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广府文化年鉴(2014)
定价:138.00元
作者: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市越秀区
出版社:广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46219189
字数:
页码:32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广府文化年鉴(2014)》分为六大部分。部分“基本情况”,设总述、大事记;第二部分“文化门类”,设粤语、粤剧、音乐、曲艺、传统学术、文学、绘画、书法、文博、工艺、饮食、建筑园林、体育、民俗节诞、医药等15个分目;第三部分“文化研究”,设综述、研究机构、学术活动、研究成果4个分目;第四部分“文化产业”,设综述、传媒产业、演艺娱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会展业、文化广告产业、文化艺术品市场、动漫游戏产业、网络文化服务产业、广州十区二市的文化产业等9个分目;第五部分“人物”,设综述、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表彰杰出人物两个分目;第六部分“文献”。《广府文化年鉴(2014)》卷首设彩图。
目录
《广府文化年鉴(2014)》编辑说明
基本情况
总述
大事记
文化门类
粤语
粤剧
音乐
曲艺
传统学术
文学
绘画
书法
文博
工艺
饮食
建筑园林
体育
民俗节诞
医药
文化研究
综述
研究机构
学术活动
研究成果
文化产业
综述
传媒产业
演艺娱乐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会展业
文化广告产业
文化艺术品市场
动漫游戏产业
网络文化服务产业
广州十区二市的文化产业
人物
综述
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表彰杰出人物
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广府文化年鉴(2014)》:
  明代大学者黄佐曾潜心研究音乐,著有《乐典序》《审乐第六》等书,常与弟子奏乐拍和。陈子壮之弟、诗人陈子升也精于音律,善弹琴,能作曲,有曲集传世。清代,名诗人方殿元也酷爱音乐,家设“广歌堂”以筵宾客;大学者陈澧也善音律,著有《声律通考》;名诗人张维屏也喜欢音乐,常与诗友一起欣赏。 
  19世纪中晚期,在广州地区逐渐形成粤乐,到民国时民间喜爱者众,影响至海内外。与此同时,西方音乐传入广州,渐受本土音乐爱好者喜爱。20世纪20年代,曾就读于广州时敏学堂后留学于日本、德国的香山人萧友梅,先后在北京、上海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并在上海创立国立音乐院。1931年,陈洪、马思聪、何安东在广州创立私立广州音乐院,并出版学报《广州音乐》。抗日战争期间,大批学习西洋音乐的广州籍音乐工作者,在广州、上海、北京、重庆、延安、香港,以至南洋各地,以音乐艺术宣传爱国、抗日救亡。冼星海是突出的音乐家,何安东在全国亦有影响。至解放战争时期,广州音乐界在动员群众投身人民解放事业、发展音乐方面亦作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时期,鼎力发展广州的音乐艺术事业,先后建起专业音乐演出、培训、研究机构,经常举办大型音乐艺术活动,音乐空前普及。大合唱是广州音乐的强项,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厅闻名遐迩。2003年开始,音乐艺术大赛“金钟奖”落户广州,更促进了广州音乐事业的发展。2013年,第九届金钟奖又在广州举行,是历届金钟奖规模大的一次,影响巨大。
  ……
序言
这本《广府文化年鉴(2014)》真是一本让人惊喜的“穿越”之书。当我翻开它,仿佛瞬间被拉回到了2014年的广州,那些熟悉的街景、那些曾经热议的话题,以及那些深深烙印在城市记忆中的点点滴滴,都通过这本年鉴得以鲜活地重现。它不仅仅是一份年度报告,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讲述着这座城市的脉搏跳动,讲述着那些在时光洪流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年鉴中对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观察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一些具体的事件和人物,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广府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创新。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在梳理这些内容时付出的心血,他们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文化的观察者和思考者。通过阅读,我仿佛与2014年的广州市民产生了某种奇妙的连接,理解了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精神追求,以及这座城市所特有的那种乐观向上、包容开放的气质。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广府文化年鉴(2014)》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毕竟“年鉴”听起来总是有些枯燥和官方。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完全被它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所折服。它没有拘泥于单一的视角,而是从多个维度,比如学术研究、民间观察、政策导向等,全方位地呈现了2014年广府文化的生态。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年鉴中透露出一种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它不仅记录了成果,也探讨了挑战,展现了文化工作者们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思考和努力。我看到了许多鲜活的案例,比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举措,对新兴文化空间的培育,以及对传统节庆活动的创新解读。这些内容让我觉得,广府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呼吸、成长,并在时代的大潮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
评分这份《广府文化年鉴(2014)》堪称是一部关于“时间”的文献。它将2014年那个充满活力的年份,用一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方式封存了起来。我尤其欣赏其中那些关于社会变迁与文化融合的论述,它们清晰地勾勒出广府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演变轨迹。 读到一些关于当年社会热点事件与文化发展的交叉分析时,我更是觉得大开眼界。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事件如何影响和塑造了当年的文化图景,以及广府文化又是如何回应和适应这些变化的。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智识上的愉悦。它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
评分作为一名对岭南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这本《广府文化年鉴(2014)》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它以一种极其系统和全面的方式,为我展现了2014年广府文化的面貌,让我仿佛走进了那个年代的广州街头,感受着那里的文化气息。 书中对于一些历史遗迹、传统节庆以及民俗活动的深入挖掘,让我对广府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对其中一些关于地方语言、饮食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篇章充满了兴趣,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广府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文化的表象,更触及了文化的内核,让我感受到了广府文化那份独特的韵味和持久的生命力。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会的佳作。
评分我一直对“年鉴”这种体裁抱有特别的好感,因为它总能捕捉到那个特定年份独有的时代印记。《广府文化年鉴(2014)》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2014年广府地区在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多元图景。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对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以及新兴文化形式的专题报道,它们不仅介绍了这些文化现象本身,更挖掘了其背后所承载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渊源。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那些在2014年看似平常的文化活动,在今天看来可能已经有了更深的意义。年鉴中的许多细节,比如对某个展览的评价、对某个演出活动的分析,都充满了当时的语境和情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许多其他类型的书籍难以给予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广府文化丰富的层次和强大的生命力,也让我对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