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商号
定价:25.00元
作者:王烨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4491077
字数:
页码:1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古代对于商号一般称字号。随着古代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名商巨贾代有所出,商号也随之出现。
  有的字号发展起来并赢得了信誉,远近闻名,成了一种比金银货物可贵的无形而巨大的财富和资本,名曰:“金字招牌”。《中国古代商号》从商业的产生,兼及商人、商帮商会,系统地叙述了商号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介绍了历史上商号的兴衰荣辱。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古代商号》:
  明清的商业 明朝初年,一直忙于恢复元代留下的社会经济的烂摊子,直到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商业才好不容易走出低谷,再登高峰。清中叶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随之进入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出现了第三次飞跃。战争失败后,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商业同时也蒙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从明前期到宣德(1426—1435年)景泰(1450—1457年)时,商品经济曾经一度相当繁盛。然而自此之后,随着统治者越来越严重的贪欲,商税逐渐加重,并增“市肆门摊税”(营业税),设立钞关、征船料税,又加上工关税,恢复了竹木抽分,重新对外国贸物及本国土货征收实物税。“和买”再次变成低价抑买。金花银(明代税粮折帐的银两)每石米才折交银一两,为以前的4倍。茶、盐等法逐渐混乱不堪,正德(1505—1521年)时更是在京城内外开设“皇店”,和民间商业争利。其中甚至有聚娼寻乐的“花酒铺”,根本不顾及礼教世风。社会经济再度走下坡路,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农民起义全面爆发,终震撼了腐朽的封建传统商业模式。自此,统治者才决定考虑革除一些弊政,自嘉靖(1522—1566年)时开始,明朝历史开始走下坡路。
  明朝后期,统制者所进行的好的改进举指包括:废除工役制、实行银行役以及推行一条鞭法。以银代役制度从弘治(1488—1505年)时开始施行,然而当时还不是非常普遍。嘉靖八年(1529年)正式完全废除轮班制,一律改纳“班匠银”;后由出钱雇人充役,纳银数有所减轻。自此以后,广大工匠的技术与产品投入市场,发展并提高了民间的私营手工业,推进了一度遭受打压的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全国推行的一条鞭是在万历九年(1581年),时任丞相的张居正提出,的其内容就是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将原先依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丁、粮(田赋税粮)派役,然后和其他杂税合编在一起,计亩或计丁折换成银两上交官府。在大多数农业地区,因为丁役部分归人田赋,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减轻了生活负担。农民为了多得货币用来缴纳“鞭银”,就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种植那些更值钱的经济作物,农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增长迅速。明后期商品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很大关系。
  明末清初之际,由于连年战争,导致全国上下到处一片惨淡的景象。接着清为了防范郑成功的抗清势力,更是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制订了沿海无人区的迁界措施。清担心人民力量会对清廷统制造成威胁,便对矿山严密封禁。东南城市更是限制丝织业的发展,监视织工与市民的活动。所有这些举措都严重制约了商业的恢复与发展。更不可忽视的是清代用白银作为货币,铜钱作为辅币,白银因而不断流入燕京与边外以及富商大贾达官污吏之手,很大部分被这些人窖藏起来。货币无形中减少流通,而征税还是依旧用银,导致流通中货币严重短缺,物价飞涨,市场缺乏活力,交易停滞,这更给商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比宋代更进一步的是,明清时期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其中突出的是棉花种植面积得到迅速扩大。在明代,河南、山西、山东大部分土地都种上了棉花,黄道婆的家乡松江地区更是成为全国的棉花集中产区。清代产棉区又扩大到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区。河北地区的冀州、深洲、赵州、定州等地,棉农数量远远多于普通农户。每年“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居积者列肆以敛之,懋迁者牵车以赴之,村落趁墟之人莫不负孥纷如”(乾隆御题《棉花图》)。甘蔗在福建、广东、台湾地区获得普遍种植,在台湾是“蔗田万顷碧凄凄……一望茏葱路欲迷”,所产蔗糖远销售到日本南洋。明万历时才在福建、广州一带种植的,到了清代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福建产烟区种烟更是占大部分土地,南方的湘、桂,北方的陕、甘也都相继产烟。清代时期,柞蚕获得大量发展,后经山东向贵州、陕西等地传播。茶叶在18世纪中出口大量增加后,其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仅仅武夷山一地就年产几十万斤。商业因为农业商品性生产的发展,获得非常好的物质条件。
  棉花、甘蔗、、桑等经济作物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抑制了粮田种植面积,导致这些经济作物集中产区的粮食不够自己日常使用,急需余粮区的接济;再加上城市工商业人口的激增,对粮食的需要量更多,以至于江南地区必须从两湖、江西、安徽等地运进远调粮食。俗谚说:“湖广熟,天下足”,粮食产销路线的改变得到明确反映。清代时甚至从遥远的四川购置米粮,关外的粮食同样也需进关供应直隶、山东甚至浙江、福建地区。广东在清代时期也成了缺粮大省。广东地区所需要的大米主要取之于广西、湖南,台湾米则经过海路运销福建。
  ……
序言
《中国古代商号》这个书名,就像一个泛着古老铜钱光泽的古董,勾起了我对中国古代商业史的无限遐想。我一直觉得,商号是古代中国经济活力的重要载体,它们连接着地域,沟通着市场,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商人的梦想与智慧。我设想,这本书将会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商业画卷,细致入微地展现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商号的兴衰历程。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不同商帮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晋商的“以信立商”,徽商的“以文促商”,这些标签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经营哲学和文化基因?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揭示出它们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的?我想,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商业的精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古代商号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影响。它们不仅仅是经济组织,往往也扮演着文化传播者、社会稳定器,甚至在某些时期,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书中是否会提及商号在促进商品流通、推动技术创新、以及维系社会秩序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我想,这样的解读,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古代商号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古代商号的实物证据,例如,古老的交易凭证、账簿、或者商号的遗址考察。通过这些具体的史料,能够让历史的叙述更加生动和可信。我想,如果书中能够有相关的图片或插画,那就更好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那些遥远的商业场景。 总而言之,我对《中国古代商号》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能引发读者兴趣的优秀著作。它不仅能够为我们梳理中国古代商业的脉络,更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智慧,理解中华商业文明的独特魅力。
评分《中国古代商号》这个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雕梁画栋的老建筑,以及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商业传奇。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古代商业,不仅仅是简单的货物买卖,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融合了经济、文化、政治、甚至哲学。这本书,我想应该就是一本打开这扇古老大门的钥匙,它会带我们去领略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商号,它们的故事,它们的经营之道。 我最想知道的是,那些古代的商人,是如何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条件下,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网络的?他们是如何进行风险控制的?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他们如何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抓住商机,规避风险?我想,这不仅仅是商业技巧,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 而且,我个人对古代商号的社会角色非常感兴趣。它们不仅仅是逐利的机器,更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文化传承、社会责任的角色。书中有没有提及商号在教育、慈善、或者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例如,一些商号会不会资助修建学校,或者支持地方文化活动?它们与当地社会的联系,是否也构成了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还希望,《中国古代商号》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古代商人的生活和经营理念。比如,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著名的商号,它们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古代商业的运作模式,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能够兼具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感染力。它应该能够让专业的读者从中找到深度,也能让普通读者从中获得乐趣。我相信,一本好的历史读物,应该能够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古老商业智慧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古代商号》就充满了历史的烟尘和商业的智慧。我个人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商业精神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探究那些历史悠久的商业实践。因此,这本书无疑触及了我研究的兴趣点。我想,它应该会为我们揭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古代商业网络,从最基础的商品流通,到背后复杂的金融运作,再到不同地域商帮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都可能在书中得到详尽的描绘。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百年老店”背后的故事。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一家商号能够生存数百年,甚至传承至今,其背后必然蕴藏着非凡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这本书是否会追溯这些商号的起源,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调整,以及它们如何应对市场变化和时代挑战?我想,通过对这些个案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此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商号本身的介绍,而是能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例如,古代商号的兴盛与当时社会经济政策、技术进步、文化观念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书中有没有提及商号在文化传播、慈善事业、以及国家财政收入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我想,这样更立体的解读,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古代商号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我设想,这本书在叙述方式上,或许会采用案例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具体商号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引申出普遍性的商业原则和发展规律。同时,书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甚至是考古发现,来支撑其论点,增加其学术价值和可信度?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让历史的画卷更加生动。 总而言之,我对《中国古代商号》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填补我在中国古代商业史研究方面的一些空白,为我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不仅仅在于它梳理了多少商号,更在于它能否揭示出中国古代商业的精髓,以及这些精髓对当今商业社会仍然具有的借鉴意义。
评分《中国古代商号》这本书,从书名看,给我一种探索古老商业秘密的奇妙感觉。我一直对“大隐隐于市”的商业智慧很着迷,而古代商号,无疑是中国商业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之一。我猜想,这本书会像一本厚重的史书,带领我们走进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现代通讯的时代,去感受商人们如何在大江南北,甚至是丝绸之路上,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 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不同商帮的独特风格和文化烙印。晋商的“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徽商的“贾而好儒,以文为饰”,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标签,但我想知道,这些标签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什么?是如何在家族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的?书中是否会通过对一些代表性商号的深入剖析,揭示出它们成功的内在逻辑和独特的经营哲学? 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商业运作的细节,更希望了解古代商号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角色。它们是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政治格局和经济政策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它们能否承担起支援财政、稳定市场的责任?反过来,政府又是如何对待这些商业力量的?是否有过一些商号因为触犯了当时的政治禁忌而衰败,或者因为得到了政府的扶持而兴盛的故事? 另外,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一些与商号相关的物质文化?比如,古老的账簿、信函、徽章,甚至是老字号的招牌,这些实物背后承载的历史信息,是否会在书中得到呈现?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图文并茂的介绍,让冰冷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商业气息。 我相信,阅读《中国古代商号》这本书,不只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品味一种古老的商业精神。这种精神,关乎诚信、智慧、胆识,以及与时俱进的能力。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商业文明的根基,以及这些根基如何影响着当今的商业世界。
评分《中国古代商号》这本书,我早就听说了,一直想找机会翻阅一下。从书名来看,它应该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的著作,尤其侧重于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商号。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商号是如何产生的,它们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当时社会经济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赫赫有名的商号,比如晋商、徽商、浙商等。这些商帮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在文化、制度、乃至政治格局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想知道,他们的成功秘诀究竟是什么?是地理位置的优势?是家族传承的智慧?还是独特的经营理念?书中是否会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商人们的魄力和眼界? 另外,我个人对古代商号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非常感兴趣。在没有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理论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进行远距离的贸易、如何处理复杂的账务、如何维护商誉的?是否会涉及古代的契约精神、合伙制度、以及家族内部的权力分配等内容?我想这本书可能会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提供一些宝贵的线索。 我还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古代商号与当时政府的关系?商人是否受到政策的保护或限制?商号的兴衰是否与朝代的更迭、战乱等大背景息息相关?古代社会对于商人的社会地位又是如何看待的?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著名的商人的故事,他们的传奇人生,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印记?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还能在文字风格上有所亮点。一本好的历史读物,不应该仅仅是枯燥的史实堆砌,更应该能够引人入胜,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古人一同感受商业的脉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充满历史厚重感又不会失于乏味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中国古代商号的辉煌过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