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室名大辞典
:348.00元
售价:261.0元,便宜87.0元,折扣75
作者:孙书安 ,孙正磊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1011015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与同类辞书相比,本稿具有以下特点:
1.本书稿是相关主题工具书的集大成者。室名收录以8000余篇历代题记和古今相关工具书作为直接来源,搜罗丰富;有异代多人室名相同的、多个室名同为一主人所有的情况,不烦费力,悉皆收掌,读者可通过索引协助遍览。释文内容包揽丰富,同类工具书,几乎与室名相关的信息均有提供。释文解释室名命意的同时援引文献出处,遍布经史子集,解析清晰透彻,展示了室名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室名题记一般为全文引用,内容较长的,则节录与室名直接相关的部分,题记后皆括注书名卷次,直接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与查找。
2.附录“房屋泛称名词”80条,主要介绍室名命意词语之后的表示房屋、居处之地的名词,如“厂、乡、庑、宧”等的意义,且引文献资料以为参证,有助于读者全面清晰地理解室名。
室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较有特色的内容,本书通过立目、释文充分展示了室名文化的特点、流传及与中国历史、文学、哲学、民俗等综合领域的密切关系,具有查考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读者了解认识中国室名文化的必备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学术、文化价值。
内容提要
《中国室名大辞典》是一部收录我国文人室名,并对其含义、源流、相关题记等文献资料进行梳理集结而成的大型工具书。全书200余万字,共收录室名11127条,时代下限截止到清末民初。释文分主释文和附目两部分。主释文主要介绍室主人的朝代姓名、著作文集,室名命意及其语源,文献题记等内容。与主释文相关的其他室主室名、题记、诗赋、书画等以“附目”的形式简要列于其后。全书按笔画排列,附词目音序索引及室主人名索引,方便读者查询。
目录
前言
凡例
室名首字笔画索引
室名汉语拼音音序索引
正文
附录
房屋泛称名词
四库七阁
室主名音序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作者孙书安,盐城师范学院图书馆管理员,长期从事图书文献工作,曾参与《辞海》语词分册和《汉语大词典》阶段的编写工作。已出版《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江苏艺文志》(盐城卷)等多部专著,发表《论古代类书的内在成因》等多篇论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和建筑设计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宝库。从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和厚重的质感所吸引。内页的纸张选用得非常好,印刷清晰,即便是细小的纹饰和复杂的结构图,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检索起来非常方便,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让人望而却步。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词典,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典室内设计史。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风格的室内陈设、家具布局、乃至色彩搭配都有详尽的阐述和丰富的图例支持。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每一个术语的解释都力求精准,配图也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考证的,大大提升了阅读和学习的体验。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的指导下,一步步走进了一个个精妙绝伦的中国传统空间。对于正在进行古建修复或者想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的朋友们,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工具书抱有比较低的期望,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枯燥,要么就是内容陈旧。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内容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不光罗列了名词,更深入挖掘了每个名称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比如,对于“炕桌”这一概念,书中不仅有不同形制的图示,还细致地讲解了它在北方不同阶层家庭中的地位和功能差异。这种“由物及人,由表及里”的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只是沉浸在那些关于“博古架”和“屏风”的章节里,每翻开一页,都能感觉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对于我们这些痴迷于传统工艺和文化符号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视觉参考,是案头必备的“镇宅之宝”级别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我经常需要在文献中寻找可靠的、经过验证的传统元素描述。很多网络资料或零散的出版物信息零碎且容易混淆,但有了这本书,就像拥有了一个权威的“标准答案”。我尤其喜欢它在术语释义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将相似但有细微差别的概念并置,帮助读者迅速建立起清晰的认知框架。例如,关于不同类型的“吊顶”结构,书中用对比图清晰地展示了藻井、平袱、天花板之间的区别,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解复杂的空间结构大有裨益。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索引做得非常到位,使得在查找特定信息时效率极高。对我来说,它已经从一本参考书,转化成了启发我设计灵感的“密室钥匙”。
评分我必须承认,刚开始看到这本厚厚的书时,心里还是有点打怵的,担心全是晦涩难懂的古文和僵硬的定义。然而,阅读体验却异常顺畅。它成功地将专业术语进行了现代化、易于理解的转译,同时又保留了原有的韵味和准确性。书中的配图质量堪称典范,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极高,很多都是精确的手绘或高清摄影作品,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文字描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研究一个明代园林的复原方案,其中一个复杂的“漏窗”设计让我苦恼不已,但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好几种形制和相关的结构图解,瞬间茅塞顿开。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海洋,更像是一个视觉盛宴,它让那些沉睡在历史中的精美室内细节,再次光彩照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是每一个热爱传统建筑艺术的人都应该拥有的“指路明灯”。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厚重”之作。我不是那种一次性读完就能吸收的书籍类型,我更倾向于将它放在书房里,随时可以翻阅查证。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全面性”和“细致入微”。随便翻到哪一页,都能发现一些你以前从未留意过的细节。比如,书中对“窗棂”的分类,不仅仅停留在几何图案上,还深入探讨了不同图案所寄寓的吉祥寓意,这让原本静态的建筑构件立刻鲜活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和故事感。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体现了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近乎虔诚的尊重。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典空间美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广阔而深刻的视野,让你知道“美”并非偶然,而是遵循着一套严谨而优雅的体系建立起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