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求约束
定价:35.00元
作者:孙凤,谢维和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5041594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本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对教育学科“语法”建设的基本内涵等有了一些初步的体会和认识,同时也感到了教育学科“语法”建设中方法论的困惑,而伯恩斯坦所说的教育学科的“弱语法”现象,也并非教育学人的无为,它实际上反映了教育学科“语法”建设的内在困难,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教育学科本身的特点及其“语法”建设的制约或影响。
严格地说,本书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完全是一种教育学的课题,而是一个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同时这种现象又不仅是本书的特点,而是整个教育学科的基本特点。一般而言,作为知识分类的体系,有两种不同的学科。一种是以某些具有内在逻辑的概念和范畴系统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包括数理化、文史哲等传统学科。另一种是以某个领域为对象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包括环境、生命、海洋、城市、农村等新兴学科,它的特点是综合性与多学科知识在某个领域中的聚合。教育学科正是属于后者。因此,这种学科的“语法”应该如何建设这类学科的符号或词汇系统、类型与结构安排以及内在联系等,怎样体现这种综合性与领域性的特点也是教育学科“语法”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在本书的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数据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市场、制度与教育等,它们本身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属性。然而,我们将所有这些不同的知识和数据都集成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求约束上,换句话说,这也就是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求约束这样一种教育问题和研究对象来集成这些不同的知识与数据。这实际上也就是以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这一基本的教育问题作为整合所有这些不同学科知识与数据的平台。从教育学科“话法”建设的意义上说,它的符号或词汇系统可以足多学科的,它的类型系统与结构安排也可以是多学科的,但这种教育学科的“语法”所体现的教育活动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必须是教育学的;它所具有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也必须是教育性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我非常看重一本书在“问题诊断”之后的“解决方案”的质量。如果这本书仅仅停留在“现在的就业市场很卷,供需不匹配”这样的老生常谈上,那就失去了其作为专著的意义。我更期待看到针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具体建议。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如何设定更合理、更具前瞻性的招聘标准,避免“学历内卷”的恶性循环?对于高等教育机构而言,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如何与市场需求进行更有效的动态校准?当然,对毕业生个体而言,除了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心智模型的重塑”。这本书是否提供了一种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全新范式?抛弃那种线性的、稳定的职业发展观,转而拥抱一种多阶段、可重塑的职业路径,这才是应对不确定性时代的根本出路。希望作者能在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扎实、可操作的指导,而非仅仅是理论上的呼吁。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和出版机构让我联想到,它可能带有一定的政策研究背景或宏观视野。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否能够从更宏大的国家人才战略层面,来审视这种“需求约束”的成因。这不仅仅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事,它牵扯到人口结构变化、技术革命的速度,乃至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如果能将中国的就业约束问题放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背景下考察,那无疑会提升本书的格局。我希望看到的分析,不仅仅是描述“我们现在面临什么问题”,而是深挖“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以及“未来十年,这种约束可能会如何演变”。例如,人工智能对白领岗位的冲击速度是否会被低估?这种前瞻性的风险评估,对于处于关键决策期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来说,是极其宝贵的“预警信号”。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这种高屋建瓴的洞察,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就业参考书,而是一部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阵痛的必备读物。
评分说实话,看到“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于就业的书籍,我总会带有一种复杂的期待。一方面,学术的严谨性让人信赖其理论框架的扎实;另一方面,又担心它会不会过于沉溺于理论构建,而脱离了瞬息万变的实际市场环境。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就业问题从来不只是经济学范畴的博弈,它深深植根于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乃至代际差异之中。比如,如今的95后、00后在工作意义上的追求,与父辈们“铁饭碗”的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这种文化上的“需求错位”,难道不也是一种重要的“约束”吗?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探讨不同类型院校毕业生在约束条件下的生存策略差异,比如,名校光环下的“高配低就”困境,与普通院校毕业生“低配高就”的挣扎。如果能将这些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融入进来,这本书的厚度就会瞬间增加,不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手册,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当代社会流动性的深度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沉甸甸的,直击当下社会最焦灼的话题之一。我作为一个刚踏出象牙塔没多久的职场新人,对“需求约束”这四个字体会太深了。找工作,简直就是一场无休止的自我拉扯和妥协的过程。你心仪的岗位可能对学历、经验有着苛刻到不近人情的门槛,而你手头拥有的“资源”——那些熬夜赶出来的论文、看似光鲜的实习证明——在冰冷的招聘系统面前,似乎又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种供需之间的巨大鸿沟,而不是泛泛而谈,那就太有价值了。我特别好奇,作者们是如何界定和量化这种“约束”的?是通过宏观的经济数据,还是深入到微观的企业招聘标准和毕业生的心理预期?如果能提供一些实操层面的建议,比如面对结构性失业时,如何调整认知框架,寻找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蓝海领域,那就更好了。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能够穿透那些安慰性的口号,直达问题的核心,帮助我们这些“新一代劳动力”找到更具韧性的立足点。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孙凤、谢维和”两位作者的名字组合,似乎暗示着一种稳健而审慎的学术态度。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他们是如何处理“结构性”与“个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我们都知道,宏观的结构性约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产业升级带来的岗位替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些都不是毕业生通过努力加班就能解决的。然而,过度强调结构性约束,又容易导向宿命论,让年轻人失去主动性。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框架,即在承认外部巨大约束的前提下,如何最大化发挥个体在信息获取、技能迭代和心理韧性上的作用。例如,他们是否对“慢就业”“灵活就业”等新兴现象进行了严肃的评估,这些看似“逃避”的策略,在长期来看,究竟是降低了未来的约束,还是仅仅推迟了挑战的到来?这种对复杂现实的细致区分和论证,才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所应具备的品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