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移动设备和网络:能量优化和收集技术 9787111560630

绿色移动设备和网络:能量优化和收集技术 978711156063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绿色计算
  • 移动设备
  • 无线网络
  • 能量收集
  • 能量优化
  • 低功耗设计
  • 物联网
  • 可持续能源
  • 通信网络
  • 节能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0630
商品编码:2964640394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绿色移动设备和网络:能量优化和收集技术 作者 [印度]瑞诗凯施·文卡塔拉曼
定价 89.00元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1560630 出版日期 2017-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了移动设备和网络的能量管理,详细地介绍了从可替代的环境能源(包括太阳能、声学、动力学、机械振动和电磁波)中收集能量并进行自动优化的各种技术背景、动机和原理,描述了动态实时场景中能量消耗的自动优化的技术挑战,具体而又全面地包含不同专家提出的能量优化和收集技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取得平衡,本书将不同的概念与相应方案的应用联系起来,通过对电池寿命的持续监测以及不同功能的自动调整(包括数据接收、处理和显示、软件模块的复杂性),将它们与不同的标准建立联系,有助于读者对移动设备能量收集和优化技术的清晰理解。

   作者简介
Hrishikesh Venkataraman博士是爱尔兰国家研究中心性能工程实验室—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DCU)RINCE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和爱尔兰企业署(EI)的首席研究员。于2007年在德国不来梅雅各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事的研究是无线蜂窝网络。2004年获得坎普尔印度理工学院(IIT)硕士学位,从担任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沃达丰移动通信部门主席期间开始他的硕士研究论文,并获得2003~2004年度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移动多媒体,无线通信和无线能源。Venkataraman博士已经在期刊、国际会议以及书籍上发表了30多篇论文,并且在2009年10月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的国际会议上赢得佳论文奖。目前,Venkataraman博士是European Transactions on Telemunications(ETT)期刊的一名执行编辑以及电子工程学会(IEEE)车辆技术学会的UKRI(英国/爱尔兰共和国)的创始成员。
Gabriel-Miro Muntean博士在异构无线环境的面向质量和性能感知自适应多媒体流以及数据通信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自2003年以来,Muntean博士一直担任着由10个人组成的研究实验室的主管,这个实验室位于都柏林城市大学先进的工程大楼,并且其设施齐全,可用于多媒体交付研究。他已经成功地培养了三个博士生和三个硕士研究生,目前正在指导七个在读硕士研究生和一个博士后研究员。Muntean博士已经争取到100多万欧元的资金,他曾经是两个EI(爱尔兰企业署)、一个SPI(爱尔兰科学基金会)和五个IRCSET(爱尔兰科学,工程和技术研究理事会)基金的主要研究员,以及其他两个爱尔兰基金的合伙人。此外,他一直是三星和微软提供赞助的研究项目的负责人。Muntean博士是一本书的作者和两本书的合著人,并且在杂志上发表了25篇文章以及60多篇会议论文。他的论文获得过四个佳论文奖,而且他是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的副编辑。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关于作者
部分优化技术
章具有定位服务的移动设备能量管理3
1.1简介3
1.2能耗和定位服务3
1.3移动设备的功率损耗分析和建模5
1.4设备模型6
1.4.1举例:诺基亚N95手机建模8
1.5降低功率损耗的方法10
1.5.1传感器管理策略11
1.5.2位置更新协议13
1.6举例:EnTracked14
1.6.1系统描述15
1.6.2结果17
1.7小结19
致谢20
参考文献20
第2章移动设备的高效供电机制22
2.1简介22
2.2相关工作22
2.3ESS的层模型24
2.3.1设备层25
2.3.2测量层25
2.3.3功率控制调节层26
2.3.4存储访问层26
2.3.5能量存储层26
ⅩⅨ2.4移动设备能源的高效供应27
2.4.1电压转换技术27
目录2.4.2多重电源电压28
2.4.3感知组件型动态电压调节28
2.5移动设备的软件影响29
2.5.1层模型的影响29
2.5.2CADVS的影响30
2.6CADVS举例31
2.6.1场景31
2.6.2测量装置34
2.6.3测量结果35
2.7小结41
参考文献41
第3章便携式无线设备上软件应用的能耗44
3.1简介44
3.2便携式无线设备44
3.3相关工作47
3.3.1智能电池检测47
3.3.2能量管理的软件策略48
3.3.3软件应用的分析工具48
3.3.4系统级能量管理49
3.3.5综合性研究49
3.4能耗模型51
3.5模型参数的确定54
3.5.1状态停留时间估计54
3.5.2能耗估计54
3.5.3处理和通信的能耗55
3.5.4其他方法57
3.6小结58
参考文献58
第4章打破WiMAX系统的节能和QoS之间的平衡61
4.1简介61
ⅩⅩ4.2WiMAX:对消费者而言低成本高带宽61
4.3人类语音模型和混合机制64
4.3.1场景1:单工语音通信64
4.3.2场景2:双工语音通信64
4.3.3混合机制65
4.4性能分析66
4.4.1场景1:单工通信67
4.4.2场景2:双工通信70
4.5数值结果与性能分析75
4.5.1场景1:单工通信76
4.5.2场景2:双工通信80
4.6小结89
致谢89
参考文献89
第5章WLAN中针对VoIP应用的基于QoE的节能91
5.1简介91
5.2关于WLAN节能的背景和相关工作92
5.2.1背景92
5.2.2相关工作93
5.3QoE和PSQA95
5.4ECVA:针对VoIP应用的一种基于QoE的节能机制96
5.5性能评估97
5.6小结101
参考文献101
第6章移动Ad Hoc网络小能量多标准中继选择103
6.1简介103
6.2背景105
6.2.1基于位置转发105
6.2.2机会型转发和分布式方案106
6.3单一标准接收端中继选择107
6.3.1分布式选择过程107
6.3.2分析模型109
ⅩⅩⅠ6.3.3评估113
6.4多标准接收端中继选择116
6.4.1在多标准情况下优的概念116
6.4.2多标准映射函数117
6.4.3贪婪算法与链路质量之间的平衡119
6.5说明:小能量链路感知转发方案120
6.5.1仿真模型120
6.5.2性能度量120
6.6小结123
参考文献124
第7章WSN的能量优化技术126
7.1简介126
7.2无线传感器节点和网络127
7.3能量模型129
7.3.1无线电能量模型129
7.3.2处理器能量估计131
7.4组件级能量优化技术133
7.5系统级能量优化技术134
7.5.1计算通信能量平衡134
7.5.2动态功率管理135
7.5.3动态电压—频率调节136
7.5.4网络级能量优化137
7.6小结138
参考文献138
第2部分收集技术
第8章EM能量收集系统的设计问题145
8.1能量收集:技术和应用145
8.2RF能量收集方法的设计问题146
8.2.1电压倍增器147
8.2.2阻抗匹配148
8.2.3功率提升阈值150
ⅩⅩⅡ8.3天线和匹配的注意事项152
8.3.1辐射和耦合153
8.3.2功率传输153
8.3.3极化156
8.3.4性能评估156
8.3.5匹配160
8.4RF-DC整流器拓扑160
8.4.1电压倍增器的工作和设计原理163
8.5稳压器164
8.6反向散射调制方案167
8.6.1ASK调制167
8.6.2PSK调制168
8.6.3PSK与ASK比较168
8.7小结168
参考文献169
第9章磁耦合通信设备的能量收集172
9.1简介172
9.2磁耦合通信设备的能量收集173
9.2.1磁感应原理174
9.3使用磁感应方法将动能转换为电能176
9.3.1磁发电机的基本原理177
9.3.2微型磁发电机的设计179
9.4太阳能收集183
9.5热能收集186
9.5.1热能收集系统187
9.5.2WSN的热能收集器188
9.6DC-AC功率转换191
9.7无线功率传输系统将所收集的能量传输至目标系统194
9.7.1RFID功率传输系统194
9.7.2在医疗植入物中使用磁感应进行无线功率传输197
9.7.3多电压输出系统197
9.7.4使用螺旋形线圈为嵌入式医疗设备进行RF能量收集199
9.8小结202
参考文献202
ⅩⅩⅢ0章能量收集系统的混合信号低功耗技术205
10.1简介205
10.2在能量收集系统中混合信号环境206
10.2.1微传感器无线网络206
10.2.2RFID207
10.3数字设计的低功率技术208
10.3.1降低数字电路的功率209
10.4在模拟设计中的低功率技术210
10.5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功耗比较211
10.6面向低电压混合信号设计的技术组合212
10.7模拟和数字低功耗技术的优化组合213
10.7.1瞬时压扩技术213
10.7.2亚阈值CMOS设计215
10.8面向功率的EDA工具216
10.8.1晶体管级工具217
10.8.2门级或逻辑级工具218
10.8.3寄存器传输级工具219
10.8.4行为级功率和功率仿真219
10.9小结220
参考文献220
1章面向低功率的无线传感器能量收集的建模方法和用于智能化能量
感知中间件的现实仿真22411.1简介224
11.2移动和无线嵌入式系统的能量约束224
11.2.1本章结构225
11.3能量收集技术的工业工具链及相关工作226
11.3.1建模、仿真和实施的工业平台226
11.3.2WSN的电池模型和应用227
11.4功率分析的精度和概念性考虑229
11.4.1WSN功率分析基于功率状态模型的表达229
11.4.2可变电池电压的影响:从功率状态模型到阻抗模型238
11.4.3电池建模概念238
11.4.4收集建模概念242
ⅩⅩⅣ11.5实现245
11.5.1模型方程的分析推导245
11.6电池感知仿真的应用到负载均衡247
11.6.1使用梯度下降调整电池模型247
11.6.2WSN项目的评估247
11.7小结和未来的工作250
参考文献251
2章WSN的能量损耗255
12.1简介255
12.2能量收集255
12.2.1能量收集的动机256
12.2.2能量收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257
12.3能量收集:除了太阳能收集器—它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吗258
12.4存储收集的能量260
12.4.1能量收集系统261
12.4.2实验测量263
12.5能量预算:系统和网络运营265
12.5.1能量收集应用:挑战266
12.5.2存储和系统状态检索269
12.5.3面向分布式智能应用:挑战270
12.6小结271
参考文献272
3章WSN的RF能量收集和管理273
13.1简介273
13.2RF能量收集273
13.3能量收集系统以及WSN功率损耗的回顾274
13.3.1环境RF能源和可用功率276
13.4RF能量收集和Powercast收集器的使用276
13.4.1有意的能量收集277
13.4.2Powercast 公司的TX91501型Powercast发送器277
13.4.3Powercast功率收集接收器278
13.4.4接收的RF功率测量和增益278
13.4.5能量存储280
13.5WSN的能量管理281
13.5.1算法操作284
13.6实验和仿真结果286
ⅩⅩⅤ13.6.1实验结果286
13.6.2仿真结果288
13.6.3RF Powercast 能量收集器的实时实现289
13.7小结和未来的工作291
参考文献292

   编辑推荐
虽然电池容量不能满足新移动设备的功率需求,但为了无线设备的功能性发展供电,需要对电池的寿命和再充电能力的概念进行一场革命。未来的手持设备和无线网络应能够从环境中自动充电并对能量消耗进行优化。
本书描述了从可替代的环境能源中收集能量并进行自动优化这两方面背后的原理和技术挑战,详细地介绍了各种供电技术的基本背景、动机和原理,综合地涵盖了不同的优化和能量收集技术。特别是:
?检查了动态实时场景中能量消耗的自动优化背后的技术挑战;
?考虑了不同类型的能量收集技术;
?描述了通过不同能源,包括太阳能、声学、动力学、机械振动和电磁波收集能量背后的各种技术。
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取得平衡,本书将不同的概念与相应方案的应用联系起来,并将它们与不同的标准建立联系。它讨论了电池寿命的持续监测以及不同功能的自动调整,包括数据接收、处理和显示、软件模块的复杂性和感知的视频量,为读者提供技术挑战、能量增益测量、限制和未来机会方面的清晰理解。

   文摘

   序言





《低碳智能生活:节能电子产品与绿色网络探秘》 引言 我们正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以及日益庞大的网络基础设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效率。然而,在这股科技浪潮的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日益凸显:能源消耗。 无论是我们手中日益智能化的移动设备,还是支撑万物互联的庞大网络,它们都离不开能源的驱动。传统能源的过度消耗不仅加剧了环境污染,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的隐忧。因此,如何在高效率、高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科技界和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低碳智能生活:节能电子产品与绿色网络探秘》一书,正是聚焦于这一核心挑战,深入剖析了当下电子产品和网络在能源利用方面的现状,并以前瞻性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实现能量优化和技术创新的前沿探索。本书并非直接论述“绿色移动设备和网络:能量优化和收集技术”这本书的内容,而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围绕“节能”、“绿色”、“优化”等关键词,展开对这一宏大主题的思考与解读。 第一部分:绿色智能生活的基石——节能电子产品 在数字时代,移动设备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大脑”和“移动办公室”。从通信、娱乐到工作、学习,它们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功能。然而,高性能和长续航往往是一对矛盾,而背后隐藏的则是巨大的能源消耗。 设备功耗的“隐形杀手”: 芯片设计与制程工艺: 电子设备的核心是芯片。随着集成度的不断提高,芯片的功耗也水涨船高。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更先进的半导体制造工艺(如更小的纳米尺寸)、更精密的电路设计,以及低功耗架构(如ARM架构的广泛应用),来从源头上降低芯片的能耗。例如,对CPU、GPU、DSP等核心处理单元的能效比进行深度分析,揭示其功耗特点以及优化策略。 显示技术: 屏幕是移动设备最主要的耗能部件之一。从LCD到OLED,再到不断优化的AMOLED技术,屏幕材质和背光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着设备的续航能力。本书将深入解析不同显示技术的功耗差异,探讨局部调光、动态刷新率、低功耗显示驱动电路等节能技术的应用。 电池技术与管理: 电池续航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本书将追溯电池技术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镍镉电池到锂离子电池,再到正在研发的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分析它们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将详细阐述智能电池管理系统(BMS)的重要性,包括充放电控制、温度监测、过载保护等,以及如何通过软件算法优化电池使用策略,延长电池寿命和使用时间。 传感器与通信模块: 各种内置传感器(如GPS、加速度计、陀螺仪、环境光传感器)以及通信模块(Wi-Fi、蓝牙、蜂窝网络)在运行时都会消耗电量。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传感器的工作模式(如周期性采样、事件触发)、智能调度通信模块的激活与休眠,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例如,当手机处于静止状态时,如何智能关闭GPS,或者在Wi-Fi信号良好时,优先使用Wi-Fi进行数据传输,从而降低蜂窝网络的功耗。 操作系统与应用层优化: 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运行效率,同样是影响设备能耗的关键因素。本书将讨论,操作系统如何通过智能电源管理策略,例如后台应用限制、屏幕亮度自动调节、低电量模式等,来节约能源。同时,也将剖析应用程序开发者如何编写更高效的代码,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资源占用,从而降低应用的整体功耗。 创新节能技术展望: 能量收集(Energy Harvesting)技术: 这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本书将展望,如何从环境中收集能量,为低功耗设备供电。例如,利用太阳能薄膜为电子标签或传感器充电;通过压电效应将振动转化为电能;利用温差发电技术(热电效应);甚至利用射频能量收集技术,从周围的无线电波中获取微量能量。这些技术虽然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对于实现设备的“永不充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低功耗通信技术: 随着物联网(IoT)的普及,大量低功耗设备需要连接网络。本书将介绍如LoRa、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以及低功耗蓝牙(BLE)等技术,它们能够以极低的功耗实现长距离通信,为构建绿色物联网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绿色互联的脉搏——优化网络与数据传输 网络是连接万物、传递信息的桥梁,但庞大的数据中心、密集的基站以及海量的数据传输,构成了网络运行的巨大能耗。构建绿色、高效的网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数据中心的绿色革命: 服务器能效: 数据中心是互联网的心脏,其功耗占全球能源消耗的相当比例。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更高效的服务器硬件,采用更低的功耗处理器,以及虚拟化技术来整合计算资源,减少服务器数量。 制冷与散热: 数据中心产生的巨大热量是另一大能耗源。本书将介绍各种创新的散热技术,如液冷、蒸发冷却、自然冷却(free cooling)等,以及如何优化数据中心的布局和通风,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冷能耗。 能源管理与负载均衡: 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实时负载需求,动态调整服务器的运行状态,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本书将阐述负载均衡和电源分配策略在数据中心节能中的作用。 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开始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电,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本书将探讨这种趋势对构建绿色数据中心的重要性。 网络传输的能效提升: 基站能耗优化: 移动通信基站是网络覆盖的关键,但其功耗也不容小觑。本书将介绍,如何通过软件定义的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实现基站资源的动态调度和优化,以及如何采用更节能的通信硬件和功率放大器。 传输协议与数据压缩: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优化传输协议、采用高效的数据压缩算法,能够减少传输的数据量,从而降低网络设备的负担和功耗。本书将讨论这些技术在网络传输中的应用。 边缘计算与分布式网络: 边缘计算将计算能力推向网络边缘,减少了数据往返于中心云的数据量,从而降低了网络传输的能耗。本书将探讨边缘计算在实现低功耗、低延迟网络应用中的潜力。 物联网(IoT)的绿色化: 设备与网络的协同: 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庞大,如果每个设备都功耗不低,累积起来将是惊人的。本书将强调,如何通过低功耗通信技术、高效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策略,以及智能化的设备管理,来实现物联网的绿色化。 传感器网络的节能设计: 对于部署在偏远地区或需要长期工作的传感器网络,节能是其生命线。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休眠唤醒机制、数据聚合、能量收集技术等,来延长传感器节点的寿命。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绿色理念与实践 实现电子产品和网络的能量优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用户行为的引导: 节能意识的培养: 本书将强调,用户的节能意识和使用习惯,对降低设备和网络能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及时关闭不使用的应用,降低屏幕亮度,合理设置Wi-Fi和蓝牙的开关,都能够有效节约能源。 绿色产品选择: 鼓励用户在购买电子产品时,关注其能效标识和环保认证,选择更节能、更环保的产品。 产业的责任与协同: 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科技公司应加大在节能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推出更具能效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产业链的绿色协同: 从芯片设计、硬件制造到软件开发和网络运营,整个产业链需要形成绿色协同,共同推动节能减排。 政策引导与法规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技术创新,并对高能耗产品进行限制,引导产业向绿色化转型。 结语 《低碳智能生活:节能电子产品与绿色网络探秘》并非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它更是一次关于我们与科技、与环境关系的深刻反思。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世界中,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也肩负着守护地球家园的责任。通过深入了解节能电子产品的奥秘,洞悉绿色网络构建的挑战与机遇,并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才能真正迈向一个低碳、智能、美好的未来。这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这一重要议题的关注与思考,共同探索一条通往绿色智能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与内容给我的感受也颇为吻合——朴实、专业,但缺乏一丝惊艳的创新火花。我购买它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些“颠覆性”的技术,能立刻应用到我正在进行的一个低功耗传感器网络项目中。在关于“自组织网络(SON)”的节能章节中,我确实找到了一些启发性的思路,比如基于负载预测的基站自动休眠/重启机制,这为我的项目提供了新的优化维度。但让我感到稍许失望的是,书中对“认知无线电”与节能的结合探讨得不够深入。认知无线电本身就可以通过智能频谱利用来减少不必要的发射功率,但书中只是将此作为一个优化项列出,并未深入挖掘其在能效最大化中的潜力。另外,这本书在处理不同能耗模型之间的转换问题时,显得有些割裂。例如,如何将一个基于功耗预算的优化模型(Power Budget Model)无缝集成到一个基于实时能量收集的模型中,这种跨模型、跨尺度的集成,是当前绿色移动领域的一大难题,但本书在提供集成框架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更像是一个个独立知识点的集合,而非一个真正打通的整体解决方案。

评分

说实话,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翻阅一份详尽的、但略显枯燥的技术白皮书。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学术气息浓厚,对于任何一个技术名词的定义都力求精确无误。这对于需要精确理解概念的读者来说是优点,但对于希望从中获得灵感或启发的研究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书中对各种能量优化算法的描述,例如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的资源分配,其数学推导部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虽然我理解这些推导是支撑结论的基石,但如果没有深厚的数学背景,光是跟上作者的思路就非常吃力,使得理解某些核心优化思想的直觉性下降。我真正希望看到的是,这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如何转化为简单、可部署的代码逻辑。比如,在介绍“能量收集与存储平衡”时,书中更多地关注了理论最优解的边界条件,而不是如何处理实际系统中常见的传感器噪声、电池老化效应等“不完美”因素对这些最优解的实际影响。这本书更像是为博士生准备的参考资料,而非面向广泛应用工程师的实战指南。

评分

我是在寻找关于下一代物联网(IoT)设备电源管理解决方案时偶然发现这本书的。这本书的结构布局设计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陷入纯粹的理论推导泥潭,而是试图用一种工程实现的视角来审视能源问题。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中关于“智能休眠和唤醒机制”的章节。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方式描述了传统移动设备在空闲状态下所浪费的电量,并通过对比不同状态转换模型的能效,直观地展示了优化空间的巨大潜力。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操作系统层面(从硬件抽象层到应用层)能效控制策略的分类讨论。不过,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引用的部分实验数据略显陈旧,这在技术迭代如此飞快的领域是一个小小的遗憾。我本希望看到更多针对新兴异构网络架构(如Wi-Fi 6E或LPWAN)的能耗基准测试结果。此外,书中对于“隐私与能耗”之间的权衡讨论相对保守,在数据加密和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额外能耗,这本书虽然提到了,但没有给予足够的篇幅去探讨如何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设计出更具能源效率的加密算法或协议栈。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地图,但部分“地图”上的标记可能需要用最新的信息进行更新。

评分

这本《绿色移动设备和网络:能量优化和收集技术》的书籍,我最近才读完,坦白说,我对它抱有很高的期待,毕竟在当前这个万物互联、移动优先的时代,能源效率无疑是核心中的核心。然而,阅读体验就像一场过山车。首先,从宏观视角来看,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方面做得相当扎实,对于能耗的各个层级——从单个晶体管到整个无线接入网络——都有深入的剖析,这一点值得称赞。书中对未来移动通信系统(比如5G乃至更前沿的6G愿景)中“绿色”需求的论述,清晰地指出了行业痛点。但是,在进入实操层面时,我感觉深度有所不足。例如,在提到新兴的能量收集技术时,虽然列举了光伏、热电、射频(RF)收集等多种路径,但对于如何将这些收集到的微弱能量有效地、实时地整合到复杂的网络调度算法中,缺乏足够细致的数学模型或具体的案例分析。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跨领域协同优化的深度探讨,比如如何结合AI驱动的预测模型来动态调整休眠策略,而不是停留在原理介绍的层面。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本优秀的综述性教材,为初学者铺设了基石,但对于资深工程师或研究人员而言,可能需要寻找更专业的、针对某一特定优化环节的深入文献来补充。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在于它对于“网络”层面,而非仅仅“设备”层面的关注。许多关于移动能效的书籍往往聚焦于CPU、内存或屏幕,但《绿色移动设备和网络》将视线投向了更广阔的基站、中继器乃至整个无线链路的优化。特别是关于协作多点(CoMP)和异构网络(HetNets)中的能效策略部分,它提出了许多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思路,比如如何通过智能地关闭部分扇区或调整发射功率来实现宏观节能,同时又不显著牺牲用户体验(QoS)。然而,我认为这本书在“收集”技术方面的论述,与“优化”技术的论述,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关于能量收集的部分,虽然列举了多种环境能量源,但对于如何在高动态、高干扰的城市环境中,设计出高效的能量收集和管理单元(Energy Harvester and Management Unit, EHMU)的工程细节着墨太少。如何设计出低功耗的能量侦测电路、如何防止收集到的能量反向灌入主设备导致功耗增加,这些实际的电路级挑战,这本书似乎没有深入涉及。它更侧重于系统级调度,而牺牲了对底层硬件创新的关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