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技北京建设研究
定价:45.00元
作者:张耘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136149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科技北京建设研究》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成果,是部从顶层设计视角全面研究科技北京建设问题的著作,从“科技北京”建设的时代需求与现实条件出发,着重回答了四个问题:“科技北京”内涵、特征与标志;“科技北京”建设的根本目的与建设目标;“科技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与城市精神;“科技北京”建设路径与建设重点。
“科技北京”建设路径为该书的重点,描述了“科技北京”建设的总体战略。分别从科技、经济、环境、社会四个子系统探讨科技北京建设的具体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张耘,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科技管理方面的研究。近五年来,共完成研究专著四部:《技术产权交易与定价研究》、《高技术企业产权交易与价值评估》、《首都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研究》、《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研究——北京案例》。主要学术著作十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主持研究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曾获得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本来对这种偏向宏观叙事的书籍兴趣不大,但拿到手里翻开扉页,那种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章节划分,让人立刻感受到了作者的专业和用心。内页的纸张质量也非常好,阅读体验很舒适,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图表和数据可视化上的处理,那些复杂的统计数据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堆砌,而是通过精美的图示变得直观易懂。特别是关于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的那几章,作者引用了很多历史照片和现代对比图,这种“今昔对比”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说服力。虽然内容上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细节,但仅仅从这份呈现出来的“质感”来看,这本书绝对是那种值得收藏的案头读物。它不仅仅是一本信息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信息量巨大但逻辑井然的迷宫。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几乎没有情绪化的表达,全程都保持着一种冷静的、学术研究的语调。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历史脉络梳理的细致程度,很多我以为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现象,追溯起来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渊源。比如,书中对于早期规划文件中对于“区域协同发展”概念的萌芽和演变,进行了长达十几页的深入剖析,引用了大量原始文献的片段。这种“刨根问底”的写作方式,使得整本书的论证基础异常扎实,让人无法轻易反驳。不过,这种过于严谨的结构也带来了一点挑战,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一些专业术语可能需要频繁查阅资料,使得阅读节奏略有拖沓。但话又说回来,正是这份深度,才让它区别于那些浮于表面的时评文章,成为了一本真正具有参考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未来趋势预判的独到眼光。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记录“已经发生的事情”,更像是在描绘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未来蓝图。其中关于“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那一节,简直是思维的火花四射。作者没有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资源配置的优化路径,甚至细致地探讨了政策引导与市场自发性之间的微妙平衡点。我尤其欣赏作者敢于指出当前模式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结构性矛盾,这种不回避问题的勇气,让这本书的论述显得更加立体和可信。很多时候,读到关键节点,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自己对相关议题的固有认知是否需要修正。它提供了一个观察问题的全新“透镜”,迫使读者从更宏大、更长远的时间尺度上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厚重”,不是那种可以抱着轻松的心态消磨时间的休闲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高度专注力的案头工作。作者的语言风格偏向于书面化表达,句子结构复杂,逻辑链条层层递进,对于习惯了碎片化信息输入的人来说,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我发现,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书中的论点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推越有力。举个例子,在讨论产业升级转型的章节中,作者先从宏观的国际竞争格局入手,然后逐步收缩到特定产业集群的内部要素重组,最后落脚到微观的企业行为调整,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逻辑严密得像一个精密的仪器。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让人在跟随作者思维的旅途中,不断获得新的理解层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度思考的范式,而不是简单的信息搬运。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极为开阔,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城市发展战略与微观的民生改善需求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政策落实效果时,没有使用空泛的赞美之词,而是穿插了大量具体的案例和数据对比,这使得书中的论述充满了“烟火气”。比如,关于智慧城市建设中“数字鸿沟”问题的探讨,作者不仅指出了问题,还探讨了如何在技术迭代的同时,确保老年群体和弱势群体不被边缘化,这体现了极高的人文关怀。这种平衡——既要追求顶层设计的先进性,又要兼顾底层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是很多同类著作中常常缺失的一环。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对“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政策细节和民生福祉的提升之中。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思想深度,在我看来是并驾齐驱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