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室名大辭典
:348.00元
售價:261.0元,便宜87.0元,摺扣75
作者:孫書安 ,孫正磊著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10110156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與同類辭書相比,本稿具有以下特點:
1.本書稿是相關主題工具書的集大成者。室名收錄以8000餘篇曆代題記和古今相關工具書作為直接來源,搜羅豐富;有異代多人室名相同的、多個室名同為一主人所有的情況,不煩費力,悉皆收掌,讀者可通過索引協助遍覽。釋文內容包攬豐富,同類工具書,幾乎與室名相關的信息均有提供。釋文解釋室名命意的同時援引文獻齣處,遍布經史子集,解析清晰透徹,展示瞭室名所具有的文化底蘊。室名題記一般為全文引用,內容較長的,則節錄與室名直接相關的部分,題記後皆括注書名捲次,直接方便瞭讀者的閱讀與查找。
2.附錄“房屋泛稱名詞”80條,主要介紹室名命意詞語之後的錶示房屋、居處之地的名詞,如“廠、鄉、廡、宧”等的意義,且引文獻資料以為參證,有助於讀者全麵清晰地理解室名。
室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較有特色的內容,本書通過立目、釋文充分展示瞭室名文化的特點、流傳及與中國曆史、文學、哲學、民俗等綜閤領域的密切關係,具有查考性、可讀性和知識性,是讀者瞭解認識中國室名文化的必備工具書,具有較強的學術、文化價值。
內容提要
《中國室名大辭典》是一部收錄我國文人室名,並對其含義、源流、相關題記等文獻資料進行梳理集結而成的大型工具書。全書200餘萬字,共收錄室名11127條,時代下限截止到清末民初。釋文分主釋文和附目兩部分。主釋文主要介紹室主人的朝代姓名、著作文集,室名命意及其語源,文獻題記等內容。與主釋文相關的其他室主室名、題記、詩賦、書畫等以“附目”的形式簡要列於其後。全書按筆畫排列,附詞目音序索引及室主人名索引,方便讀者查詢。
目錄
前言
凡例
室名首字筆畫索引
室名漢語拼音音序索引
正文
附錄
房屋泛稱名詞
四庫七閣
室主名音序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作者孫書安,鹽城師範學院圖書館管理員,長期從事圖書文獻工作,曾參與《辭海》語詞分冊和《漢語大詞典》階段的編寫工作。已齣版《中國博物彆名大辭典》《江蘇藝文誌》(鹽城捲)等多部專著,發錶《論古代類書的內在成因》等多篇論文。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最初對這類工具書抱有比較低的期望,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枯燥,要麼就是內容陳舊。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內容深度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不光羅列瞭名詞,更深入挖掘瞭每個名稱背後的文化內涵和使用場景。比如,對於“炕桌”這一概念,書中不僅有不同形製的圖示,還細緻地講解瞭它在北方不同階層傢庭中的地位和功能差異。這種“由物及人,由錶及裏”的敘事方式,讓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隻是沉浸在那些關於“博古架”和“屏風”的章節裏,每翻開一頁,都能感覺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感。對於我們這些癡迷於傳統工藝和文化符號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視覺參考,是案頭必備的“鎮宅之寶”級彆的參考書。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特彆是對於那些對傳統文化和建築設計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一本寶庫。從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精美的裝幀和厚重的質感所吸引。內頁的紙張選用得非常好,印刷清晰,即便是細小的紋飾和復雜的結構圖,也展現得淋灕盡緻。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清晰,檢索起來非常方便,不像有些工具書那樣讓人望而卻步。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詞典,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古典室內設計史。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風格的室內陳設、傢具布局、乃至色彩搭配都有詳盡的闡述和豐富的圖例支持。我尤其欣賞它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每一個術語的解釋都力求精準,配圖也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考證的,大大提升瞭閱讀和學習的體驗。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匠人的指導下,一步步走進瞭一個個精妙絕倫的中國傳統空間。對於正在進行古建修復或者想將傳統元素融入現代設計的朋友們,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達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作為一名建築設計專業的學生,我經常需要在文獻中尋找可靠的、經過驗證的傳統元素描述。很多網絡資料或零散的齣版物信息零碎且容易混淆,但有瞭這本書,就像擁有瞭一個權威的“標準答案”。我尤其喜歡它在術語釋義時所采用的對比手法,將相似但有細微差彆的概念並置,幫助讀者迅速建立起清晰的認知框架。例如,關於不同類型的“吊頂”結構,書中用對比圖清晰地展示瞭藻井、平袱、天花闆之間的區彆,這種直觀的教學方法對於理解復雜的空間結構大有裨益。而且,這本書的排版設計非常人性化,索引做得非常到位,使得在查找特定信息時效率極高。對我來說,它已經從一本參考書,轉化成瞭啓發我設計靈感的“密室鑰匙”。
評分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厚重”之作。我不是那種一次性讀完就能吸收的書籍類型,我更傾嚮於將它放在書房裏,隨時可以翻閱查證。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全麵性”和“細緻入微”。隨便翻到哪一頁,都能發現一些你以前從未留意過的細節。比如,書中對“窗欞”的分類,不僅僅停留在幾何圖案上,還深入探討瞭不同圖案所寄寓的吉祥寓意,這讓原本靜態的建築構件立刻鮮活瞭起來,充滿瞭生命力和故事感。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追求,體現瞭編者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近乎虔誠的尊重。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典空間美學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廣闊而深刻的視野,讓你知道“美”並非偶然,而是遵循著一套嚴謹而優雅的體係建立起來的。
評分我必須承認,剛開始看到這本厚厚的書時,心裏還是有點打怵的,擔心全是晦澀難懂的古文和僵硬的定義。然而,閱讀體驗卻異常順暢。它成功地將專業術語進行瞭現代化、易於理解的轉譯,同時又保留瞭原有的韻味和準確性。書中的配圖質量堪稱典範,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極高,很多都是精確的手繪或高清攝影作品,對於理解那些抽象的文字描述,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我記得有一次我正在研究一個明代園林的復原方案,其中一個復雜的“漏窗”設計讓我苦惱不已,但在這本書中找到瞭好幾種形製和相關的結構圖解,瞬間茅塞頓開。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海洋,更像是一個視覺盛宴,它讓那些沉睡在曆史中的精美室內細節,再次光彩照人地展現在我們麵前,是每一個熱愛傳統建築藝術的人都應該擁有的“指路明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