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据通信技术(第3版)(中国通信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推荐教材)
定价:36.00元
作者:李斯伟,胡成伟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1152572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本书从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全面介绍了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有关技术。本书在介绍“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介绍了大量的通信网络新技术。内容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并配有大量案例,便于自学。本书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通信技术类专业、电子类专业、自动化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等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培训教材使用,同时可供相关行业技术人员参考。
内容提要
本书从先进性和实用性出发较全面地介绍了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有关技术。全书共7章,内容包括:数据通信概论、数据传输、数据通信协议、数据交换、IP路由、数据通信设网和数据通信宽带接入技术。
本书在介绍了“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介绍了大量的*的通信网络新技术。内容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并配有大量的实例与部分学习案例,便于自学和理解。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通信技术类专业、电子类专业、自动化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通信专业的培训教材,并可供广大IT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章 数据通信概述
1.1 数据通信的发展及数据通信业务
1.1.1 数据通信的发展历史
1.1.2 数据业务
1.2 数据通信系统
1.2.1 数据的概念
1.2.2 数据通信的概念
1.2.3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和基本类型
1.3 数据通信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1.3.1 数据通信的特点
1.3.2 数据通信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数据通信的信号表示
1.4.1 消息、信息与信号
1.4.2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1.4.3 数据通信信号的带宽需求
1.4.4 网速的几个概念
1.5 数据通信的传输代码
1.5.1 传输代码概述
1.5.2 典型的传输代码
1.6 数据通信的传输信道
1.6.1 信道概述
1.6.2 实线电缆信道
1.6.3 语音信道
1.6.4 数字信道
1.6.5 信道容量
1.7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7.1 数据传输速率
1.7.2 差错率
1.7.3 延迟
1.7.4 频带利用率和功率利用率
1.7.5 可靠性
1.8 数据通信技术的标准化组织简介
思考题与习题1
第2章 数据传输
2.1 数据编码技术
2.1.1 数字数据的数字编码
2.1.2 模拟信息的数字编码
2.1.3 数字信息的模拟编码
2.2 数据传输模式
2.2.1 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传输
2.2.2 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2.2.3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2.2.4 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
2.3 数据传输系统的时钟同步
2.3.1 同步的概念
2.3.2 位同步
2.3.3 帧同步
2.3.4 网同步
2.4 多路复用
2.4.1 多路复用概述
2.4.2 频分多路复用
2.4.3 时分多路复用
2.4.4 波分多路复用
2.4.5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
2.5 差错控制
2.5.1 差错控制编码概述
2.5.2 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
2.5.3 纠错检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2.5.4 典型的检错码
2.5.5 汉明码
2.5.6 循环冗余校验
思考题与习题2
第3章 数据通信协议
3.1 通信协议和分层
3.1.1 通信协议及其作用
3.1.2 协议的分层结构
3.2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2.1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概述
3.2.2 OSI模型各层的功能描述
3.2.3 网络设备在OSI模型中的位置
3.2.4 OSI模型中的数据封装
3.3 物理层接口
3.3.1 物理层的接口特性
3.3.2 接口标准
3.3.3 串行接口
3.4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3.4.1 数据链路概述
3.4.2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种类
3.4.3 面向字符的协议
3.4.4 面向比特的协议
3.4.5 Inter的点对点协议
3.5 TCP/IP
3.5.1 TCP/IP概述
3.5.2 网络地址的概念
3.5.3 网际协议(IP)
3.5.4 TCP
3.5.5 UDP
3.5.6 TCP与UDP通信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3
第4章 数据交换
4.1 数据交换的概念
4.1.1 数据交换的必要性
4.1.2 交换的概念
4.1.3 交换方式的分类
4.1.4 数据业务的特点及其对交换方式的要求
4.2 电路交换
4.2.1 电路交换的工作原理
4.2.2 电路交换的特点及应用
4.3 报文交换
4.3.1 报文交换的工作原理
4.3.2 报文交换的优缺点
4.4 分组交换
4.4.1 分组交换概述
4.4.2 分组交换原理
4.4.3 分组交换的优缺点
4.4.4 数据包方式的分组交换
4.4.5 虚电路方式的分组交换
4.4.6 分组交换的路由选择
4.4.7 流量控制
4.4.8 几种交换方式的比较
4.4.9 X.25协议的基本概念
4.5 数据交换中的连接和无连接
4.5.1 面向连接服务和面向无连接服务
4.5.2 面向连接的方式
4.6 帧中继
4.6.1 帧中继概述
4.6.2 帧中继的基本原理
4.6.3 帧中继协议体系结构
4.7 ATM交换
4.7.1 ATM概述
4.7.2 ATM的异步交换原理
4.7.3 ATM的信元结构
4.7.4 ATM体系结构
4.7.5 ATM信元的复用与交换
4.8 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
4.8.1 电路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的融合
4.8.2 软交换技术
4.9 案例学习
4.9.1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上的典型应用
4.9.2 中国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网应用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4
第5章 IP路由
5.1 IP路由基础
5.1.1 路由的基本概念
5.1.2 IP数据包传输与处理过程
5.1.3 路由表
5.1.4 路由的分类
5.1.5 动态路由协议
5.2 RIP
5.2.1 RIP的基本概念
5.2.2 RIP的报文格式
5.2.3 RIP算法——距离向量法
5.2.4 RIP配置举例
5.3 OSPF协议
5.3.1 OSPF协议概述
5.3.2 OSPF协议的协议报文
5.3.3 OSPF协议基本算法
5.3.4 OSPF协议的路由计算过程
5.3.5 路由聚合
5.3.6 OSPF协议典型配置举例
5.4 BGP
5.4.1 BGP概述
5.4.2 BGP的消息类型和报文格式
5.4.3 BGP的路由原理
5.5 BGP典型配置举例
思考题与习题5
第6章 数据通信网
6.1 网络的基本概念
6.2 网络的结构
6.3 数据通信网
6.3.1 数据通信网的发展阶段
6.3.2 数据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络
6.3.3 数据通信网的分类
6.4 以太网
6.4.1 以太网概述
6.4.2 以太网技术
6.4.3 快速以太网技术
6.4.4 吉比特以太网技术
6.4.5 IEEE 802.1q协议
6.5 分组交换网
6.5.1 分组交换网的组成
6.5.2 分组交换网的特点
6.5.3 分组交换网的编号X.121
6.5.4 分组交换网的应用
6.5.5 我国分组交换网的结构及现状
6.6 DDN
6.6.1 数字数据传输概述
6.6.2 DDN网络结构
6.6.3 DDN的关键技术
6.6.4 DDN的网络结构及现状
6.6.5 DDN用户接入
6.6.6 DDN传输应用实例
6.7 帧中继网
6.7.1 帧中继网的构成
6.7.2 帧中继的操作
6.7.3 帧中继业务的特点与应用
6.8 ATM网
6.8.1 ATM网络组成
6.8.2 ATM网络组织
6.9 数据通信骨干网-城域网
6.9.1 城域网概念
6.9.2 宽带城域网
6.10 从数据网到三网融合
6.10.1 三网融合概述
6.10.2 三网融合的基本结构及业务
6.11 案例学习
6.11.1 DDN接入Inter方案
6.11.2 华为IP宽带城域网解决方案
6.11.3 华为综合宽带城域网解决方案
6.11.4 NGN的典型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6
第7章 数据通信宽带接入技术
7.1 宽带接入网的提出
7.1.1 宽带接入网的历史背景
7.1.2 宽带接入网的概述
7.1.3 接入网的技术应用
7.2 XDSL接入技术
7.2.1 HDSL技术
7.2.2 ADSL与ADSL2 技术
7.2.3 VDSL技术
7.3 PON/EPON接入
7.3.1 PON概述
7.3.2 PON的无源光器件
7.3.3 PON的多址接入技术
7.3.4 EPON
7.4 无线局域网
7.4.1 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7.4.2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原理
7.4.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7.4.4 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7.4.5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
7.5 其他接入技术
7.5.1 LMDS技术
7.5.2 WiMAX
7.6 案例学习
7.6.1 基于ADSL的家庭网络和办公网络
7.6.2 基于EPON的接入网
思考题与习题7
附录 通信网常见设施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配得上“推荐教材”的头衔,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前沿趋势的关注。在介绍完基础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后,它并没有止步于传统的有线网络,而是花了相当的篇幅去探讨无线通信的演进,特别是对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引入,处理得非常得体。作者没有将这些概念描绘成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将其嵌入到现有网络的演进路线图中,清晰地阐述了它们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数据中心的资源调度和网络部署模式。我个人特别关注其中关于“网络切片”的讨论,书中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虚拟化技术,为不同的服务(比如自动驾驶的低延迟需求和视频流的高带宽需求)提供隔离且定制化的网络资源。这种前瞻性使得这本书在时效性上保持了领先,它不仅教你如何理解现在运行中的网络,更教你如何思考未来十年网络可能的发展方向。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行业从业者来说,这本教材的价值是持续性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那种简洁而富有科技感的蓝色调,搭配着清晰的字体,一看就知道是本正经的教材。刚翻开扉页,那种熟悉的,略带油墨香的气息,瞬间把我带回了大学时代的课堂。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安排上的用心,它不是那种堆砌概念的枯燥读物,而是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信号与系统原理讲起,一步步引向复杂的网络架构。比如,在讲解信道容量的时候,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公式的罗列上,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比如早期电话交换系统如何优化带宽,现代光纤通信如何突破物理限制,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迅速把握住核心思想。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更让我称赞的是,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制作得极为精良,很多抽象的传输模型,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流程图展现出来,即便是面对像“均衡技术”这类听起来就头疼的概念,也能迅速建立起直观认识。我感觉这不像是在啃一本教科书,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娓娓道来,娓娓道来间,知识点已经被润物细无声地植入了大脑。我目前正在尝试用书中的部分设计思路去优化我个人工作中的数据流处理,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极其“厚道”且“实在”。它没有华而不实的修饰,所有的笔墨都用在了刀刃上,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逻辑严密、结构清晰的数据通信知识体系。我发现很多网络协议的介绍,比如TCP/IP协议栈的各个层次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不再是生硬的罗列RFC文档的要求,而是通过一个宏大的数据传输故事串联起来的。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初学者的困惑点,总能在关键的转折处加入一些简短但极其精辟的注解。比如,在解释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时,它强调了确认机制对于保证会话可靠性的核心价值,这个看似基础的点,却被赋予了超越基础的意义。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平滑而富有启发性的,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避免了陷入过度学院派的泥潭。我毫不犹豫地会将它推荐给任何想要系统学习数据通信领域,特别是那些希望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并对未来技术发展保持敏锐洞察力的读者。
评分读完前三章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工程思维”的强调,这在很多纯理论性的教材中是极其缺乏的。很多教材会把重点放在数学推导的严谨性上,结果读完后满脑子都是公式,却不知这些公式在实际布线和设备选型中意味着什么。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仿佛站在一个网络工程师的角度,时刻提醒我们成本、可靠性和实时性之间的权衡。例如,在讨论多址接入技术时,书中不仅仅介绍了TDMA、FDMA这些基础划分方法,更深入地探讨了在移动通信早期,如何用巧妙的频率复用提高频谱效率,以及这种选择对相邻小区的干扰控制带来的挑战,并提供了相应的缓解措施。这种对“为什么这样做”的深度挖掘,远超我的预期。我记得有一段关于“差错控制编码”的论述,作者将纠错码的作用比喻成了信道中的“保险丝”,在信息传输的“过载”或“噪音”面前提供了可靠的保护。这种生动的类比,让我在记忆复杂编码和解码流程时,多了一层直观的理解锚点,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对于有志于从事网络维护和优化工作的朋友来说,这种注重实战的视角无疑是巨大的财富。
评分从排版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是国内教材中的上乘之作。纸张的质地厚实,没有那种廉价书籍的刺眼反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更为重要的是,术语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处理得非常好。在信息技术领域,很多专有名词的翻译往往存在多种版本,容易造成混淆。而这本教材似乎有一套严格的术语审核标准,所有的关键概念,如“延迟敏感性”、“吞吐量陷阱”等,都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这对于建立扎实准确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在每章末尾设置的“思考与练习”部分,这些问题往往设计得很有深度,很多都需要结合前后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复述。例如,有一个问题要求设计一个针对特定网络拓扑的路由算法,这迫使我必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决策过程,有效锻炼了我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