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 9787513808149

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 97875138081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洪江著 著
图书标签:
  • 成语
  • 对联
  • 名句
  • 鉴赏
  • 辞典
  • 传统文化
  • 语言文字
  • 中华文化
  • 文学
  • 修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ISBN:9787513808149
商品编码:2965395657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

定价:32.8元

作者:何洪江著

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3808149

字数:8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选用成语2000余条,名句1000余条,两相对接,组成1000余条“联文”。
  “联文”按语意、含义分类编排,让读者各取所需、各用其能。
  成语释义简明易懂,名句精挑细选,鉴赏深入浅出,慧心。
  版面整齐美观,装帧典雅精美,内容兼具欣赏性和实用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书名:瀚海拾贝:中华传统文化精粹赏析 作者: 众多文化学者、文学评论家 出版社: 华夏文源出版社 ISBN: 9787513819981 内容简介: 《瀚海拾贝:中华传统文化精粹赏析》是一部旨在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的综合性著作。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以及社会伦理等多个维度,以期带领读者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不朽价值。全书结构宏大,内容详实,力求在广度与深度上达到完美平衡。 本书的撰写团队汇集了国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识功底,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资料进行了细致梳理与精妙解读。全书共分为“思想之光”、“文学之韵”、“艺术之境”、“民俗之趣”和“伦理之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力求呈现出鲜活的历史场景与深刻的时代内涵。 第一部分:思想之光——中华哲思的流变与精粹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重点分析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内涵,特别是对孔子、孟子思想中“中庸之道”与“民本思想”的现代诠释。同时,对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意境进行了细致剖析,探讨了老庄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墨家的“兼爱非攻”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现实意义,以及法家在国家治理上的实践经验,也得到了详尽的论述。 此外,本书并未止步于先秦,而是追溯了魏晋玄学的清谈之风,唐宋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以及明清之际的阳明心学与陆王学派的争鸣。每一思想流派的演变,都配以相应的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使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例如,书中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天人合一”思想如何渗透到古代的自然观、医学和园林艺术之中,展现了中国古代哲思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第二部分:文学之韵——诗词歌赋的审美建构 文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瀚海拾贝》在文学赏析上采取了“宏观梳理与微观品鉴相结合”的策略。 首先,系统梳理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几个高峰期,从《诗经》《楚辞》的源头活水,到汉赋的雄浑气魄,再到唐诗的格律精绝与宋词的婉约豪放,乃至元曲的通俗活泼,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审美脉络。 其次,本书对经典作品的鉴赏极具深度。例如,在品读唐诗时,不仅仅停留在对意象的描摹,更深入探究了诗人创作时的心境、遣词造句的匠心,以及格律对情感表达的约束与解放。对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的奔放,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现实关怀,都有独到的见解。在宋词部分,对苏轼的旷达、李清照的细腻、辛弃疾的悲壮,进行了精妙的对比分析。 书中还包含对中国叙事文学的专题研究,包括唐传奇的精致、宋元话本的生动,以及明清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的社会批判性与思想深度,力求展现中国古典文学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语言艺术上的非凡成就。 第三部分:艺术之境——传统美学的形神兼备 本部分着重于将中国传统艺术与其他文化元素相联系,探讨其背后的哲学意蕴。 书法与绘画: 书法不再被视为简单的书写技能,而是“无言的诗,无行的舞”。书中详细介绍了篆、隶、楷、行、草五体的演变,阐释了笔墨浓淡干湿在表达情感上的细微差别。国画部分则聚焦于“写意”精神,解析了山水画中的“气韵生动”,花鸟画中的“寓意象征”。例如,如何通过墨色的晕染表现空间层次,如何运用留白来营造无限意境。 音乐与戏曲: 对古琴音乐的“清、微、淡、远”的审美追求进行了探讨,阐明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抒情性和写意性。戏曲部分,则侧重于旦角的身段美学、脸谱的符号系统,以及昆曲、京剧等剧种如何通过程式化的表演来浓缩复杂的情感冲突。 建筑与园林: 建筑美学部分解析了斗拱结构、榫卯技艺的智慧。园林艺术更是重点,阐述了苏州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哲学,以及如何通过移步换景、借景对景的手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四部分:民俗之趣——生活中的文化密码 本部分致力于发掘深植于民间生活中的传统习俗和信仰体系,展现其生动活泼的生命力。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的演变,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家族伦理与季节崇拜,都有详尽的介绍。例如,端午节不仅是纪念屈原,更包含了古老的龙图腾崇拜与避瘟祛邪的巫术元素。 此外,本书对传统服饰、饮食文化、婚丧嫁娶的礼仪习俗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茶道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修身养性的意义;服饰上精美的刺绣图案所承载的吉祥寓意;以及民间工艺美术(如剪纸、皮影)的传承与创新,都为读者提供了了解“活的文化”的窗口。 第五部分:伦理之基——社会秩序与道德建构 此部分回归到社会层面,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赖以维系的道德规范和治理智慧。 重点解析了“孝道”在传统家庭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忠君爱国”思想如何与个人道德修养相统一。书中也客观地分析了宗法制度的合理性与历史局限性。对古代的司法制度、士大夫阶层的自律与担当(如“士人精神”)进行了剖析,展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责任与担当。 本书强调,这些伦理规范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自我调适、自我完善的动态体系。通过对这些基础性伦理的梳理,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人在价值取向上所受到的文化烙印。 结语: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全书在结尾处进行了总结与升华,探讨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提供东方智慧的参考。本书图文并茂,注解详实,是国学爱好者、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渴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底蕴的读者的理想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编纂风格非常欣赏,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深度与大众的可读性。很多专业的文化辞典往往晦涩难懂,充满了生硬的学术术语,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但《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在解释复杂典故时,总能用一种平易近人但又不失文采的笔调进行阐述,仿佛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娓娓道来,让人听得进去,记得牢靠。例如,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成语来源,它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会列出主要的几种说法,并分析各自的合理性,这种开放性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舒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有种发现宝藏的惊喜感,原来平时随口说出的几个字,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而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本书成功地将“死知识”转化成了“活的文化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探索欲,绝对是值得拥有的传世之作。

评分

拿到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主要是想看看它对那些容易混淆的“孪生兄弟”级别的成语是如何区分和鉴别的。市面上很多辞典在这方面处理得比较草率,往往只给出一个笼统的解释,但这本书在这部分的处理上简直可以用“庖丁解牛”来形容。它会用精炼的语言,结合具体的文学例句,将那些意义相近但侧重点截然不同的成语进行对比分析,逻辑严密,让人茅塞顿开。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到历史人物典故的成语,它不仅交代了历史事件,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朝代文人对同一典故的不同解读和引申义,这种学术的严谨性让我非常信服。对于我这种业余研究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种极佳的辨析范式。我试着随机抽取了几个冷僻的对联进行核对,发现它对那些罕见用法的阐释也相当到位,绝非简单的词义堆砌,而是真正做到了“鉴赏”二字,能让人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作者的心思。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平时喜欢尝试自己写一些文言风格的短文或者准备一些场合所需的祝颂之词,这时候,一本好的参考书就至关重要。我发现,它对“名句”和“对联”的收录和归类非常人性化。它不是简单地按首字笔画排序,而是似乎根据“意境”或“主题”进行了一定的划分,这在实际应用中极其方便。比如,当我需要寻找与“梅兰竹菊”相关的佳句时,我能快速定位到那一模块,里面集合了大量从不同角度赞美这四君子的精妙对联,甚至还包含了不同地域流传的变体。这种主题式的检索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创作效率和作品的文化质感。过去我写东西常常为词不达意而苦恼,现在有了这本书作为坚实的后盾,感觉自己的语言库瞬间丰富了不止一个量级。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词汇,更是一种高级的组合思维和表达框架。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摆在案头,光是油墨的清香就让人心生敬畏。我特地找了一本能配得上我书房格调的工具书,这本《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的装帧设计就非常讲究,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风格,一看就知道是精心打磨过的。翻开扉页,那细密的宋体字印刷得极其清晰,即便是晚上在台灯下细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条目编排上的细致考量,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将成语、名句、对联这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比如,一个看似简单的成语,它不仅解释了本义,还追溯了典故的源头,更重要的是,它会展示这个成语在古典对联中的经典用法和意境拓展。这种层层递进的解析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我对传统文化深挖的渴望。我常常在品读那些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对联时,忍不住感慨古人的智慧,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随时在我身边提供最精准的背景知识和文化注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查阅工具,更像是一本可供长期研读的文化伴侣,每次翻阅都有新的领悟,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电子词典永远无法替代的。

评分

从装帧设计上看,这本书绝对是走心之作。它采用了比较耐磨的封面材料,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纸张的克重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时的质感,又没有让整本书显得过于笨重难以携带。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索引系统做得极其完善。我发现它居然还设置了“典故索引”和“出处索引”,这对于深度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需要猜测某个成语出自哪位大家之手,或者某个名句是哪部经典里的片段,通过交叉索引,我能迅速回溯到原始文本的语境中去,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文学史脉络的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设计,体现了编纂者对读者使用习惯的深刻洞察,让他们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知识传递,而是鼓励读者进行系统性的学术探索。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这本工具书在众多出版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我书架上不可替代的镇宅之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