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鲁迅全集(1-18卷)
定价:1360元
作者:鲁迅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0200503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内容提要
随着20多年来人文科学和鲁迅研究的不断发展,专家、读者陆续发现1981年版的一些不足:鲁迅的佚文、佚信不断被发现,当时的注释有其历史的局限。此外,书中也有一些误植、误排的字。更重要的是,鲁迅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应在全集中有所体现。新版《鲁迅全集》新在哪里?其修订原则是“以1981年版为基础,增补不足,修订错讹”。根据现在的定稿,新版《鲁迅全集》由原来的16卷增至18卷,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共计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字。
与1981年版相比,此次《鲁迅全集》修订集中在三个方面: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释的增补修改。
◆收文: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
此次修订,增收新的佚文23篇,佚信20封,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68封,鲁迅与增田涉答问函件集编文字约10万字。
修订编委会委员、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裘士雄介绍说,在认定的23篇佚文中,内容涉及古籍整理、介绍外国文学家作品和悼念文章等,体裁包括杂文、诗歌等,反映了鲁迅文学创作道路的变迁和思想的演进。其中发表于1912年1月的《军界痛言》一文尤为重要。该文痛斥了辛亥革命后光复军在绍兴的一些劣行,在当时曾触动了一些光复军人士,他们对照此文进行检查,军风有所改变。
与增收的文章相比,佚信的增收量更多。在新发现的20封佚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鲁迅写给张琴孙、蔡元培、宋庆龄、胡适、江绍原、郁达夫、杨之华、申彦俊等社会名流、外国友人的。其中一封是1933年鲁迅写给宋庆龄、蔡元培商讨共同营救党人的信,弥足珍贵。这些信件内容的涉及面很广,包括文化交流、学术探讨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鲁迅各个时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经历。
在增收的书信中,专家们就两个有争议的问题达成了共识,即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和鲁迅、茅盾联名致中央祝贺红军东征胜利的信件。
1933年由青光书局出版的《两地书》,鲁迅在编辑过程中对原信做了很多改动,包括删节内容、加写部分文字,同时鲁迅把原信抄录保存了下来。但1981年《鲁迅全集》出版时,鲁迅原信尚未印行。此次修订,在收入《两地书》的同时,将鲁迅的原信按时间顺序与鲁迅的其他书信一起编入书信卷,这样既保存了《两地书》作为独立版本的完整性,又能使读者看到鲁迅原信的全貌。
鲁迅、茅盾联名致中央祝贺红军东征胜利的信件,1995年全文被发现,但专家们认为,此信没有原件依据,文字风格与鲁迅手笔完全不同,而且也不能证明此信经过鲁迅审阅,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鲁迅、茅盾联名给中央写信确有其事,这封信具有很重要的文献意义,并且在鲁迅生前公开发表过,应该在全集中得到反映。修订本将这封信编入书信卷附录,作为资料,便于读者查找。
据修订编辑委员会成员、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主任王海波介绍,新版《鲁迅全集》还删去了经鉴定不属于鲁迅书信的《致北方俄罗斯民族合唱团》等。
◆校勘:改动了1000多处
据初步统计,此次修订,校勘改动达1000多处,使鲁迅作品的文本更加准确。负责全集第二卷修订的张梦阳举例说,收入《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我”按照闰土的父亲传授的方法,支起竹筛罩鸟,“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促住的不过三四只。”这里“促住”为“捉住”之误,而且一错就错了几十年。张梦阳发现这个错后,不是轻易去改,而是认真查阅了登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上的原文,得到确认后才改过来。再如收入《野草》的《好的故事》中“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这里“缕缕的胭脂水”应为“如缕缕的胭脂水”,此文在《语丝》周刊发表时漏掉“如”字,鲁迅当年曾在杂志上发过更正,但收入集子时未改过来。像这类校勘,看上去是一字之改,但要改这一个字,却需要做大量严谨细致的考证工作。
◆注释:更加客观、公正、科学
修订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林非和陈漱渝认为,此次《鲁迅全集》注释的修订前进了一大步,对原注中带有评价说明性的内容、带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释酌情做了修改和删节,把客观性作为新版注释的追求。此次修订,注释更为客观、不发议论,不解释鲁迅原文的含意,对注释对象不做评论,但要尊重历史,对大是大非问题不能回避。如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种人”以及相关人物的注释,删去了评价,只客观介绍情况。
按照“向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提供相关资料和知识,同时对文化程度较高的读者也有参考价值”的注释宗旨,此次修订新增注释900余条,对1000多条原注做了重大修改,仅查补修改中外人物的生卒年一项就达到900余人。
专家们普遍认为,新版《鲁迅全集》融会了20多年来鲁迅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内容更加充实严谨,学术资料的可靠性更强。单独看某一处的修改,也许它很细微,甚至很琐碎,但综合每一个细微之处来看,《鲁迅全集》的修订呈现出的是蔚为大观的气象,体现了20多年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
目录
卷 坟 热风 呐喊
第二卷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第三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巳集
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第五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六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第七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八卷 集外集拾遗补编
第九卷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第十卷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第十一卷 两地书 书信(1904-1926)
第十二卷 书信(1927-1933)
第十三卷 书信(1934-1935)
第十四卷 书信(1936 致外国人士)
第十五卷 日记(1912-1926)
第十六卷 日记(1927-1936)
第十七卷 日记(人物书刊注释)
第十八卷 附集
鲁迅著译年表
全集篇目索引
全集注释索引
作者介绍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文摘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序言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阅读鲁迅,最考验读者的耐力和理解力的,我认为是他的杂文部分。那些文字像手术刀一样精准而冷峻,带着那个时代的特有烙印,对于成长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来说,偶尔会显得有些隔阂。然而,这套全集在注释和导读方面做得非常人性化。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堆砌史料的注释,而是选择了对那些时代背景、特定人物、或晦涩典故进行恰到好处的解释。我记得有一篇批判“白话文运动”中某些流派的文章,如果没有注释解释当时文坛的论战焦点,很容易就读成了空洞的指责。但这里的注释,不仅解释了“谁是谁非”,更重要的是还原了当时争论的语境,让我能够更立体地理解鲁迅的论战策略和深层考量。这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语境重现鲜活,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新一代读者也能顺畅地走进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
评分这套《鲁迅全集(1-18卷)》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是个对书籍装帧有点苛刻的人,但这次算是彻底被征服了。纸张的质感,那种微微泛黄、带着些许粗粝感,读起来特别有年代感,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装帧设计上,他们用了非常内敛的色调,但每一卷的侧脊文字排布都恰到好处,既清晰又不失文气。尤其是小说的插图,虽然是黑白的,但笔触的力度和那种犀利的眼神,简直是神来之笔,一下子就把人物的灵魂给勾勒出来了。说实话,我以前买过好几个版本的鲁迅作品,但要么是印刷太现代,少了点韵味,要么就是纸质太差,翻几次就怕弄坏。这一套,无论是作为案头常备阅读,还是珍藏起来,都绝对是上上之选。细节之处见真章,能看出出版社在校对和装帧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对于我们这些老读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套全集的“全”字持保留态度的,毕竟鲁迅先生的杂文和译作数量惊人,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囊括所有”,难度可想而知。但深入翻阅后,我发现这个版本在收录的广度和深度上确实做得相当到位。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目,比如《呐喊》、《彷徨》里的那些掷地有声的文章,我惊喜地发现了许多早年间发表在冷门刊物上的短篇译文和一些学术性很强的考据文章,这些内容往往在零散选集中是看不到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想对鲁迅的思想体系做一个完整、不留死角的梳理,这套书提供的材料是极其扎实的。我特意去对照了几个著名学者对鲁迅某个时期思想转变的论述,发现他们引用的关键材料,在这套书里都能被快速定位,这对于做研究或者深度阅读的同好来说,简直是福音,省去了到处搜集零散材料的麻烦。
评分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18卷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是它最大的卖点。现在的出版环境,很多经典作品都是零敲碎打地出版,东一本书,西一本书,要集齐一套,不仅费钱,更费心神。而这套《鲁迅全集》做到了完美的体系化,每一卷的厚度、开本都保持一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秩序的美感。我习惯于在书架上按照年代顺序或体裁顺序排列我的藏书,这套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使得我在查找特定作品时非常高效。而且,我注意到,它的索引系统做得非常细致,不像有些全集,只提供一个大致的篇目列表。这里面的交叉引用和关键词检索做得不错,对于那些需要频繁查阅特定措辞或者主题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实用性大大增强了。它保证了“全”的同时,又兼顾了“易用”。
评分说真的,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沉重”与“力量”的交织。鲁迅先生的思想是尖锐的,他的文字永远都在直面人性的幽暗和社会的病灶。在这18卷的篇幅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如何用自己的笔杆子与黑暗进行持续的搏斗。不同卷册之间,可以看到他心态的微妙变化,从早期对国民性的期许与失望,到后期那种近乎绝望的清醒和批判的力度。这种阅读体验是碎片化的阅读永远无法给予的。它要求你放下浮躁,跟随作者的思路走过漫长的岁月。当我合上第十八卷时,那种历经沧桑的感受油然而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个时代的思考。它不是让你读得舒服的,但它绝对是让你读得“有价值”的,它强迫你思考,强迫你正视那些不愿面对的问题,这种精神上的洗礼,比任何轻松愉快的消遣都来得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