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2] 乾隆禦纂周易述義

[B202] 乾隆禦纂周易述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汪由敦等敕撰 著
圖書標籤:
  • 周易
  • 易經
  • 乾隆
  • 述義
  • 古籍
  • 中國古典
  • 經學
  • 文化
  • 曆史
  • 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國際圖書快綫專營店
齣版社: 新文豐
ISBN:9789571713809
商品編碼:29427595875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1979-09-30
頁數:738
正文語種:中文繁體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禦纂周易摺中,廣大精微,義無不備,綜括漢唐以來諸說之全,而取其粹,言易者,無能齣其範圍,今是編也,異其體而宗其義。


《大清典籍誌:宮廷珍本覽要》 引言 清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其在文化、學術上的積纍浩瀚如煙海。宮廷作為政治與文化的中心,自然收藏瞭無數珍貴的典籍。本書《大清典籍誌:宮廷珍本覽要》旨在為後世勾勒齣一幅乾隆朝及其前後宮廷藏書的概貌。我們不聚焦於某一具體典籍的深入剖析,而是力求展現清代皇傢圖書館的宏觀結構、編纂方針及其所反映的時代精神。本書將從典籍的分類、搜集途徑、裝幀形製、以及不同體裁書籍的代錶性等多個維度進行考察,展現清代宮廷藏書的廣博與精深。 第一章:乾嘉盛世的學術背景與藏書需求 乾隆朝,標誌著清代文化事業的巔峰。統治者對“文治”的推崇,不僅僅是錶麵的政治姿態,更是實際行動的體現,其中最直接的便是對古籍的搜集、整理與刊刻。 1.1 聖意驅動下的文化工程 皇帝本人作為飽學的君主,對儒傢經典、史學著作以及曆代文學名篇有著強烈的興趣與收藏癖。這種自上而下的熱情,直接驅動瞭全國範圍內的圖書搜集工作。典籍的收藏不再僅僅是私人的愛好,而成為國傢意誌的體現,是彰顯皇權閤法性與文化正統性的重要手段。 1.2 編纂體例的形成 為有效管理浩如煙海的藏書,宮廷必須建立一套嚴謹的分類和著錄體係。這種體係的形成,直接影響瞭後世圖書館學的早期發展。本書將探討早期清宮典籍著錄的規範,例如如何區分正史、編年體、紀事本末體,以及對子部、集部著述的精細劃分。這套體係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學術成就,反映瞭古籍整理學的高超水準。 第二章:宮廷藏書的搜集與匯聚 宮廷藏書的來源是復雜的,既有曆代皇室的舊藏,也有通過各種手段徵集而來的海量文獻。 2.1 全國範圍內的搜訪與徵集 清廷動用龐大的行政力量,對民間及地方藏書進行普查和徵集。這一過程並非簡單的強取豪奪,往往伴隨著豐厚的物質迴報,但也難免存在因權力脅迫而産生的隱憂。本書將側重於分析這種“自願”與“非自願”並存的徵集模式,如何快速地充實瞭宮廷的藏書規模。 2.2 仿宋與殿刻本的興盛 為確保善本的流傳與規範,宮廷設立瞭專門的刻書機構,如武英殿等。這些機構采用精細的雕版技術,刊刻齣字體勻稱、紙張考究的“殿版”書籍。這些書籍不僅是文獻載體,本身也具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它們往往是後世學者研究古籍善本的重要參照。 第三章:典籍類彆的縱覽 清宮藏書的包羅萬象,體現在其對經、史、子、集四部的全麵覆蓋。本書將不深入探討某一特定主題的學術價值,而是從宏觀上審視各類藏書的構成。 3.1 經學與儒傢經典的重構 在清代,維護正統思想至關重要。因此,對儒傢經典(經部)的收藏最為重視。這裏不僅包括《四書五經》的各種注疏本,更有大量宋元以來重要學者的疏解之作。這些典籍構成瞭清代官方意識形態的理論基礎。 3.2 史學的宏偉藍圖 史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清廷通過整理前朝史籍(如《明史》的修纂),並係統收集各地府誌、縣誌、人物傳記等,構建瞭一部規模空前的“中國史”。這些地方誌與詔令檔案的匯集,為研究清代社會治理提供瞭第一手資料。 3.3 子部與集部的廣博 子部(哲學、兵法、天文、曆法、醫藥等)的收藏體現瞭宮廷對實用技術與學術思想的兼收並蓄。而集部(詩文總集、詞麯、小說戲文)的豐富性,則反映瞭對文學藝術的鑒賞趣味。 第四章:裝幀形製與文獻流傳 圖書的物理形態是其曆史價值的佐證。清宮典籍的裝幀往往代錶瞭當時最高的工藝水平。 4.1 冊頁、捲軸與綫裝 本書將考察宮廷藏書中常見的裝幀形式,如傳統的捲軸裝、晚期流行的綫裝書,以及針對特定文獻(如大幅地圖、圖譜)采用的特殊裝幀技術。這些形製的變化,反映瞭閱讀習慣的演進。 4.2 批校與鑒藏印記 許多宮廷藏書帶有皇帝或皇室成員的批示或鈐印。這些印記,如“乾隆禦覽之寶”、“涵芬樓”等,不僅是鑒彆真僞的標誌,也間接揭示瞭某一本書籍在皇室內部的流轉路徑和受重視程度。 結論 《大清典籍誌:宮廷珍本覽要》意在提供一個全景式的視角,審視清代宮廷所構建的龐大學術寶庫。它不是對任何一本特定著作的評論,而是對“典籍集閤體”這一文化現象的梳理與描繪。通過對分類、搜集、刊刻和形製的考察,我們可以理解清代統治者如何利用對文獻的控製,來鞏固其文化正統地位,並留下瞭一份影響深遠的文化遺産。這份遺産的廣度與深度,至今仍是後世研究中國古典文獻的基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宏大且係統的世界觀。它將《周易》的哲理置於整個傳統倫理和政治框架之下進行闡述,使得那些看似抽象的爻辭和卦象,都變得具有瞭現實的指導意義。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思考,古人是如何將宇宙的運行規律與人世間的治理之道聯係起來的。這種貫通古今、連接天人的思維方式,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顯得尤為稀缺。它像是一麵鏡子,不僅映照齣古代的智慧,也反思著我們當代人如何安身立命。

評分

作為一個對古代宮廷文化和文獻整理略有涉獵的人,我對這部作品的文獻價值非常看重。從其成書的背景和參與編纂的人員來看,它無疑代錶瞭清代官方對《周易》研究的一個製高點。書中的考證部分做得極為細緻,許多地方對前人注疏的辨析和取捨,都體現瞭極高的學術水準。它不像一些個人注疏那樣容易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而是力求呈現一種“集大成”的、相對中正的詮釋體係。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是並存的,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評分

我以前也讀過一些關於易經的書籍,但大多側重於術數或玄學解讀,讀起來總覺得少瞭點學術上的嚴謹性。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穩健,作者在闡述義理時,引經據典,邏輯脈絡清晰,讓人感覺每一步推導都有據可循。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是什麼”,更著力於“為什麼是這樣”,這種深入骨髓的探究態度,非常適閤想要係統學習易學理論的讀者。讀下來,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框架被重新梳理瞭一遍,對於傳統儒傢對《周易》的理解有瞭一個更紮實的基礎認識,不再是浮於錶麵的背誦符號。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一種莊重典雅的氣質。紙張的質感非常齣色,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油墨的印刷清晰細膩,尤其是那些復雜的圖錶和文字,都處理得非常到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不得不提的是,這個版本的版式設計也頗為講究,古樸又不失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確實下瞭不少功夫。對於真心喜歡傳統文化,並且對書籍本身的物理品質有較高要求的讀者來說,光是這份心意就足以讓人感到滿足。

評分

這本書的難度係數絕對不低,不是那種可以輕鬆翻閱的“入門快餐讀物”。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纔消化完第一捲,很多晦澀的文言文需要反復查閱和比對上下文。不過,正是這種挑戰性,纔讓每一次的“頓悟”顯得格外珍貴。它更像是一次與古人智慧的深度對話,你需要投入極大的耐心和精力去啃下那些硬骨頭。對於那些追求知識深度,不畏懼閱讀門檻的同道中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它教會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治學的態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