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2] 乾隆御纂周易述義

[B202] 乾隆御纂周易述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汪由敦等敕撰 著
图书标签:
  • 周易
  • 易经
  • 乾隆
  • 述义
  • 古籍
  • 中国古典
  • 经学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新文豐
ISBN:9789571713809
商品编码:29427595875
包装:精裝
出版时间:1979-09-30
页数:738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御纂周易折中,廣大精微,義無不備,綜括漢唐以來諸說之全,而取其粹,言易者,無能出其範圍,今是編也,異其體而宗其義。


《大清典籍志:宫廷珍本览要》 引言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在文化、学术上的积累浩瀚如烟海。宫廷作为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自然收藏了无数珍贵的典籍。本书《大清典籍志:宫廷珍本览要》旨在为后世勾勒出一幅乾隆朝及其前后宫廷藏书的概貌。我们不聚焦于某一具体典籍的深入剖析,而是力求展现清代皇家图书馆的宏观结构、编纂方针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本书将从典籍的分类、搜集途径、装帧形制、以及不同体裁书籍的代表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展现清代宫廷藏书的广博与精深。 第一章:乾嘉盛世的学术背景与藏书需求 乾隆朝,标志着清代文化事业的巅峰。统治者对“文治”的推崇,不仅仅是表面的政治姿态,更是实际行动的体现,其中最直接的便是对古籍的搜集、整理与刊刻。 1.1 圣意驱动下的文化工程 皇帝本人作为饱学的君主,对儒家经典、史学著作以及历代文学名篇有着强烈的兴趣与收藏癖。这种自上而下的热情,直接驱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图书搜集工作。典籍的收藏不再仅仅是私人的爱好,而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彰显皇权合法性与文化正统性的重要手段。 1.2 编纂体例的形成 为有效管理浩如烟海的藏书,宫廷必须建立一套严谨的分类和著录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直接影响了后世图书馆学的早期发展。本书将探讨早期清宫典籍著录的规范,例如如何区分正史、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以及对子部、集部著述的精细划分。这套体系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学术成就,反映了古籍整理学的高超水准。 第二章:宫廷藏书的搜集与汇聚 宫廷藏书的来源是复杂的,既有历代皇室的旧藏,也有通过各种手段征集而来的海量文献。 2.1 全国范围内的搜访与征集 清廷动用庞大的行政力量,对民间及地方藏书进行普查和征集。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强取豪夺,往往伴随着丰厚的物质回报,但也难免存在因权力胁迫而产生的隐忧。本书将侧重于分析这种“自愿”与“非自愿”并存的征集模式,如何快速地充实了宫廷的藏书规模。 2.2 仿宋与殿刻本的兴盛 为确保善本的流传与规范,宫廷设立了专门的刻书机构,如武英殿等。这些机构采用精细的雕版技术,刊刻出字体匀称、纸张考究的“殿版”书籍。这些书籍不仅是文献载体,本身也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它们往往是后世学者研究古籍善本的重要参照。 第三章:典籍类别的纵览 清宫藏书的包罗万象,体现在其对经、史、子、集四部的全面覆盖。本书将不深入探讨某一特定主题的学术价值,而是从宏观上审视各类藏书的构成。 3.1 经学与儒家经典的重构 在清代,维护正统思想至关重要。因此,对儒家经典(经部)的收藏最为重视。这里不仅包括《四书五经》的各种注疏本,更有大量宋元以来重要学者的疏解之作。这些典籍构成了清代官方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 3.2 史学的宏伟蓝图 史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清廷通过整理前朝史籍(如《明史》的修纂),并系统收集各地府志、县志、人物传记等,构建了一部规模空前的“中国史”。这些地方志与诏令档案的汇集,为研究清代社会治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3 子部与集部的广博 子部(哲学、兵法、天文、历法、医药等)的收藏体现了宫廷对实用技术与学术思想的兼收并蓄。而集部(诗文总集、词曲、小说戏文)的丰富性,则反映了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趣味。 第四章:装帧形制与文献流传 图书的物理形态是其历史价值的佐证。清宫典籍的装帧往往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 4.1 册页、卷轴与线装 本书将考察宫廷藏书中常见的装帧形式,如传统的卷轴装、晚期流行的线装书,以及针对特定文献(如大幅地图、图谱)采用的特殊装帧技术。这些形制的变化,反映了阅读习惯的演进。 4.2 批校与鉴藏印记 许多宫廷藏书带有皇帝或皇室成员的批示或钤印。这些印记,如“乾隆御览之宝”、“涵芬楼”等,不仅是鉴别真伪的标志,也间接揭示了某一本书籍在皇室内部的流转路径和受重视程度。 结论 《大清典籍志:宫廷珍本览要》意在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视角,审视清代宫廷所构建的庞大学术宝库。它不是对任何一本特定著作的评论,而是对“典籍集合体”这一文化现象的梳理与描绘。通过对分类、搜集、刊刻和形制的考察,我们可以理解清代统治者如何利用对文献的控制,来巩固其文化正统地位,并留下了一份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这份遗产的广度与深度,至今仍是后世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宏大且系统的世界观。它将《周易》的哲理置于整个传统伦理和政治框架之下进行阐述,使得那些看似抽象的爻辞和卦象,都变得具有了现实的指导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古人是如何将宇宙的运行规律与人世间的治理之道联系起来的。这种贯通古今、连接天人的思维方式,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稀缺。它像是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古代的智慧,也反思着我们当代人如何安身立命。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宫廷文化和文献整理略有涉猎的人,我对这部作品的文献价值非常看重。从其成书的背景和参与编纂的人员来看,它无疑代表了清代官方对《周易》研究的一个制高点。书中的考证部分做得极为细致,许多地方对前人注疏的辨析和取舍,都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它不像一些个人注疏那样容易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而是力求呈现一种“集大成”的、相对中正的诠释体系。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是并存的,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难度系数绝对不低,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入门快餐读物”。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消化完第一卷,很多晦涩的文言文需要反复查阅和比对上下文。不过,正是这种挑战性,才让每一次的“顿悟”显得格外珍贵。它更像是一次与古人智慧的深度对话,你需要投入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去啃下那些硬骨头。对于那些追求知识深度,不畏惧阅读门槛的同道中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教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治学的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一种庄重典雅的气质。纸张的质感非常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油墨的印刷清晰细腻,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文字,都处理得非常到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不得不提的是,这个版本的版式设计也颇为讲究,古朴又不失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对于真心喜欢传统文化,并且对书籍本身的物理品质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心意就足以让人感到满足。

评分

我以前也读过一些关于易经的书籍,但大多侧重于术数或玄学解读,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学术上的严谨性。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稳健,作者在阐述义理时,引经据典,逻辑脉络清晰,让人感觉每一步推导都有据可循。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着力于“为什么是这样”,这种深入骨髓的探究态度,非常适合想要系统学习易学理论的读者。读下来,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重新梳理了一遍,对于传统儒家对《周易》的理解有了一个更扎实的基础认识,不再是浮于表面的背诵符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