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10天培养一个更专注的孩子 |
| 作者 | (美)杰弗里伯恩斯坦(Jeffrey Bernstein) |
| 定价 | 39.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339467 |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天培养一个更专注的孩子》是伯恩斯坦博士提出一项“天计划”。本书每一章讨论其中一天的改进方法,即培养提高孩子的专注力需要注意的某一方面,并在章节中给出大量解决方法和实施建议,并附有注意事项。 《天培养一个更专注的孩子》通过对孩子日常表现的分析以及实用的建议,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孩子面前时刻保持冷静,改善孩子在校的专注表现,有效应对家庭作业难题,让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重要的是——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和自信力! 提高孩子的专注力,需要孩子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家长的正确反馈、引导和激励。本书作者强调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应谨记保持冷静、坚持努力、摒弃自己的控制欲,并注意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通过不懈的努力,提高孩子的专注能力。 |
| 作者简介 | |
| 杰弗里伯恩斯坦博士,认证心理学家,关系治疗专家和教育问题专家,在25年的心理辅导工作中,为孩子、幼儿、夫妻和家庭提供咨询服务。伯恩斯坦博士组织的讨论和演讲主题包括儿童与青少年发展、自我实现、多动症、学习障碍、纪律、家长监护问题等,曾帮助1000多个家庭重回温暖平和的生活。常作为嘉宾出现在电视媒体中,除本书外,还著有《为什么你不懂我的想法?》《关心你所爱的孩子》等。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除了教你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这里还有: 个方法,让孩子对你敞开心扉; 种方式,让你能够平静地和孩子说话; 个策略,让孩子课堂上更用心; 条建议,让家庭作业不再成为和孩子的噩梦; 22项指导,让孩子的友谊更健康持久!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富有同理心的权威”。它既有心理学研究的严谨和数据的支撑,又不失家长之间那种心照不宣的理解与支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心流体验”的描述,作者没有把它写成一种高不可攀的境界,而是描绘成一种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和适当引导而体验到的日常乐趣。书中穿插了一些案例,这些案例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那个通过角色扮演游戏重塑阅读兴趣的孩子,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而充满希望。这本书最可贵的一点在于,它没有把“专注力”视为一个孤立的技能点来训练,而是将其融入了阅读、游戏、运动、家庭沟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鼓励我们拥抱“不完美”,接受孩子偶尔的分心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回应和引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修正者”,而更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协作者”,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比任何技巧本身都更为珍贵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柔和的色调和清晰的字体搭配,立刻就给人一种平静、有条理的感觉。我原本对市面上那些宣称能“立竿见影”的育儿书籍持保留态度,毕竟孩子的成长哪有那么简单粗暴的公式可循?但光是翻阅前几页的排版和引言,我就感觉到作者的用心。他没有急着灌输理论,而是非常细腻地描绘了一些日常家庭场景,那些场景简直就是我家的翻版——孩子做作业时东张西望,思绪飘到窗外那只飞过的麻雀上,或者对着一块橡皮泥能研究上半小时,却对眼前的任务束之高阁。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立刻放下戒心,觉得这本书可能真的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作者似乎深谙现代亲子关系中的那种微妙的焦虑与无力感,他没有指责父母的不是,反而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引路人,轻声细语地引导你审视自己对“专注力”的定义。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比那些生硬的说教高明得多,它更像是一场深入心灵的对话,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的沟通模式和环境设置。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对心流产生的影响”这一块的描述,那种对细节的捕捉,真的需要长期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才能形成。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哲学基调非常健康,它平衡了“效率”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很多同类书籍都过于强调效率至上,仿佛专注力就是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工具。但这本书却将专注力定位为人格健全和内心平静的基础。它探讨了“分心”的深层心理根源,比如对未完成任务的焦虑、对外部刺激的过度敏感,甚至是个体边界感模糊所导致的注意力分散。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父母自身情绪管理”对孩子的影响,这一点非常发人深省。我意识到,当我自己在处理工作邮件或家务时,表现出那种心不在焉、手指不停刷手机的状态,孩子完全看在眼里。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成年人在数字时代的“专注力缺失”症状,并巧妙地将亲子教育转化为一次自我疗愈的机会。它告诉我们,要培养一个专注的孩子,首先要努力成为一个内在更宁静的成年人。这种由内而外的教育理念,使得整本书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大大增强。
评分这本书在策略的落地执行层面上,做得非常扎实,没有太多虚无缥缈的口号。我特别喜欢它提出的那种“微习惯培养法”。它不是让你一下子把孩子的生活作息翻个底朝天,而是建议在现有的日常流程中,嵌入一些非常小的、几乎不费力气的“专注力锚点”。比如,关于“餐桌上的专注力训练”,书中提出的不是要求孩子安静地吃完所有东西,而是设置一个“三分钟无手机、无玩具、纯粹品尝食物”的仪式。这种小小的、可控的成功体验,对于提升孩子的内在自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尝试了其中一个关于“任务分解与视觉化”的技巧,效果立竿见影。我不再直接把“写完一篇作文”的任务扔给孩子,而是和他一起画出一个流程图,把“构思”、“起草开头”、“完成主体段落一”等步骤清晰地标出来,每完成一步就贴上一个彩色的小星星。孩子立刻就从面对一座高山的心态,转变成了攀登一个个小土坡的积极状态。这种化繁为简的智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战经验,让“专注力培养”这件事变得不再令人望而生畏。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慢下来”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注意力问题。我过去总习惯于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表现,比如“他应该在二十分钟内完成这项任务”,一旦超时,焦虑感立刻飙升。但作者在这里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姑且称之为“注意力的能量守恒定律”,它强调了专注力是一种有限的、需要精心管理的资源,而不是一个可以无限压榨的开关。书中关于如何识别孩子“专注力疲劳”的信号,描述得极其精准,那些细微的叹气、肢体的微小动作变化,甚至呼吸的频率,都被纳入了考量。这迫使我开始将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过程”本身。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年龄段孩子专注力发展的差异性讨论,也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病。它让我意识到,我的期待值可能设置得太高,或者说,我的干预方式过于强势,反而扼杀了孩子内在的驱动力。这种从“管理”到“引导”的思维转变,是这本书对我影响最深远的地方,它让育儿这件事,从一场体力与脑力的对抗赛,变成了一场耐心的、充满理解的合作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