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产品工艺实训
定价:27.00元
作者:吴劲松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1210766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融汇**专业知识,采用330多张图片,形象直观,结合职业鉴定标准,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免费的电子教学课件和习题答案。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充分考虑工作技能的重要性与学习积极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形象、直观地介绍了电子产品装调的基本工艺和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的识别与检测,集成电路的分类、应用及检测,手工焊接技术,电子产品装调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方法。为了适应国家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本书参照《电子设备装接工国家职业标准》、《无线电调试工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力求贴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行编写,并在每章后附有职业鉴定标准化习题,以便于读者学习和进行职业培训及认证。本书配有“职业导航”、“教学导航”、“知识分布网络”、“知识梳理与总结”,以方便教学和读者高效率地学习知识与技能。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类、机电类、电气类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职工大学、函授大学、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以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辅导教材和电子企业的岗位培训教材,还可供电子爱好者自学参考使用。
本书配有电子教学课件和习题答案,详见前言。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流程规范化”的坚持。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强调“为什么必须这么做”以及“如果没按要求做会产生什么后果”。举个例子,它对记录和追溯系统的描述,虽然听起来枯燥,但却展示了现代制造业的骨架。每一批次的锡膏、每一台设备的参数记录、每一个关键工序的操作人员签名,都被纳入了一个严密的体系中。这使得一旦发生批量质量问题,可以迅速定位到是材料批次、设备漂移还是人为操作失误。对于我这个关注供应链管理的人来说,这种对细节的系统性捕获能力是极其宝贵的。它让我明白,电子产品工艺的精髓,不在于某一个神奇的焊接点,而在于一套稳定、可重复、可追溯的生产体系。全书的语言风格是严谨而直接的,没有多余的修饰,所有的论述都围绕着“提高效率、保障质量、降低成本”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是一本非常值得反复研读的工艺手册。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特点,那一定是“实战性”。它完全摒弃了大学教材那种抽象的公式推导,而是直接将读者拽入到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之中。比如,在讨论装配环节时,它没有停留在“将组件装入壳体”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有限的公差配合(Tolerance Stacks-up)来保证最终装配的顺畅性,以及如何设计合理的定位销和卡扣结构,以适应不同的注塑或压铸件形变范围。对于那些试图自己建立小型电子产品生产线的创业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避雷指南。它会告诉你,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哪些测试环节可以简化,哪些质量控制点是绝对不能妥协的——比如,对电源纹波和EMI/EMC基础测试的重视程度。书中关于包装和出货前的环境应力筛选(ESS)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产品从“能用”到“可靠交付”之间那道看不见的鸿沟。读完后,我不再觉得电子产品制造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一门需要严格遵循物理和化学规律的工程科学。
评分这部厚重的《电子产品工艺实训》终于翻完了,说实话,它给我的感觉像是在一个极其精密的工厂车间里待了好几个月。书里的内容扎实得简直能压出油来,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手把手教你如何操作那些昂贵而复杂的SMT贴片机、波峰焊槽,以及最后的整机组装和可靠性测试。我尤其欣赏它对静电防护(ESD)流程的详尽描述,简直可以作为企业内部培训的蓝本。书中不仅提到了理论标准,还配有大量的实际操作案例和图示,比如如何正确地使用恒温烙铁进行BGA返修,那种细腻到像素级的讲解,让我这个本来对维修心存畏惧的人,现在觉得自己至少能处理掉台面上的大部分小问题。特别是关于PCB板材选择和多层板内层布线的讨论,那种对材料性能、介电常数与信号完整性的深度剖析,完全超越了一般入门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本高级工程师手册。我甚至能闻到书页里仿佛残留着焊锡和助焊剂特有的刺鼻气味,足以见得作者在力求还原现场环境方面的用心良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流程的灌输,让你在阅读时,脑海中就不由自主地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电子产品从设计到出厂的生命周期流程图。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电子制造工艺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极其强调“工程化思维”的培养,这和很多只谈理论不讲落地的技术书籍截然不同。书中对良率控制的讲解简直是一绝,它没有空泛地喊口号,而是直接切入到FPY(首产合格率)、一级返工率等核心指标的计算方法,并详细列举了导致不良品产生的主要“五大类缺陷”及其预防措施。比如,它分析了印刷环节中锡膏印刷不良(如连锡、拉尖)与后续回流焊失败的直接因果链条,并提供了通过调整刮刀角度、压力和升降速曲线来优化印刷效果的具体参数范围。这种把理论知识和生产现场的“黑手指”(经验丰富但不太懂理论的老师傅)的经验完美结合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我甚至发现书中穿插了一些行业内通用的术语缩写解释,这对于非科班出身但想转行进来的我来说,是极大的便利。它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工艺工程师,在陪你跑车间,不厌其烦地指出每一个可能出错的节点,让你在设计之初就学会规避这些“陷阱”。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仿佛遵循了一条清晰的产品流向脉络,从最基础的元器件检验(IQC)开始,层层递进到了复杂的自动化测试(ATE)。我个人认为,关于清洁与清洗工艺的部分是最具启发性的。在很多技术文档中,清洗往往被一带而过,但这本书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了超声波清洗的频率选择、清洗液的选择(如IPA、去离子水),以及清洗后的残留物对产品长期可靠性的潜在威胁。特别是针对助焊剂残留物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腐蚀效应分析,配有清晰的微观图片对比,令人触目惊心。这不仅仅是工艺知识,更是一种对产品长寿的敬畏。此外,对于无铅焊接工艺的挑战,书中处理得非常到位,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无铅焊点在回流曲线控制上比含铅焊点更加苛刻,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助焊剂活性来弥补高熔点带来的弊端。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工艺诊断”,处处体现着“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