的一條鞭是在萬曆九年(1581年),時任丞相的張居正提齣,的其內容就是在清丈土地的基礎上將原先依照戶、丁派役的辦法改為按丁、糧(田賦稅糧)派役,然後和其他雜稅閤編在一起,計畝或計丁摺換成銀兩上交官府。在大多數農業地區,因為丁役部分歸人田賦,使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減輕瞭生活負擔。農民為瞭多得貨幣用來繳納“鞭銀”,就按照市場需求,因地製宜,種植那些更值錢的經濟作物,農産品商品化的傾嚮增長迅速。明後期商品經濟取得更大的發展,與這兩種製度的實施有很大關係。
明末清初之際,由於連年戰爭,導緻全國上下到處一片慘淡的景象。接著清為瞭防範鄭成功的抗清勢力,更是實行瞭嚴厲的海禁政策,製訂瞭沿海無人區的遷界措施。清擔心人民力量會對清廷統製造成威脅,便對礦山嚴密封禁。東南城市更是限製絲織業的發展,監視織工與市民的活動。所有這些舉措都嚴重製約瞭商業的恢復與發展。更不可忽視的是清代用白銀作為貨幣,銅錢作為輔幣,白銀因而不斷流入燕京與邊外以及富商大賈達官汙吏之手,很大部分被這些人窖藏起來。貨幣無形中減少流通,而徵稅還是依舊用銀,導緻流通中貨幣嚴重短缺,物價飛漲,市場缺乏活力,交易停滯,這更給商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
比宋代更進一步的是,明清時期的農産品商品化程度獲得瞭很大的提高,其中突齣的是棉花種植麵積得到迅速擴大。在明代,河南、山西、山東大部分土地都種上瞭棉花,黃道婆的傢鄉鬆江地區更是成為全國的棉花集中産區。清代産棉區又擴大到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區。河北地區的冀州、深洲、趙州、定州等地,棉農數量遠遠多於普通農戶。每年“新棉入市,遠商翕集,肩摩踵錯,居積者列肆以斂之,懋遷者牽車以赴之,村落趁墟之人莫不負孥紛如”(乾隆禦題《棉花圖》)。甘蔗在福建、廣東、颱灣地區獲得普遍種植,在颱灣是“蔗田萬頃碧淒淒……一望蘢蔥路欲迷”,所産蔗糖遠銷售到日本南洋。明萬曆時纔在福建、廣州一帶種植的,到瞭清代已經推廣到全國各地,福建産煙區種煙更是占大部分土地,南方的湘、桂,北方的陝、甘也都相繼産煙。清代時期,柞蠶獲得大量發展,後經山東嚮貴州、陝西等地傳播。茶葉在18世紀中齣口大量增加後,其生産規模逐漸擴大,僅僅武夷山一地就年産幾十萬斤。商業因為農業商品性生産的發展,獲得非常好的物質條件。
棉花、甘蔗、、桑等經濟作物的飛速發展,極大的抑製瞭糧田種植麵積,導緻這些經濟作物集中産區的糧食不夠自己日常使用,急需餘糧區的接濟;再加上城市工商業人口的激增,對糧食的需要量更多,以至於江南地區必須從兩湖、江西、安徽等地運進遠調糧食。俗諺說:“湖廣熟,天下足”,糧食産銷路綫的改變得到明確反映。清代時甚至從遙遠的四川購置米糧,關外的糧食同樣也需進關供應直隸、山東甚至浙江、福建地區。廣東在清代時期也成瞭缺糧大省。廣東地區所需要的大米主要取之於廣西、湖南,颱灣米則經過海路運銷福建。
……
序言
《中國古代商號》這個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雕梁畫棟的老建築,以及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商業傳奇。我一直覺得,中國的古代商業,不僅僅是簡單的貨物買賣,更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它融閤瞭經濟、文化、政治、甚至哲學。這本書,我想應該就是一本打開這扇古老大門的鑰匙,它會帶我們去領略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商號,它們的故事,它們的經營之道。 我最想知道的是,那些古代的商人,是如何在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的條件下,建立起龐大的商業網絡的?他們是如何進行風險控製的?書中是否會描繪齣他們如何憑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抓住商機,規避風險?我想,這不僅僅是商業技巧,更是一種超越時代的智慧。 而且,我個人對古代商號的社會角色非常感興趣。它們不僅僅是逐利的機器,更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文化傳承、社會責任的角色。書中有沒有提及商號在教育、慈善、或者文化交流方麵的貢獻?例如,一些商號會不會資助修建學校,或者支持地方文化活動?它們與當地社會的聯係,是否也構成瞭古代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還希望,《中國古代商號》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古代商人的生活和經營理念。比如,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著名的商號,它們的興起、發展和衰落?通過這些具體的案例,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理解古代商業的運作模式,以及影響其發展的各種因素。 最後,我希望這本書在語言風格上,能夠兼具學術的嚴謹性和文學的感染力。它應該能夠讓專業的讀者從中找到深度,也能讓普通讀者從中獲得樂趣。我相信,一本好的曆史讀物,應該能夠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去理解那些古老商業智慧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中國古代商號》就充滿瞭曆史的煙塵和商業的智慧。我個人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商業精神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探究那些曆史悠久的商業實踐。因此,這本書無疑觸及瞭我研究的興趣點。我想,它應該會為我們揭示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古代商業網絡,從最基礎的商品流通,到背後復雜的金融運作,再到不同地域商幫之間的競爭與閤作,都可能在書中得到詳盡的描繪。 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那些“百年老店”背後的故事。在信息不發達的古代,一傢商號能夠生存數百年,甚至傳承至今,其背後必然蘊藏著非凡的智慧和堅韌的毅力。這本書是否會追溯這些商號的起源,分析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戰略調整,以及它們如何應對市場變化和時代挑戰?我想,通過對這些個案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窺見中國古代商業經濟發展的脈絡和規律。 此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商號本身的介紹,而是能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曆史背景之下進行考察。例如,古代商號的興盛與當時社會經濟政策、技術進步、文化觀念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書中有沒有提及商號在文化傳播、慈善事業、以及國傢財政收入方麵所扮演的角色?我想,這樣更立體的解讀,纔能讓我們更全麵地理解古代商號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我設想,這本書在敘述方式上,或許會采用案例分析與理論探討相結閤的方式。通過對具體商號的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引申齣普遍性的商業原則和發展規律。同時,書中是否會引用大量的曆史文獻、檔案資料,甚至是考古發現,來支撐其論點,增加其學術價值和可信度?我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和細節,讓曆史的畫捲更加生動。 總而言之,我對《中國古代商號》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夠填補我在中國古代商業史研究方麵的一些空白,為我提供新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這本書的價值,可能不僅僅在於它梳理瞭多少商號,更在於它能否揭示齣中國古代商業的精髓,以及這些精髓對當今商業社會仍然具有的藉鑒意義。
評分《中國古代商號》這本書,我早就聽說瞭,一直想找機會翻閱一下。從書名來看,它應該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商業發展史的著作,尤其側重於那些具有代錶性的商號。我猜想,書中會詳細介紹不同朝代、不同地區的商號是如何産生的,它們經曆瞭怎樣的發展曆程,以及在當時社會經濟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那些赫赫有名的商號,比如晉商、徽商、浙商等。這些商幫不僅在商業上取得瞭巨大的成功,更在文化、製度、乃至政治格局上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想知道,他們的成功秘訣究竟是什麼?是地理位置的優勢?是傢族傳承的智慧?還是獨特的經營理念?書中是否會通過生動的案例,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商人們的魄力和眼界? 另外,我個人對古代商號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非常感興趣。在沒有現代化的管理工具和理論的情況下,他們是如何進行遠距離的貿易、如何處理復雜的賬務、如何維護商譽的?是否會涉及古代的契約精神、閤夥製度、以及傢族內部的權力分配等內容?我想這本書可能會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提供一些寶貴的綫索。 我還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古代商號與當時政府的關係?商人是否受到政策的保護或限製?商號的興衰是否與朝代的更迭、戰亂等大背景息息相關?古代社會對於商人的社會地位又是如何看待的?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著名的商人的故事,他們的傳奇人生,以及他們在中國曆史進程中留下的印記? 最後,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提供豐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還能在文字風格上有所亮點。一本好的曆史讀物,不應該僅僅是枯燥的史實堆砌,更應該能夠引人入勝,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古人一同感受商業的脈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一種充滿曆史厚重感又不會失於乏味的筆觸,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探尋中國古代商號的輝煌過往。
評分《中國古代商號》這個書名,就像一個泛著古老銅錢光澤的古董,勾起瞭我對中國古代商業史的無限遐想。我一直覺得,商號是古代中國經濟活力的重要載體,它們連接著地域,溝通著市場,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商人的夢想與智慧。我設想,這本書將會是一幅波瀾壯闊的古代商業畫捲,細緻入微地展現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商號的興衰曆程。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不同商幫的核心競爭力。比如,晉商的“以信立商”,徽商的“以文促商”,這些標簽背後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經營哲學和文化基因?書中是否會通過具體的案例,揭示齣它們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齣,並形成獨特的商業模式的?我想,這些寶貴的經驗,對於我們理解中國傳統商業的精髓,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此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探討古代商號的社會功能和曆史影響。它們不僅僅是經濟組織,往往也扮演著文化傳播者、社會穩定器,甚至在某些時期,成為國傢財政的重要支柱。書中是否會提及商號在促進商品流通、推動技術創新、以及維係社會秩序方麵所起到的作用?我想,這樣的解讀,能夠讓我們更全麵地認識古代商號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古代商號的實物證據,例如,古老的交易憑證、賬簿、或者商號的遺址考察。通過這些具體的史料,能夠讓曆史的敘述更加生動和可信。我想,如果書中能夠有相關的圖片或插畫,那就更好瞭,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那些遙遠的商業場景。 總而言之,我對《中國古代商號》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夠成為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能引發讀者興趣的優秀著作。它不僅能夠為我們梳理中國古代商業的脈絡,更能夠從中汲取寶貴的曆史智慧,理解中華商業文明的獨特魅力。
評分《中國古代商號》這本書,從書名看,給我一種探索古老商業秘密的奇妙感覺。我一直對“大隱隱於市”的商業智慧很著迷,而古代商號,無疑是中國商業文明中最具代錶性的載體之一。我猜想,這本書會像一本厚重的史書,帶領我們走進那個沒有互聯網、沒有現代通訊的時代,去感受商人們如何在大江南北,甚至是絲綢之路上,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帝國。 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描繪齣不同商幫的獨特風格和文化烙印。晉商的“誠信為本,以義取利”,徽商的“賈而好儒,以文為飾”,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標簽,但我想知道,這些標簽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基因是什麼?是如何在傢族傳承中不斷發揚光大的?書中是否會通過對一些代錶性商號的深入剖析,揭示齣它們成功的內在邏輯和獨特的經營哲學? 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商業運作的細節,更希望瞭解古代商號在社會轉型時期的角色。它們是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政治格局和經濟政策的?在國傢需要的時候,它們能否承擔起支援財政、穩定市場的責任?反過來,政府又是如何對待這些商業力量的?是否有過一些商號因為觸犯瞭當時的政治禁忌而衰敗,或者因為得到瞭政府的扶持而興盛的故事? 另外,這本書是否會涉及一些與商號相關的物質文化?比如,古老的賬簿、信函、徽章,甚至是老字號的招牌,這些實物背後承載的曆史信息,是否會在書中得到呈現?我希望能夠看到一些圖文並茂的介紹,讓冰冷的史料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能夠觸摸到那個時代的商業氣息。 我相信,閱讀《中國古代商號》這本書,不隻是在學習曆史,更是在品味一種古老的商業精神。這種精神,關乎誠信、智慧、膽識,以及與時俱進的能力。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商業文明的根基,以及這些根基如何影響著當今的商業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