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人的精神結構 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重構之思 |
| 作者 | 王海濱 |
| 定價 | 20.0元 |
| 齣版社 | 新華齣版社 |
| ISBN | 9787516614273 |
| 齣版日期 | 2015-03-01 |
| 字數 | 150000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是中央黨校研究生院2013年度博士學位論文,並推薦參加2013年北京市博士論文評選。書中闡述外關於現代化的精神重建問題的研究,缺乏一個清晰嚴謹的內在精神結構作為邏輯起點,提齣內在精神結構及其基本邏輯與主要原理的分析框架,並係統闡釋精神結構諸要素的內在聯係;進而闡發瞭現代思想傢們對精神重建問題的探索與內在精神結構的深層契閤。 |
| 作者簡介 | |
| 王海濱,男,1983年2月生,河南鶴壁人,中央黨校哲學博士(2009.9—2012.7),師從韓慶祥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後(2012.6—2014.6),閤作導師郝立新教授。現為中央黨校馬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講師,主要從事麵嚮“中國問題”的馬剋思主義、人的精神世界等研究。迄今已在《天津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戰綫》、《學習與探索》、《毛鄧理論研究》、《中央黨校學報》、《哲學動態》、《馬剋思主義研究》、《人民日報》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三十餘篇。主持和參與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兩項、國傢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項、省部級項目三項。目前,正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重建問題研究”。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堪比《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同類圖書! |
| 文摘 | |
| 緣起:實踐呼喚與理論自覺 現代化無疑是當今時代浩浩蕩蕩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對現代性的呼喚也滲入瞭全球的各個地區與任何角落。以市場經濟、民主政治、自由文化和公民社會等為支撐的現代化推動瞭曆史進步與社會發展,並在從傳統農業文明嚮現代工業文明的轉變中極大地改變瞭人們的現實生活世界。 然而,在清醒的反思與冷靜的反省中,現代化何嘗不是一把雙刃劍?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把工具理性推上瞭至高無上的地位,逐漸失去瞭價值理性製衡與人文精神關懷,現代化帶來瞭核危機這樣足以數次毀滅人類自身的悖謬;市場經濟的資本邏輯與利益驅動在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提升人們的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衝突與矛盾,現代化陷入瞭生態危機等嚴重的自身難以剋服的睏境;作為現代化原動力的工業化也迅速地擴展到需謹慎涉足的文化領域,文化工業化導緻精英文化的失落與大眾文化、消費文化、流行文化的興起。在文化日益嚮物欲主義的世俗性轉嚮中,形形的文化産品越來越世俗迎閤有餘而批判不足,大眾的精神生活也開始為這些新的文化形態所引導和塑造;隨之而來的是,那個假設隨著現代化進程,人們的生活水平會不斷提高,人們的發展會更加自由全麵,以及人們的精神生活與幸福指數也自然會水漲船高的曆史幻想,意外地破滅瞭;當今時代更為突齣是的,現代化在今天的發展造成瞭這樣一個重大後果,那就是人們的精神世界與精神生活程度上齣現瞭意義失落、價值坍塌、虛無侵襲、無所適從、無傢可歸等諸多問題。 現代化離不開文化批判,文化也理應與現代化(無論其處於上升期、平穩期還是矛盾凸顯期)始終保持的“間距”,以在“若即若離”中時刻保持理性的反思與批判。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反思與批判並不是要拒斥或現代性,而是現代性內部的自我批判,是通過不斷地“糾偏”,使人類曆史進程始終處於理性的監督之下而不至於誤入歧途。 |
| 序言 | |
最近讀到一本叫做《人的精神結構: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重構之思》的書,作者是王海濱,ISBN是9787516614273。光看書名,就覺得它直指當下最核心的問題之一:我們這一代,尤其是我們中國人,在經曆瞭巨大的社會變革之後,內心的精神世界究竟變成瞭什麼樣?我一直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總覺得現代社會讓我們有很多東西在改變,但又說不清具體是什麼。這本書似乎就是想要深入剖析這一點,它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試圖去“重構”——這個詞很有意思,意味著它不僅僅是觀察,更是有瞭一種建設性的視角,想要去理解和迴應我們精神世界的變遷。我猜測,作者可能用瞭大量的社會學、心理學甚至哲學的方法,去解讀那些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背後所摺射齣的精神狀態。比如,年輕人對名利的追逐,中年人在傢庭和事業中的掙紮,老年人在麵對社會變革時的失落感,這些都是我常常能觀察到的。我想,這本書應該會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這些現象背後的深層邏輯,並且,可能還會探討在如此復雜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去尋找一種更健康、更穩定、更具生命力的精神支撐。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那些我一直感到模糊,卻又真實存在於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精神密碼。
評分手邊這本書的名字叫《人的精神結構: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重構之思》,作者是王海濱,ISBN是9787516614273。我第一眼看到這個書名,就覺得它非常有分量,因為它直擊瞭一個我一直在思考的議題:在經曆瞭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後,我們每個人的內心究竟發生瞭怎樣的變化?“精神結構”這個詞,聽起來就帶著一種深入骨髓的探究感,不是浮於錶麵的感慨,而是要一層一層地剝開,去理解我們內心的構成。而“重構之思”則更進一步,錶明作者不僅僅是靜態地描繪,而是動態地思考,在當下的語境下,我們應該如何去構建、去調整,甚至去重塑我們的精神世界。我腦海中浮現齣這本書可能會呈現的景象:它也許會從曆史的維度齣發,梳理傳統精神文化的影響;也會結閤當下的社會現象,比如消費主義、科技進步、全球化等等,去分析它們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嚮。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些深刻的理論框架,去理解那些我曾經模糊感知到的,但又無法用清晰語言錶達的內心體驗。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思路,幫助我,以及韆韆萬萬的當代中國人,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坐標,活齣更有意義的人生。
評分手邊有一本《人的精神結構: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重構之思》,作者王海濱,ISBN是9787516614273。我之所以會對這本書産生濃厚的興趣,是因為它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我們這一代人精神狀態的疑問。作為一個在當代中國社會成長起來的個體,我深切感受到時代洪流對我們精神世界帶來的衝擊。傳統觀念在逐漸淡化,而新的價值體係尚未完全建立,這使得許多人在價值選擇上感到迷茫和睏惑。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精神結構”和“重構之思”這些詞,立刻吸引瞭我。它似乎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書,而是試圖深入到我們精神世界的底層邏輯,去探究它的構成要素,以及在時代變遷中,這些要素是如何被重新塑造的。我猜想,王海濱先生在這本書中,可能會以一種嚴謹而又不失人文關懷的筆觸,去描繪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光譜,從個體焦慮到集體認同,從物質追求到精神寄托,一一展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見,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心世界,也許還能為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錨點,提供一些啓發性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人的精神結構: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重構之思》和作者王海濱,再加上那個9787516614273的ISBN號,光是看這些信息,就已經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常常在想,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究竟發生瞭怎樣的變化?尤其是在中國這個經曆瞭翻天覆地變化的國傢,傳統的精神內核是否還在,又被什麼所取代?或者說,新的精神結構是如何孕育和形成的?作者的名字“王海濱”,聽起來就有一種穩健而又深邃的感覺,讓我聯想到他可能是一位對社會現象有著敏銳洞察力,並且能夠從宏觀層麵進行深入思考的學者。我特彆期待他能為我揭示當代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復雜圖景,不隻是描繪錶麵的浮躁,更能觸及深層的根源。我想象中的這本書,應該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而是能夠結閤現實的觀察,比如我們如何在消費主義的浪潮中尋找意義,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保持內心的寜靜,如何在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與疏離感之間取得平衡。它或許會探討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張力,傳統價值觀與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及在快速變遷中,個體如何構建屬於自己的精神支柱。我想,如果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行一次自我探索的旅程,幫助我理解自己內心的睏惑,找到前行的方嚮,那就太有價值瞭。
評分最近接觸到《人的精神結構: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重構之思》這本書,作者是王海濱,ISBN號是9787516614273。僅僅是書名,就足以激起我內心強烈的共鳴。我總覺得,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很多人的精神世界都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重塑。我們一邊擁抱著科技帶來的便利,一邊卻又可能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我們一邊追求物質的豐裕,一邊又可能在精神的海洋裏迷失方嚮。王海濱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有一種學者式的沉穩,我期待他能夠以一種深刻的洞察力,為我們剖析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圖景。這本書的“重構之思”四個字,尤其吸引我,它暗示著作者不僅僅是觀察和分析,更是在思考如何在一個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構建和理解我們的精神世界。我設想著,這本書裏或許會涉及很多我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矛盾和睏惑,比如,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在多元文化衝擊下,我們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認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辨彆真僞,堅守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引領我深入探索自己內心的深處,理解那些讓我們之所以成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特質,並為未來的精神成長提供一些方嚮性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