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书法大字典
:108.00元
售价:78.8元,便宜29.2元,折扣72
作者:书法大字典编委会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176015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书法大字典编委会编*的《书法大字典(精)》是 一部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文史工作者以及在校师生 使用的大型书法工具书。收取书例33000多个搜罗宏 富,遴选精当。
探源疏流,上起殷商下至清末民初,展示3000年 汉字书法艺术之流变。
广采博收,提供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 书、章草、今草、狂草、楷书、行书等10大类汉字书 法字体,囊括书法艺术众体之瑰宝。
选粹撷英,汇集甲骨、钟鼎、简牍、帛书、碑碣 、刻石等书迹和历代书法名家名帖之墨宝,难得一见 ,弥足珍贵。
取原存真,影印金石拓片和书法墨迹,风貌毕现 ,气韵俱在。
精装巧排,版式别具匠心,编排疏朗有致,工艺 考究精良。
这本号称是“书法大字典”的书籍,拿到手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期待,毕竟学习书法,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非常权威和全面。然而,实际翻阅之后,我的心情可谓是五味杂陈。首先,从装帧设计上来说,它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传统的,纸张的质感尚可,印刷的清晰度也算合格,但整体的排版设计实在有些过于陈旧,缺乏现代图书应有的那种视觉上的引导性和舒适感。我原本以为,作为一部“大字典”,它应该在字体的收录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建树,无论是篆、隶、楷、行、草五体,还是各种碑帖的代表性字形,都应该有详尽的对比和解析。但实际上,我发现它在某些冷僻字体的收录上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尤其是一些碑帖的异体字或特定历史时期的字体变体,查找起来非常困难,甚至很多我熟悉的经典法帖中的标志性用笔,在这里也找不到明确的归属或解释。这让我在尝试深入研究某一风格的字体演变时,总感觉少了那么关键的一环,不得不转而求助于其他资料。这对于一本定位为“大字典”的书籍来说,无疑是一个硬伤。它更像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字帖汇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能指导深入研究的工具书,留给我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失落感。
评分初拿到手时,被其厚重感所震撼,心想这下终于可以拥有一个涵盖面广博的书法宝典了。然而,使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其在“精”的层面上有所欠缺。所谓“精”,不仅仅是指字形准确无误,更在于它能否反映出不同版本和不同书家在处理同一字时的细微差别,以及这些差别背后的审美倾向和时代背景。这本书提供的字形,往往是高度提炼和标准化的,缺乏那种“活气”和个性化的印记。对于追求高度还原和深入探究某一特定碑帖风格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种过于“标准”的字样,反而会误导他们,让他们错过原帖中那些微妙的笔断意连或者墨色的浓淡变化所带来的韵味。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神韵”的探讨,哪怕只是一两句精辟的点评也好,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笔画的形态正确。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合格的“字模集”,而非一本能够激发灵感、指导技法提升的“大字典”。它能告诉你一个字“应该长什么样”,但很难告诉你“为什么它会长成这个样子”,以及“如何才能写出那个样子”。
评分这本书的“大”字确实名副其实,页数和收录的字量是毋庸置疑的,从这个角度看,它确实可以作为一本参考书放在案头。但是,在我看来,书法学习的精髓并不在于“量”的堆砌,而在于“质”的提炼和“序”的构建。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似乎更偏向于某种字体的字母表排序,或者仅仅是按照笔画多少来组织,这对于追求系统学习和风格辨识度的学习者来说,造成了很大的阅读障碍。比如,我希望能够清晰地对比行书和楷书在同一个字上的结构差异,或者在隶书的不同流派之间进行细致的辨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书体的演变规律。但在这本字典里,这种系统性的对比和归纳非常缺乏,不同书体的字形常常被分散在不同的版块,查找起来需要来回翻阅,效率极低。这让我感觉,编写者更侧重于“收集全”,而非“组织好”。对于想要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一个清晰的书法知识体系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结构性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它更像是一个庞大但有些混乱的资源库,而非经过精心规划的知识地图。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书法爱好者,我一直很关注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练习相结合。我期待一本好的书法工具书,能在我临摹过程中遇到瓶颈时,提供即时的、有针对性的“急救”方案。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它更偏向于“查阅目录”,而非“解决问题”。例如,当我练习颜真卿的楷书,发现自己总是写不出那种浑厚端庄的气势时,我希望能翻到“颜体结构要点”或者“颜体用笔特征”这一章节,看看权威的解析是如何指导笔画的起收和转折的。但在这本书中,颜体的字形是和其他所有字体的字形并列展示的,虽然能看到字形,但那种深入骨髓的书法精神和技巧,却很难通过这种并列的展示方式被有效传达。文字说明部分显得过于简略和程式化,没有真正触及到书法艺术的精髓——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它只是将“可言传”的表象一一列举出来。这种处理方式,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它更适合作为书法作品的索引,而不是学习和提高技艺的导师。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系统地梳理一下历代书法大家们的用笔习惯和结构特点,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结构和连绵气势时,他们是如何做到既合乎法度又充满个人神韵的。这本书的篇幅确实不小,厚厚的一本,想必内容是相当丰富的。然而,阅读体验却并不尽如人意。它更像是一个冰冷的字库,将一个个孤立的字形堆砌在一起,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书法史的脉络梳理。比如,当我对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某个字感到困惑时,我希望能在这本“字典”里找到关于“羲之体”的结构解析,或者至少能看到与那个特定版本字形相近的其他作品作为参照。但很遗憾,这本书更多的是罗列,而不是阐释。你很难找到对“中宫收紧,四面开张”这种结构理念的直观体现,更遑论对笔法“提按顿挫”的细微之处进行图文并茂的说明。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书法基础,可以直接从字形中自行领悟一切,这对于像我这样,希望通过工具书来弥补理论短板的学习者来说,帮助是极其有限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仓库里寻找零件,虽然零件很多,但缺乏一个清晰的装配说明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