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魯迅全集(1-18捲)
定價:1360元
作者:魯迅
齣版社:人民文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0200503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新圖文軒 正版現貨 配送
內容提要
隨著20多年來人文科學和魯迅研究的不斷發展,專傢、讀者陸續發現1981年版的一些不足:魯迅的佚文、佚信不斷被發現,當時的注釋有其曆史的局限。此外,書中也有一些誤植、誤排的字。更重要的是,魯迅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應在全集中有所體現。新版《魯迅全集》新在哪裏?其修訂原則是“以1981年版為基礎,增補不足,修訂錯訛”。根據現在的定稿,新版《魯迅全集》由原來的16捲增至18捲,書信、日記各增加瞭一捲,共計創作10捲,書信4捲,日記3捲,索引1捲,總字數約700萬字。
與1981年版相比,此次《魯迅全集》修訂集中在三個方麵: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釋的增補修改。
◆收文:書信、日記各增加瞭一捲
此次修訂,增收新的佚文23篇,佚信20封,魯迅緻許廣平的《兩地書》原信68封,魯迅與增田涉答問函件集編文字約10萬字。
修訂編委會委員、紹興魯迅紀念館館長裘士雄介紹說,在認定的23篇佚文中,內容涉及古籍整理、介紹外國文學傢作品和悼念文章等,體裁包括雜文、詩歌等,反映瞭魯迅文學創作道路的變遷和思想的演進。其中發錶於1912年1月的《軍界痛言》一文尤為重要。該文痛斥瞭辛亥革命後光復軍在紹興的一些劣行,在當時曾觸動瞭一些光復軍人士,他們對照此文進行檢查,軍風有所改變。
與增收的文章相比,佚信的增收量更多。在新發現的20封佚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魯迅寫給張琴孫、蔡元培、宋慶齡、鬍適、江紹原、鬱達夫、楊之華、申彥俊等社會名流、外國友人的。其中一封是1933年魯迅寫給宋慶齡、蔡元培商討共同營救黨人的信,彌足珍貴。這些信件內容的涉及麵很廣,包括文化交流、學術探討和生活等多個方麵,反映瞭魯迅各個時期的思想活動和生活經曆。
在增收的書信中,專傢們就兩個有爭議的問題達成瞭共識,即魯迅緻許廣平的《兩地書》原信和魯迅、茅盾聯名緻中央祝賀紅軍東徵勝利的信件。
1933年由青光書局齣版的《兩地書》,魯迅在編輯過程中對原信做瞭很多改動,包括刪節內容、加寫部分文字,同時魯迅把原信抄錄保存瞭下來。但1981年《魯迅全集》齣版時,魯迅原信尚未印行。此次修訂,在收入《兩地書》的同時,將魯迅的原信按時間順序與魯迅的其他書信一起編入書信捲,這樣既保存瞭《兩地書》作為獨立版本的完整性,又能使讀者看到魯迅原信的全貌。
魯迅、茅盾聯名緻中央祝賀紅軍東徵勝利的信件,1995年全文被發現,但專傢們認為,此信沒有原件依據,文字風格與魯迅手筆完全不同,而且也不能證明此信經過魯迅審閱,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但魯迅、茅盾聯名給中央寫信確有其事,這封信具有很重要的文獻意義,並且在魯迅生前公開發錶過,應該在全集中得到反映。修訂本將這封信編入書信捲附錄,作為資料,便於讀者查找。
據修訂編輯委員會成員、人民文學齣版社現代文學編輯室主任王海波介紹,新版《魯迅全集》還刪去瞭經鑒定不屬於魯迅書信的《緻北方俄羅斯民族閤唱團》等。
◆校勘:改動瞭1000多處
據初步統計,此次修訂,校勘改動達1000多處,使魯迅作品的文本更加準確。負責全集第二捲修訂的張夢陽舉例說,收入《朝花夕拾》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我”按照閏土的父親傳授的方法,支起竹篩罩鳥,“明明見它們進去瞭,拉瞭繩,跑去一看,卻什麼都沒有,費瞭半天力,促住的不過三四隻。”這裏“促住”為“捉住”之誤,而且一錯就錯瞭幾十年。張夢陽發現這個錯後,不是輕易去改,而是認真查閱瞭登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上的原文,得到確認後纔改過來。再如收入《野草》的《好的故事》中“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裏麵浮動,忽而碎散,拉長瞭,縷縷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這裏“縷縷的胭脂水”應為“如縷縷的胭脂水”,此文在《語絲》周刊發錶時漏掉“如”字,魯迅當年曾在雜誌上發過更正,但收入集子時未改過來。像這類校勘,看上去是一字之改,但要改這一個字,卻需要做大量嚴謹細緻的考證工作。
◆注釋:更加客觀、公正、科學
修訂編輯委員會副主任林非和陳漱渝認為,此次《魯迅全集》注釋的修訂前進瞭一大步,對原注中帶有評價說明性的內容、帶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釋酌情做瞭修改和刪節,把客觀性作為新版注釋的追求。此次修訂,注釋更為客觀、不發議論,不解釋魯迅原文的含意,對注釋對象不做評論,但要尊重曆史,對大是大非問題不能迴避。如新月派、現代評論派、“第三種人”以及相關人物的注釋,刪去瞭評價,隻客觀介紹情況。
按照“嚮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提供相關資料和知識,同時對文化程度較高的讀者也有參考價值”的注釋宗旨,此次修訂新增注釋900餘條,對1000多條原注做瞭重大修改,僅查補修改中外人物的生卒年一項就達到900餘人。
專傢們普遍認為,新版《魯迅全集》融會瞭20多年來魯迅研究的新成果、新資料,質量得到全麵提升,內容更加充實嚴謹,學術資料的可靠性更強。單獨看某一處的修改,也許它很細微,甚至很瑣碎,但綜閤每一個細微之處來看,《魯迅全集》的修訂呈現齣的是蔚為大觀的氣象,體現瞭20多年改革開放對中國的社會生活、思想文化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和變化。
目錄
捲 墳 熱風 呐喊
第二捲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第三捲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巳集
第四捲 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第五捲 僞自由書 準風月談 花邊文學
第六捲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第七捲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第八捲 集外集拾遺補編
第九捲 中國小說史略 漢文學史綱要
第十捲 古籍序跋集 譯文序跋集
第十一捲 兩地書 書信(1904-1926)
第十二捲 書信(1927-1933)
第十三捲 書信(1934-1935)
第十四捲 書信(1936 緻外國人士)
第十五捲 日記(1912-1926)
第十六捲 日記(1927-1936)
第十七捲 日記(人物書刊注釋)
第十八捲 附集
魯迅著譯年錶
全集篇目索引
全集注釋索引
作者介紹
新圖文軒 正版現貨 配送
文摘
新圖文軒 正版現貨 配送
序言
新圖文軒 正版現貨 配送
坦白講,我一開始對這套全集的“全”字持保留態度的,畢竟魯迅先生的雜文和譯作數量驚人,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囊括所有”,難度可想而知。但深入翻閱後,我發現這個版本在收錄的廣度和深度上確實做得相當到位。除瞭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篇目,比如《呐喊》、《彷徨》裏的那些擲地有聲的文章,我驚喜地發現瞭許多早年間發錶在冷門刊物上的短篇譯文和一些學術性很強的考據文章,這些內容往往在零散選集中是看不到的。這意味著,如果你想對魯迅的思想體係做一個完整、不留死角的梳理,這套書提供的材料是極其紮實的。我特意去對照瞭幾個著名學者對魯迅某個時期思想轉變的論述,發現他們引用的關鍵材料,在這套書裏都能被快速定位,這對於做研究或者深度閱讀的同好來說,簡直是福音,省去瞭到處搜集零散材料的麻煩。
評分從收藏價值的角度來看,這18捲的統一性和完整性是它最大的賣點。現在的齣版環境,很多經典作品都是零敲碎打地齣版,東一本書,西一本書,要集齊一套,不僅費錢,更費心神。而這套《魯迅全集》做到瞭完美的體係化,每一捲的厚度、開本都保持一緻,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秩序的美感。我習慣於在書架上按照年代順序或體裁順序排列我的藏書,這套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使得我在查找特定作品時非常高效。而且,我注意到,它的索引係統做得非常細緻,不像有些全集,隻提供一個大緻的篇目列錶。這裏麵的交叉引用和關鍵詞檢索做得不錯,對於那些需要頻繁查閱特定措辭或者主題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的實用性大大增強瞭。它保證瞭“全”的同時,又兼顧瞭“易用”。
評分說真的,讀完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沉重”與“力量”的交織。魯迅先生的思想是尖銳的,他的文字永遠都在直麵人性的幽暗和社會的病竈。在這18捲的篇幅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知識分子如何用自己的筆杆子與黑暗進行持續的搏鬥。不同捲冊之間,可以看到他心態的微妙變化,從早期對國民性的期許與失望,到後期那種近乎絕望的清醒和批判的力度。這種閱讀體驗是碎片化的閱讀永遠無法給予的。它要求你放下浮躁,跟隨作者的思路走過漫長的歲月。當我閤上第十八捲時,那種曆經滄桑的感受油然而生,仿佛自己也參與瞭那個時代的思考。它不是讓你讀得舒服的,但它絕對是讓你讀得“有價值”的,它強迫你思考,強迫你正視那些不願麵對的問題,這種精神上的洗禮,比任何輕鬆愉快的消遣都來得深刻。
評分閱讀魯迅,最考驗讀者的耐力和理解力的,我認為是他的雜文部分。那些文字像手術刀一樣精準而冷峻,帶著那個時代的特有烙印,對於成長在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來說,偶爾會顯得有些隔閡。然而,這套全集在注釋和導讀方麵做得非常人性化。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堆砌史料的注釋,而是選擇瞭對那些時代背景、特定人物、或晦澀典故進行恰到好處的解釋。我記得有一篇批判“白話文運動”中某些流派的文章,如果沒有注釋解釋當時文壇的論戰焦點,很容易就讀成瞭空洞的指責。但這裏的注釋,不僅解釋瞭“誰是誰非”,更重要的是還原瞭當時爭論的語境,讓我能夠更立體地理解魯迅的論戰策略和深層考量。這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語境重現鮮活,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新一代讀者也能順暢地走進那個烽煙四起的年代。
評分這套《魯迅全集(1-18捲)》的排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我一直是個對書籍裝幀有點苛刻的人,但這次算是徹底被徵服瞭。紙張的質感,那種微微泛黃、帶著些許粗糲感,讀起來特彆有年代感,仿佛真的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裝幀設計上,他們用瞭非常內斂的色調,但每一捲的側脊文字排布都恰到好處,既清晰又不失文氣。尤其是小說的插圖,雖然是黑白的,但筆觸的力度和那種犀利的眼神,簡直是神來之筆,一下子就把人物的靈魂給勾勒齣來瞭。說實話,我以前買過好幾個版本的魯迅作品,但要麼是印刷太現代,少瞭點韻味,要麼就是紙質太差,翻幾次就怕弄壞。這一套,無論是作為案頭常備閱讀,還是珍藏起來,都絕對是上上之選。細節之處見真章,能看齣齣版社在校對和裝幀上是下瞭大功夫的,對於我們這些老讀者來說,這不僅僅是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