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别走弯路
定价:29.00元
售价:18.9元,便宜10.1元,折扣65
作者:成墨初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15300863
字数:
页码:2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孩子,别走弯路》是家教畅销书作家成墨初融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写给女儿的人生指南。在书中不仅赞扬了“好”,也揭示了“坏”,每个故事,每个观点都经过精心挑选,向孩子们传达出实用、深刻,真实,可“传世”的人生经验和智慧。读懂这本书,就像在人生的途中撑起50把伞,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平衡、智慧、丰富和幸福。
目录
作者介绍
成墨初,河北邯郸人。出版人,家教畅销书作家。教育名博博主。亲子教育终身从业者和践行者。多家教育机构顾问。《父母课堂》《家教与成才》多种刊物特邀撰稿人。出版亲子教育专著40余种,2011年评为“影响中国的十大家庭教育作家”。
n 以“有感动、有感悟”为创作原则,创作了一批集实用性、娱乐性和于一体的故事化的好作品,让读者们在“悦读”中学到教子智慧。其作品以故事见长,说理精辟,被誉为“教育界的刘墉”。
n 目前居京,专注于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主持家原创家教图书开发中心——开智书坊。
文摘
2 坦然接受自己的不
n 这些天,每到吃饭前,你就对我们说:“我今天要少吃,同桌老说我腿太粗了,不好看。”
n 奶奶担心地说:“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年纪,作业又这么多,吃少了对身体不好。”
n 你反驳道 :“我总不能老让同学笑我胖吧。”
n 妈妈劝你 :“你上次用科学公式计算体重,不是正常嘛。”
n 你不高兴了,大声说:“那是因为我身上其他地方瘦,肉全长在腿上了,知道我为什么不愿意穿裙子了吧,就是这个原因。”
n 妈妈说 :“你腿粗,但腰很细,可以穿长裙——”
n 你说 :“穿长裙也改变不了腿粗啊,我看还是得。”
n 你的宣言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那就是 :“对于自己的不,要坦然接受。”
n 我的同事小方,身体非常健康,平时连感冒也不得。
n 有人问他秘诀。他呵呵一笑说:“秘诀嘛,就是比较乐观,凡事看得开,人心情愉快了,百病不近身。”
n 他年纪轻轻就谢了顶,虽然四周的头发还算浓密,但中间是“聪明绝顶”。走在街上,总有人意味深长地看他的头,有不礼貌的人,
n 还对他指指点点。
n 他从不在意,回报以淡淡一笑。
n 面对新来同事好奇的目光,他总是笑言 :“你说我这人并不聪明,咋也‘绝顶’哩。”
n 于是大家都开心地笑起来。
n 他还很幽默。一次,同事说他养的花叶子全掉了,一些新来的同事心有灵犀地看着他的头偷笑。
n 他笑眯眯地自嘲道:“你说这花咋这么喜欢我呢。才几天工夫,就学得跟我一样,以后为配合它们,我得戴假发啦。”
n 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起来。一场风波在笑声中也化解了。
n 奇怪的是,以后大家再和他说话,都会不由自主地注意言语。为此,我曾问过他 :“你真的不介意别人议论你吗?”
n 他大度一笑:“介意又怎样,能让我长出头发?既然介意没用,不如坦然视之。何况开玩笑的人,也都并非出自恶意,他体会不到,或是好奇。”
n 上大学时,在一次老乡联谊会上,一个叫柚的女生,穿着得体,特别是她细长的脖颈上系着的一条紫色纱巾,随着她优美的舞姿飘扬着,更为她平添几许美丽。
n 一时之间,她成为舞会中受瞩目的焦点。
n 后来得知,她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特别是她的脖子上,有一块很大的紫红胎记,为了弥补,无论春夏秋冬,总是系着不同款式的紫纱巾。
n 令我们惊讶的是,在谈到“胎记”时,她十分自然,还讲起小时候的一件事。
n 她说:“从我记事起,妈妈就告诉我,我长得很漂亮,但是不,尤其是脖子上的胎记。不过,既然胎记已经存在,就要坦然接受。”
n 她记住了妈话,当有人用好奇的目光望着她的脖子时,她就高高地扬起头,有人问起,她就如实回答。可她一直不知道如何去弥补。
n 长大后,一位从事摄影的朋友在得知她的情况后,对她说:“我们在坦然接受自己的不时,要适当地做些掩饰。你的脖子长,皮肤白,如果系上紫色的纱巾,就把缺点变成了美。”
n 她点头认同,朋友又说:“人人都喜欢美,人人都不,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美好的形象出现在人前,既善待了自己,又尊重了别人。”
n 她说:“朋友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们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指责,但要想办法,改变自己的不,呈现自己的美好,悦人悦己。”
n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她很聪明?
n 前几年报纸上登过这样一个新闻。
n 一位年轻少女,除了胖外,其他地方长得几乎无可挑剔。她深知自己胖,每次与人见面说话,总是防备心很强地盯着对方看,仔细捉摸别人话里的意思。
n 更令人不能忍受的是,她一看到别人凑在一起看她,也不管对方是不是无意识地扫她一眼,她都要恶狠狠地盯着人家。有时还为此与人争吵。
n 后怎样呢?
n 她的朋友越来越少,连男朋友也受不了她的猜疑而离去。她变得更自卑了,后来还得了抑郁症。
n 为什么别人一看自己就怀疑?一口咬定人家在嘲笑你?你真的就那么出色、那么与众不同?人们除了盯着你的缺陷外,就没事可做了?
n 非常在乎非议的人,要么过于自卑,要么太自我,要么过于谨慎,要么过于自负。
n 你看,同样是不,一个把不加以美化,一个却用不让自己孤立起来。
n 好多年前,报纸、电视上热议过一则大学生的新闻。
n 主人公叫马家爵,他出身贫困,穿着总受人嘲笑。
n 长期以来,他性格变得内向、斤斤计较,不擅与人交流,为了掩饰自己身上他自认为“可耻”的贫穷,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摆阔。
n 这样仍然有同学嘲笑他,为了“雪耻”,他竟然举刀手刃几个同窗,在报复别人的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和前程。
n 邻居严叔叔,小时候家境不好。
n 在上大学的天,他就向老师、同学说了家中的困难,得到大家的同情。
n 以后他课余收废品时,同学们不但不说三道四,还赞扬他自力更生。有的同学还把喝过的矿泉水瓶子,留给他卖钱。
n 大学四年,他凭着收废品、业余打工的钱完成了学业。学校评他为“毕业生”。工作几年后,他开了自己的公司。
n 一次,我找他聊天。
n 他说 :“我上小学时,因为家里穷,穿的鞋很少有不露脚趾头的,上衣穿的是姐姐的,裤子穿的是哥哥的,有同学嘲笑我‘四不像’、‘娘娘衣服’。”
n 面对这不雅的称呼,他决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堵住别人的嘴。
n “后来我发愤学习,在班里做好事,时间长了,大家把注意力转移到我的好成绩,爱助人上,我还评上了‘三好学生’。”他笑着说。
n 我问 :“你这叫转移法吗?”
n 他点头道:“转得还真成功。我的聪明、美德,成了同学学习的榜样。从中学到大学,我有很多朋友,他们还很乐意和衣着寒酸的我走在一起呢。”
n 当自己的不无力改变时,就要坦然接受。当你在人前说出自己的缺陷或缺点时,对方就不会再在意 ;反之,愈是极力隐瞒自己的缺陷或缺点,它们越是被人注意。
n 有时候不也是一种“特长”。当别人指出了,你应该感谢他们,不管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对方既然能指出你确实存在的“缺陷”,就要正视它。
n 孩子,我们拥有不不可怕,关键是看你如何对待它。
n ……
序言
说实话,我对市面上大部分育儿书籍都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就是照搬国外的模式,不适合我们本土的社会环境。但这一本,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视角非常“接地气”,作者仿佛就是住在我们隔壁、一起为孩子前途忧心忡忡的邻居,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兴趣培养”那一章,过去我总以为,兴趣就是孩子自己玩什么就让他玩什么。可这本书指出,真正的兴趣是需要“搭建脚手架”的,需要父母在恰当的时机介入,提供工具和结构,才能让孩子从“玩乐”走向“专注的研究”。这个观点对我启发巨大。我尝试着用书中建议的“项目式学习法”引导我的孩子去探索他对古生物的喜爱,结果他不再只是看看图片,而是开始尝试画出恐龙的骨骼结构,并主动去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让我由衷地佩服作者对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的洞察力之深。
评分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这本书是“知识密度极高但阅读体验极佳”的典范。它成功地避开了育儿书籍常见的两个陷阱:一是过度学术化以致晦涩难懂;二是过度鸡汤化以致缺乏实操性。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又不失温度,每一段论述后,总会附带着一则现实生活中相似情景的对比分析,让人在恍然大悟之余,还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家庭中的影子。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关于“自主性培养”的那一节。它颠覆了我对“听话”的执念,转而强调“自我负责”才是孩子独立人格的基石。书中的案例展示了,那些看起来“不听话”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的自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种视角的转换,让我对自己过去严苛的管教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反思。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我们父母在学习如何引导孩子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自我的审视和修正,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智慧、更平和的自我教育路径。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封面的设计感和书脊的触感就很有好感,它散发着一种沉稳而又不失亲和力的气质,不像那些堆砌着“成功学”口号的书籍那样浮躁。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是,它没有陷入那种“非黑即白”的极端教育论战中。作者极其巧妙地平衡了“规矩”与“自由”之间的张力。在谈到学业压力时,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延迟满足”的重要性,但它的论述基础并非是功利性的,而是建立在对孩子大脑发育规律的科学认知之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挫折教育”的重新定义,它不是鼓励我们故意给孩子设置障碍,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将每一次失败,都转化为一次有价值的学习体验。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一个从不跌倒的孩子,永远学不会如何优雅地站起来。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这个过度保护欲极强的母亲。全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流畅,论据翔实,引用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使得整本书的论证非常有说服力,让人读起来有一种被知识充盈的踏实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它不像那种东拉西扯的杂文集,而是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从家庭氛围的建立,到亲子沟通技巧,再到价值观的塑造,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电子产品使用”问题时的态度——不妖魔化科技,而是教导如何“主导”科技。书中提出的“数字契约”概念非常实用,它不是一纸空洞的规定,而是一个双方共同协商、明确权责的互动过程。这让孩子感到了被尊重,从而更愿意遵守约定,而不是在对抗中寻求自由。读到后半部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育儿焦虑裹挟的“新手父母”,而更像是一个带着地图、准备进行一场长途旅行的探险家。这本书给予的不是快速见效的秘方,而是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它让我明白,养育孩子是一场马拉松,需要的是耐力、策略和对过程的欣赏,而非对终点线的盲目冲刺。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现代育儿观念的一扇新窗户。我一直以为,作为父母,只要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孩子自然就会健康成长。可读完后才发现,那种“放养式”的自由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被我们忽视的、对孩子心理发展至关重要的细节。特别是书中关于“情绪的早期识别与引导”那一部分,作者用极其生动的案例,描述了一个原本内向的孩子,如何通过父母日常沟通方式的微小改变,逐渐变得自信和乐于表达。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餐桌上的沉默”的章节,它让我猛然惊醒,我们每天都在说“吃了没”“今天开心吗”,但这些表面的问候,根本触及不到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作者强调的那些关于如何倾听、如何共情的方法,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切实可行、能立刻在家庭中实践的工具箱。我开始尝试放下手机,真正地、带着好奇心去听我的孩子说话,而不是急于给出建议或评判。这种转变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家庭氛围明显缓和了许多,孩子也愿意向我分享那些以前只会对朋友说的小秘密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父母的,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人类高质量相处”的指南,深刻地影响了我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