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和儿子一起成长
定价:28.00元
作者:杨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508608631
字数:
页码:22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剑桥读博士的儿子夏杨,是她心里大的骄傲!『中国十大杰出母亲』是她获得的诸多殊荣之一。一个智慧的现代母亲,与你分享她的教子经历:用更温暖、更科学的爱,陪伴孩子走过成长的岁月……她,就是集“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杰出创业女性”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成功女性——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内容充实、生动,语言朴素、流畅,既有学者的睿智,又有母亲的激情,非常值得一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杨文,教授,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留学英国,曾任教于山东大学。著有《幼儿英语教学法》、《杨文幼儿英语》、《杨文教子》等书。荣获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杰出创业女性等称号,其家庭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现任山东省妇联执委、济南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委员等。
文摘
一只鞋垫的涂鸦和图形游戏 夏杨不到两岁时,有一天,他左手拿着一只鞋,右手拿着一张纸,走到我面前说:“妈妈,鞋垫子。”我惊喜地发现,他手上的那张纸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像土豆一样的东西。我没有说“不像”,而是一个劲儿地夸奖他,鼓励他,并按他的要求,在他的“杰作”上给他写上“鞋垫子”三个字。
n 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他的这幅“大作”。还有很多他小时候涂鸦的“ 作品”,包括爸爸的“肖像画”,我都为他保留着。这些稚嫩而充满情趣的童画,记录着他幼年世界里感受深的东西。
n 我曾看到一个理论,说绘画是人的右脑功能的有代表性的表现。所以,从夏杨~岁多,我就注意开发他的右脑,给他一支笔,几张纸,由他信笔涂鸦。从几道简单的、甚至画得弯弯曲曲的线,到他能够想象着把他看到的事物、或者我给他讲的故事中的人物,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我发现,这个过程对孩子的心智培养真的很有效果。
n 现在亲戚朋友还经常说,“你们家那时候,都让夏杨画得不成样子了” 。凡是当年去过我家的人都记得,我家的墙上,不时见到夏杨的涂鸦。铅笔的、粉笔的、蜡笔的、粘贴画的……红的、绿的、黑的、蓝的、黄的……五颜六色。甚至桌子上、地上、门后面,也成为他的“创作园地”。
n 我承认我是很“纵容”孩子。如果是今天的条件,我想给他装饰一面“ 创作墙”,让他尽情挥洒他的“创作欲望”。但那时候条件有限,没有那么大的空间,所以,我就想: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和孩子随时随地得以挥洒的想象力、创造力、思考力的发展相比,后者更重要。
n 这是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注重这个过程背后。
n 沉淀在他身上的东西。
n 夏杨从小喜欢画,我也曾经给他报过绘画班,但他不喜欢老师试图让他们把一个圆画得圆,把苹果画得逼真,就愿不去了。虽然交了钱,我也没有强迫他去。因为我并不看重他学到多少绘画的技巧,而是看重在画画的过程中,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没有得到发展。我想,让他由着自己的兴趣随意地信笔画来,充分利用他的灵感,可能更能发挥他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n 孩子学画,不是程式化的临摹,而是画他自己的心理体验,画孩子心目中的“真实生活”,不论那些形状多么古怪,色彩多么刺眼,甚至有些会违背现实世界的规律,家长都应该学会欣赏,不要讽刺、讥笑。因为重要的不在于孩子是否创作了一幅画。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动用了手指、眼睛和思维。
n 所以,夏杨画了什么,我都用赞赏的语言和眼光去欣赏,甚至在家给他开“画展”。
n 夏杨幼儿时期的绘画中,有机器人,有猪八戒,还有大灰狼,有的画得惟妙惟肖,有的画得很走形,但他自己能说出“道理”来,告诉我这就是他想象中的,然后,让我帮他把每一幅“画”的名字写下来,有时候甚至是写 “绘画日记”,帮他把绘画编的故事写下来,然后帮他装订起来。
n 那一阶段,夏杨自称成立了一个“夏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夏杨系列故事丛书》。有惟妙惟肖的“米老鼠”做饭、睡觉的单个故事,有他自己创作的“双头怪”连环画,还有根据英国同名故事书改编的“旧帽子和新帽子”连环画……他是作者或编译者,我是“顾问”,有时候姥姥也是顾问。
n 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为他“收藏”的他幼儿时期的涂鸦作品。现在拿出来,连他自己也忍俊不禁:“怎么琢磨出来的呢” 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绘画班,大家都知道了绘画对孩子的好处,但是,有些家长请老师给孩子做的是“正规辅导”,重在“立竿见影”地体现在绘画技巧上,而忽略了孩子童真和想象力的挖掘开发。可能这些家长让孩子学画,抱着让孩子成名成家的梦想,但这样是否过早地给孩子的发展定了向儿童绘画可贵的,是他富有创造性的、独特的想象力的发展对他的学业及人生的影响,不单是技巧。
n “涂鸦”是有阶段性的,在孩子的语言不能充分表达他的思维的时期,他就有了拿起笔来“涂鸦”的强烈愿望,就像人类早期在山洞、岩石上绘画的热情一样。
n 从孩子的一岁到八岁,是利用涂鸦想象力,锻炼孩子图形思考力、开发右脑的佳时期。过了这个阶段,他就没有那么强烈的要画的欲望了。这个时期,孩子会自发地去描绘他周围的,以及他想象中的人物、房屋、树木、动物。有笔和纸更好,没有的话,他就会自己去找石块、沙滩、墙壁等去涂鸦。这时候家长应保护孩子的兴趣,在他往墙上或者到处画的时候,不要呵斥他,应该尽量给他提供发挥想象力的环境。
n 除了鼓励夏杨信笔涂鸦,我还从小注意在图形游戏中培养他的图形思考力。
n 孩子认识周围的世界是从图形开始的,它是孩子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那时我搜集了很多的从简单到复杂的图形,来和他一起做辨图游戏。比如,让他找出相似图形中的不同点,让他去寻找确定“ ”或者“宝藏”在图形的哪个地点。我还和他玩迷宫游戏,不管到哪里,只要有迷宫的游戏,我就鼓励他去探索。他玩得兴高采烈,我也达到了让他在迷宫中体验的教育目的。
n 我知道一岁左右的孩子正是能够辨认几何形状的时期,我就给夏杨买来了一些玩具。记得有一座玩具小木屋,上面有圆的孔、方的窗……有时早上夏杨醒得早,我就让他在被窝里,拿着小木屋和他一边一起玩,一边辨认什么是圆形、三角形,什么是正方形…… 一起上街时,我也会问夏杨:你看这个楼是什么形状的你看这个大门的形状像什么…… 另外,像拼图、图形重组、七巧板、变幻魔方、滑块类的智力玩具,我给他买了很多,也给他做了不少,我甚至很早就鼓励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玩具…… 当时“夏杨少年儿童出版社”还“出版”了很多很小的《幼儿智力开发丛书》,夏杨绘画,我是“顾问”,内容有填表、迷宫、数图形、一笔画、画图、补图、连数等。
n 夏杨很小的时候,晚上和姥姥一起出去,姥姥就问他:“你看看月亮为什么有的时候圆,有的时候弯”夏杨瞪着惊奇的眼睛望着神秘的月亮…… 回家后,姥姥拿出三个苹果,一个是月亮,一个是地球,一个是太阳,在演示中,给他讲宇宙运动的规律。尽管那时他还小,可能还不能完全听懂,但这种形象直观的启发,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n 夏杨初中的化学老师和数学老师发现,夏杨在上课听讲和课下复习时,会经常把老师的语言,在书上画成图形,来理解和记忆。他的书上,几乎标满了“符号语言”。我不知道这是否和他小时候的涂鸦、图形训练有关,但他在中学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而他并没有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他的课本上。
n 或许,这就是图形给他带来的思考能力 我认为,思考能力就是和人的各种认识活动相关联的一种潜在能力。生活中我们常听人们用“聪明不聪明”来概括一个人的思考能力,“聪明”,顾名思义是耳聪目明之意。所以,聪明首先包括以感知为基础的观察力,而涂鸦和图形游戏锻炼的首先就是一个人的观察力。
n 现在夏杨能够在学业或生活中,从很多纷繁的现象中,善于抓住主要特征,而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我想这和他从小得到的图形游戏训练,应该也有很大的关系。
n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后,我要花大力气把他们转换成语言。
n ” 图形游戏锻炼了夏杨的观察力,并开拓了他的想象力,而且他能够把联想当成习惯,使他在今天的科学探究中,能够具备快速、高效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n 给孩子一颗自由的心、一双自由的手吧,让他在尽情的想象中,涂抹属于他们那个世界的缤纷多彩……
n ……
序言
序一 他们,是我的任老师
n序二 母爱是什么?
n章 记忆
n儿子改写我的人生
n练体操的少女
n从纺织女工到大学生
n第二章 做母亲也需要上岗证
n担起两种角色
n不做被动的父母
n聪明是吃出来的
n生活即教育
n木棉效应
n第三章 “学习”是个大概念
n播种在生命的春天
n捕捉“关键期”
n床前故事与整体识读
n一只鞋垫的涂鸦和图形游戏
n玩也是学习
n读书是一种习惯
n成功来自专注力
n让时间成为“有价值时间”
n我替孩子抄作业
n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n培养兴趣广泛的孩子
n会考试也是一种素质
n第四章 为孩子建立精神银行
n亲亲我们的宝贝
n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
n我为什么不生气
n巧用“计谋”和暗示
n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n就这一巴掌
n让孩子在选择中成长
n孩子不必太听话
n蹲下和孩子说话
n批评孩子的艺术
n“你真是个好孩子”
n常对孩子说“你来”
n节俭不“抠门儿”
n站在对方的立场
n自控力的培养
n诚信的力量
n第五章 父爱如山
n父子如哥儿俩
n父亲说自己做了三件事
n爱他,就要放手
n附录 教子100问(选摘)
n我眼中的杨文(代后记)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非常巧妙,它不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结构,仿佛是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不断地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时间点去挖掘和阐释,每一次的回归,都比上一次更加深入和饱满。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反而更贴合我们真实的生活体验——记忆往往是跳跃的,情感的联结也是错综复杂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章节之间设置的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引子”或“尾声”,它们像一个个小小的引申和呼应,让整本书的内容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读完一个部分,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之前读到的某个片段,从而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种精心设计的结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度和思考的连贯性,它要求读者不能浮躁地快速翻阅,而是需要不断地回顾和对比,才能真正领会到作者想要搭建的那个复杂而精妙的思维迷宫。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戳我了,封面那种温柔的色调,配上那个手绘感的插图,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心里暖洋洋的。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它的质感吸引了,纸张不是那种光滑的影印纸,而是略带粗粝感的,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觉作者在制作这本书的时候,是真的倾注了心血,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我记得书脊那里,印着一句小小的引语,具体的我已经不太记得了,但那种诗意的表达,让我忍不住在去翻开内页之前,就先在心里构建了一个关于“陪伴”和“发现”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可以收藏起来的物件,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就能带来一种宁静的力量。而且,它的开本非常适中,无论是放在包里通勤时阅读,还是窝在沙发上慢慢品味,都非常舒服,不会有那种大部头书籍带来的压迫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就像是带着一位老朋友在身边。这种对实体书美学的追求,在现在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去享受指尖触碰纸张的那种真实感。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日常琐事时,全新的、充满敬畏的视角。我们常常被生活推着走,忙着完成一个个任务,却很少停下来,认真审视我们正在经历的每一个瞬间,尤其是那些看似最不值一提的小事。这本书就像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了那些被我们匆忙忽略掉的“微光时刻”。我读到其中关于“耐心”的一段论述时,深有感触,它没有说教式地要求我们必须如何,而是通过细腻的场景描绘,展示了耐心如何在不经意间,化解了看似无解的僵局,构建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远比直接的口号来得有力量。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方式,不再只关注结果,而是开始学着去欣赏和尊重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和变化,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我个人而言,是非常宝贵和实际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简直是大师级的,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地罗列事件,而是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时而平静舒缓,时而又因为某个突如其来的“小浪花”而激起层层涟漪,让你忍不住想立刻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时间跨度处理上的技巧,她总能用极简的几笔,勾勒出一段漫长时光里,那种细微到几乎难以察觉的心理变化,那种“不着痕迹”的叙事手法,高明之处就在于,它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经历中去填补那些留白。我读到某个章节时,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拉回了自己某一个模糊的童年记忆碎片里,心里猛地咯噔一下,然后才能缓缓地从那种恍惚中抽离出来,回味刚才读到的那段文字。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不是靠强行煽情堆砌出来的,而是基于对生活最本质的洞察,所以读起来,才会觉得每一个转折都那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情节张力和情感密度的精准控制。
评分作者的遣词造句功力,真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她的文字里有一种令人惊奇的画面感和音乐性。我不是那种会特意去摘抄和背诵的人,但这本书里,有好几处的描述,让我不得不停下来,轻轻地把那几行字在心里默读了好几遍,生怕漏掉了一丝一毫的韵味。比如,她形容光线穿过窗帘洒在地上的样子,用了一个我从未想过的比喻,立刻就让那个场景变得立体而鲜活,仿佛我真的能感受到那片光斑的温度。更难得的是,她的语言风格非常多变,在处理严肃、深刻的主题时,她会用一种沉稳、内敛的笔调,带着一种哲思的深度,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人生的意义;而在描写那些日常的、琐碎的生活片段时,她的文字又变得轻快灵动,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烟火气,读起来让人嘴角忍不住上扬。这种风格上的游刃有余,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丝毫没有单调乏味的感觉,每次翻页都是一次全新的感官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