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俗万年历

中华礼俗万年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强吾,曾娟娟,胡莉明 著
图书标签:
  • 礼俗
  • 民俗
  • 传统文化
  • 节日
  • 年历
  • 风俗习惯
  • 中华文化
  • 历史
  • 文化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51399
商品编码:2937244423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礼俗万年历

定价:15.00元

作者:曾强吾,曾娟娟,胡莉明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2951399

字数:

页码:2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华礼俗万年历》里包罗天文地理,这里饱含世俗人情。度量时间的历法、传统择吉文化习俗、丰富多彩的节日、红白喜事风俗、生活习俗、现代交际礼仪,集古人智慧,让你品味传统文化之精髓。

目录


一、度量时间的历法
n1.历法渊源何其长
n2.早的历法《夏小正》
n3.有趣的“三正”历法阶段
n4.农历
n5.皇历
n6.月相
n7.六十花甲子
n8.二十八宿
n9.十二建星
n10.二十四节气详解
n11.纷纭派生的杂节气
n12.十二生肖
n二、传统择吉文化习俗
n1.辩证的阴阳学说
n2.相生相克的五行
n3.天干地支诀
n4.黄道吉日
n5.数字游戏般的九宫术
n6.变幻无穷的八卦
n7.六十纳音
n8.方位
n三、丰富多彩的节日
n(一)传统节日
n1.春节
n2.元宵节
n3.春龙节
n4.清明节
n5.端午节
n6.姑姑节
n7.七巧节
n8.中元节
n9.中秋节
n10.重阳节
n11.下元节
n12.腊八节
n13.扫尘节
n14.除夕
n(二)现代节日与纪念日
n1.元旦
n2.国际劳动妇女节
n3.植树节
n4.国际劳动节
n5.青年节
n6.国际儿童节
n7.中国党建党节
n8.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n9.教师节
n10.国庆节
n(三)别具风情的节日
n1.圣诞节
n2.复活节
n3.开斋节
n4.古尔拜节
n5.圣纪节
n6.狂欢节
n7.感恩节
n8.樱花节
n9.情人节
n10.母亲节
n11.父亲节
n12.愚人节
n13.万圣节
n四、红白喜事风俗多
n(一)婚礼习俗
n1.传统婚礼习俗
n2.传统婚礼礼节
n亲家怎样写报日书(107)婚用请帖(108)婚嫁送礼(109)结婚典礼行礼程序(110)婚礼仪式(111)婚礼见礼示意图(112)婚礼告文列举(112)介绍人祝词例举(113)来宾代表祝词(113)新郎答词(113)庆贺结婚信例举(114)饮新人茶赞词例举(114)婚姻联幛语精选(115)新人服饰(116)新房的装饰(117)闹洞房(118)接亲彩车(119)
n3.西方婚礼习俗简介
n(二)祝寿习俗
n1.寿诞礼俗
n贺喜报生(122)三朝洗礼(123)满月礼(123)百日礼(124)周岁礼(124)生日礼(125)祝寿礼(126)近代祝寿礼(128)
n2.寿诞文书
n寿用请酒帖(129)祝寿送礼帖式(131)祝寿贺礼用词(132)祝寿联幛语(132)
n(三)丧葬礼仪
n1.丧礼
n初终(136)成殓(137)成服(137)讣闻(138)开吊(138)告窆(138)大祥小祥(140)禄祭(140)
n2.丧礼文书
n报丧条(140)传统讣闻(140)现代讣告举例(141)丧事请陪客帖式(142)祭奠送礼单帖(142)神龛与墓碑格式(143)挽联选辑(143)
n3.祭文举例
n4.悼词
n5.追悼会礼节
n6.祠祭、家祭礼节
n五、生活习俗
n1.贺新屋落成
n2.贺乔迁之喜
n3.新店开业贺喜
n六、现代交际礼仪
n1.见面礼仪
n2.交谈礼仪
n3.宴请礼仪
n4.做客礼仪
n5.待客礼仪
n6.书信礼仪
n7.传统称谓
n8.礼物
n9.公共场合礼仪
n10.电话礼仪
n11.西餐礼仪
n七、2011—2020年历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华礼俗万年历:一部融贯古今的中华生活智慧指南 在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礼仪与习俗如同血脉,代代相传,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与社会生活。它们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更是维系家族、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礼俗或被遗忘,或被误读,其精髓与智慧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中若隐若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礼俗万年历》应运而生,它并非一本冷冰冰的史料汇编,而是一部生动鲜活的中华生活智慧指南,旨在帮助读者重新认识、理解并传承那些穿越时空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书的出版,旨在弥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鸿沟,让古老的礼俗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它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点,再到家族祭祀与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细致梳理、深入解读了贯穿其中的各种礼仪与习俗。无论是呱呱坠地时的“满月礼”,还是喜结连理的“婚礼”,抑或是人生旅途最后一程的“葬礼”,本书都将一一呈现其历史渊源、演变过程、核心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 第一篇:人生始事,启蒙篇章——生命的礼仪与传承 生命是礼仪的起点,也是传承的开始。《中华礼俗万年历》以“生命”为线索,展开了一幅从诞生到成长的礼俗画卷。 初生之喜,满月与周岁: 新生命的降临,是家族的喜悦,也是礼仪的开端。本书将详细解读满月礼和周岁礼的由来,包括古人为何重视这些仪式,其中蕴含的对生命健康的祈愿,以及赠送礼物的讲究,例如“剃头礼”象征着新的开始,“抓周”则寄托了长辈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这些习俗不仅仅是形式,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祝福的传递。 童蒙养正,冠笄与开蒙: 儿童的成长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中华礼俗万年历》将深入探讨“冠礼”和“笄礼”,这两个象征着个体从孩童走向成年的重要仪式。它会详细介绍不同朝代、不同族群在冠礼和笄礼上的差异,以及仪式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步骤和寓意。此外,本书还会涉及“开蒙礼”,即孩童开始接受教育时的仪式,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学”的重视,以及对后辈品德塑造的关注。 青春韶华,婚嫁礼仪: 婚姻是人生中的大事,也是礼俗的重头戏。《中华礼俗万年历》将以极其详尽的篇幅,剖析中国传统的婚嫁礼仪。从“六礼”的繁复流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到各个环节的细致解读,例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时代背景,婚前准备中的“安床”、“试穿婚服”,婚礼当天的“拜天地”、“掀盖头”,再到婚后的“回门”、“闹洞房”等等。本书会深入挖掘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它们如何体现了对婚姻的庄重态度,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新生活的期盼。同时,也会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婚俗上的特色与变迁。 第二篇:生活点滴,人伦之道——家庭与社会的礼仪规范 礼仪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基本准则。《中华礼俗万年历》将聚焦家庭伦理与社会交往中的各类礼仪,展现中华文明的温情与智慧。 尊老爱幼,孝道与赡养: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华礼俗万年历》将深入探讨“孝道”的内涵,从古代帝王提倡的“孝”行,到民间家庭的日常实践,如“晨昏定省”、“赡养父母”、“奉养长辈”等。本书会解析孝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以及现代社会如何理解和实践孝道,让这一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得以延续。 睦邻友好,邻里之间的礼仪: 社区的和谐离不开良好的邻里关系。《中华礼俗万年历》将介绍邻里之间的交往礼仪,如“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念,邻里之间的互助行为,以及节日时相互拜访、送礼的习俗。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构成了温暖人心的社会支持网络。 尊敬师长,教育的礼仪: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礼俗万年历》将重点阐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以及拜师、谢师等仪式。它会揭示这些礼仪如何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对传道授业者的感恩,以及对学习的严肃态度。 节庆时光,岁时礼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礼仪与习俗最集中的体现。《中华礼俗万年历》将以“万年历”的视角,详细解读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的起源、传说、禁忌、习俗和相关的饮食文化。例如,春节的“祭灶”、“贴春联”、“拜年”,清明的“扫墓祭祖”、“踏青”,端午的“包粽子”、“赛龙舟”,中秋的“赏月”、“吃月饼”等等。本书会深入挖掘每个节日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它们如何连接着人们的情感,凝聚着家族的记忆,传承着民族的精神。 第三篇:人生终点,告别与纪念——生命终结的仪式与反思 生命的终结并非是故事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与纪念。《中华礼俗万年历》将以庄重与尊重的态度,探讨中国人关于死亡的礼仪与观念。 临终关怀,告别尘世: 本书将介绍传统文化中临终前的一些习俗,如“留遗嘱”、“交代后事”、“穿寿衣”等,展现了对逝者的关怀与对生者的慰藉。 丧葬仪式,送往迎来: 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礼俗中最为复杂和庄重的部分之一。《中华礼俗万年历》将详细介绍从“报丧”、“停灵”、“守灵”、“出殡”,到“安葬”等各个环节的习俗,以及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在丧葬仪式上的差异。本书会深入分析这些仪式背后所体现的对逝者的敬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后世子孙的教育意义。 追思祭奠,缅怀先祖: 死亡并非遗忘,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纪念。《中华礼俗万年历》将重点阐述“祭祀”的重要性,包括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祭拜祖先的习俗,以及日常家庭中对祖先牌位的祭拜。这些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对家族血脉的维系,对“饮水思源”精神的传承。 第四篇:社会交往,人际和谐——公共生活中的礼仪智慧 除了家庭内部和人生节点,《中华礼俗万年历》还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交往领域,揭示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中的关键作用。 拜访迎宾,礼尚往来: 无论是拜访亲友,还是商务洽谈,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中华礼俗万年历》将介绍拜访的礼节,如“敲门”、“问候”、“奉茶”,以及接待客人的之道,如何让客人感到舒适和受到尊重。 宴饮之礼,餐桌上的智慧: “民以食为天”,餐桌上的礼仪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和对场合的尊重。《中华礼俗万年历》将详细解读中国传统的宴饮礼仪,包括座位安排、敬酒、夹菜、餐具使用等,以及不同场合下的注意事项,例如商务宴请与家庭聚会的区别。 商务礼仪,诚信为本: 在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商务礼仪显得尤为重要。《中华礼俗万年历》将探讨与商业活动相关的礼仪,如“合同签署”、“商务谈判”、“赠送商务礼品”等,强调诚信、尊重与互利共赢的原则。 问候与祝福,语言的力量: 恰当的问候与真诚的祝福,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有效方式。《中华礼俗万年历》将收录各种场合下的问候语和祝福语,例如生日祝福、乔迁祝福、新年问候等,并解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寓意。 本书特色与价值 《中华礼俗万年历》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万年历”的视角,这意味着它不仅仅关注当下,更致力于梳理礼俗的历史演变,追溯其文化根源。本书在内容上力求全面,涵盖了人生各阶段、社会各层面的礼仪习俗。在解读上,本书坚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深入挖掘礼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而非流于表面。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传统的礼仪和习俗正面临着被遗忘的危机。《中华礼俗万年历》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去重新认识、理解并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礼”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一本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掌握具体的礼仪操作,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人际交往的艺术,以及对生命、家庭、社会和传统的尊重。 本书的内容严谨考究,力求准确反映各时期、各地域的礼俗特点,但同时也考虑到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语言通俗易懂,并辅以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描述,使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礼俗知识变得鲜活有趣。它将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与从容,学会以更得体、更温和、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与世界相处。 《中华礼俗万年历》不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份文化传承的契约。它邀请每一位热爱中华文化、追求生活品质的读者,一同踏上这段探索与传承的旅程,让古老的礼俗智慧,在新时代的光辉下,熠熠生辉。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华礼俗万年历》这个书名,在我看来,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流传至今的古老习俗充满敬畏和好奇,觉得它们是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独特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探索这些印记的向导,让我能够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各种礼仪、节庆、婚丧嫁娶等方面的习俗。我特别关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渐渐模糊但依然有着深远影响的传统。我想知道,古代人们是如何度过每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些节日又承载着怎样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严谨而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呈现在我面前,让我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震撼。封面上的“中华礼俗万年历”几个字,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向我娓娓道来那些被岁月洗礼过的故事。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眷恋的人,总觉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丢失了太多宝贵的东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重新认识和理解那些被遗忘的礼俗。我特别期待它能详细地介绍各种节日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的观念如何体现在春耕秋收之中,又比如“慎终追远”的精神如何通过祭祀活动得以传承。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堆砌,而是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那些与礼俗相关的历史故事、传说轶事,甚至是诗词歌赋。我想了解,古代的士大夫是如何在特定的节日里进行雅致的文化活动的?普通百姓又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庆祝,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神明的敬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厚重的文化氛围,让我沉浸其中,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中华礼俗万年历》——就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和与之相关的各种节气、习俗充满了好奇。我渴望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这些传统文化的详尽解读,希望它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探索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礼仪和风俗。我特别想了解,不同时节的农事活动是如何与各种节日紧密相连的?那些古老的祭祀仪式,又寄托了古人怎样的愿望和信仰?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日期和活动,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历史演变以及社会功能。我期待它能够用生动的语言,讲述那些关于亲情、友情、乡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中那份独特的温情和智慧,并将这些宝贵的传统融入我的现代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古朴的字体搭配暗红色的背景,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那些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我当初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被它名字里“万年历”三个字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节日、农耕文化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这些古老的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联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活着的百科全书,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淡去的节气变化、祭祀活动、婚丧嫁娶的规矩,以及那些寓意深长的民间故事,一一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日期和节日,而是能够深入挖掘每个节日的由来、演变,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生活智慧。例如,春节的起源是什么?它与古代的哪些习俗有关?元宵节的花灯为何会成为传统?中秋节的月亮又寄托了古人怎样的情思?我渴望在这本书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并能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庆祝这些节日时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我更希望它能展现出这些礼俗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名字《中华礼俗万年历》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礼俗,是其文化基因最直接的体现,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塑造着民族的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时间的胶囊,将那些关于中华民族的礼仪、风俗、节庆,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图景,一一呈现在我的面前。我尤其希望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那些看似寻常的习俗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含义。例如,我们为何要扫墓祭祖?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孝道文化和家族观念?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究竟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是有着更古老的起源?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古老的仪式感,去理解那些传统节日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演变和传承。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史诗,让我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