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鄙文丛:中国建筑常识
定价:36.00元
作者:林徽因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82407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作者:林徽因,中国第壹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建筑师。
2.材料真实:林徽因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代建筑,并逐一做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3.文笔优美: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集专业理论、建筑美学、散文笔法三位一体。
4.内容详尽:俯瞰式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内容提要
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因其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的讲述之中,既可以看做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书中亦附有专业图表,图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显,既可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
目录
编
一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二 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
三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阶段——从远古到殷
第二阶段——西周到春秋·战国
第三阶段——秦·汉·三国
第四阶段——晋·南北朝·隋
第五阶段——唐·五代·辽
第六阶段——两宋到金·元
第七阶段——明·清两朝和旧中国时期
结 论
四 《中国建筑史》第六章 宋·辽·金 部分
第二节 北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第二编
五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我们的祖先选择了这个地址
北京城近千年来的四次改建
北京的水源——全城的生命线
北京的城市格式——中轴线的特征
北京的交通系统及街道系统
北京城的土地使用——分区
北京城是一个具有计划性的整体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庞大的的杰作?
六 我们的首都
中山堂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故宫三大殿
北海公园
天坛
颐和园
天宁寺塔
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刚宝座塔”
鼓楼、钟楼和什刹海
雍和宫
故宫
七 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
前广场和千步廊的制度
团城——古代台的实例
北海琼华岛白塔的前身
八 平郊建筑杂录
一 卧佛寺的平面
二 法海寺门与原先的居庸关
三 杏子口的三个石佛龛
第三编
九 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
十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汾阳县 峪道河 龙天庙
汾阳县 大相村 崇胜寺
汾阳县 杏花村 国宁寺
文水县 开栅镇 圣母庙
文水县 文庙
汾阳县 小相村 灵岩寺
孝义县 吴屯村 东岳庙
霍县 太清观
霍县 文庙
霍县 东福昌寺
霍县 西福昌寺
霍县 火星圣母庙
霍县 县大堂
霍县 北门外桥及铁牛
赵城县 侯村 女娲庙
赵城县 广胜寺下寺
赵城县 广胜寺上寺
赵城县 广胜寺 明应王殿
赵城县 霍山中 镇庙
太原县 晋祠
山西民居
结 尾
十一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一 洞名
二 洞的平面及其建造年代
三 石窟的源流问题
四 石刻中所表现的建筑形式
五 石刻中所见建筑部分
六 石刻的飞仙
七 云冈石刻中装饰花纹及色彩
八 窟前的附属建筑
九 结 论
十二 《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
十三 敦煌边饰初步研究
作者介绍
林徽因原名徽音,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她是作家、诗人、中国第壹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建筑师、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
青年时代,求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遍访欧美,学贯中西。这些独特的际遇造就了一个魅力的林徽因。让她有机会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不朽著作的设计,她也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及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摘
序言
从一本建筑常识的书籍中,我意外地读出了一种生活的哲学。我一直以为建筑只是冰冷的砖石木瓦,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但《中国建筑常识》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阐述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形态,更是中国人对于生活、对于宇宙的理解。书中反复提及的“礼”与“序”,在建筑空间的划分和功能的设计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尊卑有序、内外有别,这些都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庭院”的章节,那不仅仅是建筑的附属空间,更是中国人情感交流、家庭团聚、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一花一草,一池一景,都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书中所描绘的,是一个个有温度、有故事的建筑,它们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屋宇,更是承载着几千年文化传承的载体。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浸润在这股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底蕴之中,对“家”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有着强烈探索欲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中国建筑的精髓。而《中国建筑常识》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中国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技术演变、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社会文化背景娓娓道来。我从书中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宗教信仰,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建筑的形制和风格的。比如,唐代建筑的恢弘大气,宋代建筑的精致典雅,明清建筑的繁复华丽,都与当时的历史时期息息相关。书中对于各个时期代表性建筑的介绍,如长城、故宫、苏州园林等,更是让我对中国建筑的成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建筑构件的讲解,比如屋顶的坡度、梁柱的比例、墙体的厚度,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蕴含着深厚的学问和精湛的工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建筑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观,而是深入到了其肌理和灵魂之中。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中国建筑常识》,我心中怀揣着对古老东方建筑美学的无限好奇。翻阅之间,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巍峨的宫殿、精巧的园林、肃穆的寺庙之中。书中所述的木结构体系,如斗拱、榫卯,其精妙之处令人叹为观止,它们不仅仅是支撑建筑的构件,更是中国人巧思与智慧的结晶。我惊叹于古人如何能在没有现代工程技术的辅助下,建造出如此宏伟且经久不衰的建筑。每一个飞檐翘角,每一处雕梁画栋,都诉说着一段历史,承载着一种文化。对于书中对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细致描绘,更是让我印象深刻,无论是江南水乡的婉约,还是北方院落的厚重,都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天人合一”理念在建筑中的体现,将自然融入建筑,建筑依附自然,这种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在当今社会愈发显得珍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建筑知识的普及读物,更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绝佳契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那些似乎习以为常的建筑,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建筑艺术方面。市面上关于中国建筑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专业晦涩,要么流于表面,难以深入。然而,这本《中国建筑常识》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以一种极其亲切和易懂的方式,为我揭开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神秘面纱。书中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色彩的运用、空间的布局,都有着非常详尽的解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常常会引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或是结合生动的比喻,让原本复杂的建筑原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如,在解释“风水”与建筑选址的关系时,作者并没有将其神化,而是从科学的角度阐释了古代先贤对于地形、水文、气候等环境因素的考量,这让我豁然开朗。读这本书,我仿佛一位误入大师课堂的学徒,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着宝贵的知识。我不再只是走马观花地欣赏建筑,而是开始思考每一个细节背后的原因,每一处设计蕴含的匠心。这本书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更加热爱我自己的文化。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去了解他们的建筑。而《中国建筑常识》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建筑世界的大门。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将原本可能枯燥的建筑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从来没有想到,原来建筑的屋顶设计,可以与阴阳五行相联系;原来窗棂的图案,可以蕴含着丰富的寓意。书中对于建筑装饰的介绍,更是让我目不暇接,那些精美的雕刻、壁画、彩绘,无不展现着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各地民居的介绍,它们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生活气息,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和情感。读这本书,我仿佛在与中国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于家庭的重视。它让我明白,建筑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更是文化,更是生活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